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一起踏上觉醒之旅~
人民日报说:“人到中年,若父母还健在,这便是最大的福报。表面上看是我们在孝顺父母,其实是父母在给我们机会,修养我们的德行”。
这句话,人到中年,可能更有感触。
太年轻的时候,我们固执地不愿停下远行的脚步,总想挣脱父母的管控,在自己的倔强中奔赴未来。
那时的我也是这样,很多年后,历经生活的毒打和母亲这个角色转变后,才明白,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是父母健在,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之前读到龙应台《目送》中的经典片段: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段,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总觉得眼皮发酸,让人惊醒,原来家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段段时光:
1
我想起了父亲送我去石家庄上大学,没买上坐票,来回站了70多个小时;想起我上学遭遇霸凌,父亲的奋不顾身。
2
有一年下大雪,母亲不顾自己冻僵的双手,把我们搂在怀里,自己淋了一路的雪;更小的时候,发高烧引起惊厥,父母背着我走了很远,上急诊......
可惜年少不懂父母恩,懂时已是中年人。
尤其在父亲进了一次又一次医院,母亲突然低血钾进急诊后,我有种“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的惆怅。
用杨绛先生的话来说,就是:
“当有一天,生你养你的父母都走了,这世间便没任何人真心实意疼你爱你了,没人会在你过的好不好,工作累不累,钱够不够花;也再没有人忍受你的坏脾气,包容你的小缺点”。
时间就像单行道,有去无回,回到家中有爸妈喊,有人答,有人应,这便是儿女最大的幸福。
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
上学时朱自清的《背影》,我们只记得,父亲走过月台,穿过铁道,跳下去又爬上去买橘子的画面,感动了无数人。
却不知,这篇散文不仅是他回忆父亲送别的场景,更是他与父亲(父爱)和解的润滑剂。
他也在那一刻对父爱“祛魅”了,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唯有互相理解,互相珍惜。
人生在世,孝道为先,行孝要趁早,别等失去才后悔。
可能我们都没意识到,与父母的相处中,表面上是我们在孝敬父母。
实际上是父母给我们机会,修养我们的品性,增长我们的福报。
怎么孝敬父母呢?
梁晓声的《人世间》里提到,孝顺有两种:
一种是物质供养,让父母老有所依;另一种是精神供养,过好自己的生活,让父母脸上有光,暮年有欢喜。
现在的父母都有养老金,农村里每个月也都有100多。
有条件的可以多帮衬一些,带父母吃没吃过的食物,见没见过的风景。
其实大部分父母都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就图个团团圆圆。
山珍海味抵不过家中一饭一蔬,能筹交错不如家中一盏清茶,有家便有归宿,心爱便是幸福。
精神供养,简单来说就是提供情绪价值,这恰巧是很多人的卡点。
与父母意见不合,急于反驳,动不动较劲,其实气大伤身,对彼此的健康和情绪都极为不利。
父母活了大半生,有自己固定的思维模式,有些话能说通就说,说不通就顺毛捋,彼此开心就好了。
另外,陪伴很重要,有空都跟父母聊聊天,陪他们散个步,一起买菜做顿饭,他们就很满足了。
对了,有娃的,娃一定要带上,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也必不可少。
于我而言,结婚10余年,每次回家,父母的爱,只增不减。
之前在朋友圈说过,8月回昆明,2小时的车程,我回了3天(捂脸)。
第一天要回家,我妈安排了牛汤锅,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吃了一整天火锅。
第二天临时有事,往后推一天,第三天都要出门了,又被父母留下吃了一顿团圆饭。
这样的时刻,说实话,心里暖暖的。
老读者应该都有印象,这几年,我们一起经历了太多生离死别,所以我们彼此都很清楚,见一面少一面,这并不是煽情,而是事实。
这世界有太多猝不及防,明天和意外根本不知道哪个先来。
鲁迅先生曾说:
“父母存在的意义,不是给予孩子舒适和赋予的生活,而是当你想到父母时,你的内心会充满力量,会感到温暖。
从而总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获得人生真正的乐趣和自由”。
人生奔波苦,乐得家人闲坐,趁父母健在,常回家看看,你为父母做的每一件小事,也是对下一代的身教言传。
云南话常说:“屋檐水,点点滴”,就是心存忠孝的家风传承。
写在最后:
由此看来,“父母给我们机会,修养我们的德行”这句话蕴藏着大智慧,告诉我们,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生命的根源。
我们也会老