一
2021年后,形势逼人思考。
地产行业信仰大切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活在各种政治正确里。
包括且不限于:
地产职场正在成为单向通行的围城:只能出,不能进。
当下买房,没有最便宜,只有更便宜。
购买多套住房,思想有毒,做法有罪。
长三角必赢,三四五线必死。
拉黑期房,相信国企。
房住不炒。
等等。
这些表面上被现实循环验证的认知公约数,几乎覆盖了职场就业、家庭消费与个人财富管理等领域。
现实体感坚硬,所以,很难反驳。
但是,房地产底蕴很丰富,它又非常讲究地缘精神与时间变量。
加上,过去二十年,地产行业把多数中国人动员了一遍,饭桌上的话题十句之内必有涉及地产,参与者众多,又跟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高度关联,因此,观点最认同、身体最诚实的反差案例,现实中,也比比皆是。
房地产天然就是一个拒绝使用平均数、追求结构性真相的行业。
如果你把它当作一个资产交易市场,那么,观点的高度一致性,固然可以带来房价的上涨与下跌。
但是,小到一个挣大钱的人,大到一个不动产行业,都有一个共同点:从大众情绪中套利,从普遍恐惧里收获贪婪红利。
通俗点说,很多挣钱的机会,就藏在上述「认知公约数」的另一面。
二
最近,在跟朋友探讨另一个话题:各地的新区,买房还有戏么?
这个话题很容易吵架,极易产生各种投资端的「正确与不正确」。
2021年3月,杰总曾经在土地两集中计划出台时说,各地的新区建设,大概率会降温。
但是,2023年年中,土地两集中的出让规则退潮了,脉冲式供地结束,对土地过度供应的担心暂时可以破了。
那现在,这个老问题怎么回答?
我的答案是,新区成功的概率是百里挑一,但是依旧有可能。
它需要有几个前置条件。
1,旁边须有高能级城市,价差要足够豪横,足以产生购买力溢出。
2,自己须争气,具备从PPT到工地、再到产业、人口高地的实力。
3,实力玩家真金白银背书。
4,超级关键X因素。
四个条件,满足其中任意两个,可以说是博概率。
但是,四个满足其三,大概率可以归属为一笔正确的投资。
三
如果在全国找一个至少符合三个条件的新区,大湾区的中山马鞍岛会是一个更网红的案例。
马鞍岛的区域地位很高。
它虽属于中山翠亨新区,但是,更像是为深圳与港澳而生。
南沙、前海、横琴三个国家新区和广深港澳,正好可以划出两个「同心圆」,马鞍岛就处于圆心位置。
深圳从前海向西出发,跨过深中通道,登陆中山的第一个门户就是马鞍岛,由此,它也成为中山的东大门。从深圳宝安机场出发,不过20分钟,即可通过深中通道抵达马鞍岛核心位置。
也正是基于经济上的地缘地位,最近数年,中山几乎把家底里的产业、教育精华都规划到了马鞍岛,全力押注、命运所系的说法,也毫不为过。
它的政治地位也不低。
2023年5月,广东省出台了100公里「黄金内湾」的规划,在官方叙述里,其核心支点就是马鞍岛,对中山而言,它也是深中一体化的第一产业承载地。
然而,中国有多个区域经济带,每个经济圈可能都有几个「天赋与梦想」加身的新区骄子。
在大湾区的豪华底座上,候选对象的清单甚至更长。
但是,一个广州的朋友打了一个小时电话试图说服我。
「南沙与马鞍岛,都有光明的未来。但是,如果非要在二者之间PK谁更有未来,其实对普通人来说,这道问题可以简化为,你更看好广州、还是深圳的经济辐射能力。」
我几乎被说服了。
但是,更理性的证据是,谁集齐了那四个前置条件。
2018年至今,马鞍岛给出了非常豪横的答案。
第一,深圳的10万+房价,在马鞍岛的2万+均价面前,产生了势不可挡的购买力溢出。更不用说,来自香港澳门的客户,也开始主动买入。
第二,马鞍岛的规划里,产业、教育、医疗、商务、港口概念显得分量十足,住宅不是唯一的岛主——这是它非常显著的底色。
第三,万科、深业与其他TOP品牌玩家投资量都很大,地方国企与国家队是主力造城者。
第四,长达约24公里,双向八车道,设计时速约100公里的深中通道将在今年6月正式通车运行,中山与深圳的通勤时间,将从约2个小时缩短到约30分钟。
马鞍岛的未来剧情里,这条屡屡出现在全国新闻里的深中通道,从一开始就是关键主角。
随着时间表的推进,这个超级因素正在杀死比赛的悬念。
四
第一个下注的人,获益丰厚。
2018年,万科成为第一个在马鞍岛拿地的大型开发商,此后五年,中山万科四次拿地,已经成为马鞍岛下注最大的开发商,业态涵盖了住宅、商业、写字楼、超高层、联检码头、会展中心等。
2021年,万科与深业联手拿下1003亩地,开发万科深业·湾中新城:
最近一次,是2023年7月万科与深业联手拿下148亩纯住宅用地,开启目前整个马鞍岛容积率(2.0)最低的项目。同年年底正式入市,热销近8成,第N次测试了大湾区的购买力。
图片可向左滑动
这个低密洋房组团地块的东南、西南交汇了270°十字水系,临水建了建面约47万平滨江公园,最宽距离达280米。项目规划了建面约89-建面约139平米的瞰景高层,建面约129-建面约144平米的低密洋房,以及建面约198-建面约240 平米的『和苑』藏品,打造有天有地的院子产品,片区内2.0 的容积率仅此一家。
总的看下来,印象深刻是这几点。
1,社区的居住感拉满,并没有为投资客的存在而妥协。在全户型面积段,万科产品的经典特征都兑现了,高功能性背后是高性价比。建筑面积约89平米的户型起步就是三居精装配置。
2,湾景景观资源的分配,与地块禀赋,无缝融合,有「东南亚风情度假滨海社区」之感。看图说话,三类产品的潜在卖家,都被照顾到了,非常协调。一个全龄社区跃然纸上。
3,室内空间根据家庭结构的可变性,被万科设计师隆重强调。这是一个会随着时间成长的社区。
4,项目如此定位,是有备而来。前期丰富的数据与买家调研,是它最好的雷达。
根据克而瑞数据,2023年1-12月,万科深业·湾中新城荣登中山楼市三冠王(套数、面积、金额)。销售面积更是位居全国第9位、大湾区第1位。有机构统计,2023年的马鞍岛楼市,每卖出3套房就有1套湾中新城,数据相当惊人。
开售前,湾中新城全新低密洋房组团【原墅】VIP登记已经超过380组。
那么此时此刻,谁在真金白银地买入马鞍岛?
答案,就在一张持续跟踪更新的客户来源统计表格里,它令人非常吃惊。
从单一地块到单一户型,都清晰地呈现出市场端的真相。
45%的客户来自深圳。其中,宝安区客户占比37%,建面约120方户型更高达五成。
过去,8% 的客户来自港澳,大户型尤其明显,占比高达 13%。目前,全盘港澳客户占比上升到17%。
中山本地客群占比22%,而13%的客群来自广东省外。
我特意问了项目的朋友,来自广州与南沙的客群有多少?
答案是不多。
这个客群来源统计,是一笔丰富的数据资产,它可以用来复盘精细自己的定位。
但是,对于全国各地的新区开发项目而言,这也是一笔非常有态度、非常有力量的数据。
因为,在我看来,数据背面,其实写着溢出与押注两个关键词。
事实上,它们在另一类数据上也得到了验证。
万科的置业顾问从认购并签约的客户池子里,挑选了很多人 ,以不同的产品、不同的户型分别做了访问:
「你们为什么买房?」
答案非常有意思。
对购房目的的统计结果是,投资兼自住占比超40%。
这一特征在其他面积段的户型内,得到了高度的同步。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湾中新城所有签约客户里,75%-85% 的客户购买,带有投资属性。
这个数据,因为采样真实,所以非常有分析价值。
带有投资属性,并不意味着炒房,也不能与炒房挂等号。
它只是给所有围观的朋友一个有趣的提示:
买房观里的「政治正确」与市场端的真实需求,既不冲突,也不矛盾。
五
没有人愿意购买贬值的房子,即使是自住的刚需买家。
因此,将商品属性从买房行为中完全剥离,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今天,不管是住建部的文件,还是央行的文件里,都写明了要支持「居民合理住房需求」,以及,「让商品房回归商品属性」。
但是,对于它的内涵的理解,需要从一线实际与市场需求出发。
高达 45% 的深圳客群,来到中山马鞍岛置业,有的是被深圳的高房价溢出,有的是为了更大的面积改善,有的是为冗余的资金寻找一个目的地。
而17%的港澳居民,可能只是用更高的性价比换一个更舒服的居住环境,顺便上车大湾区。
在今天的局势下,这种需求其实应该得到尊重。但是,对炒房的恐惧,让我们不能平静地看待购房行为里的其他属性,甚至有所污名化。
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看:
商品房的商品属性也是一个新区开发、甚至是房地产行业重要的融资来源。毕竟大家最终的目的是一致的:城市融合,产城破题。
里面深远的城市化红利,不会落下下任何人。
前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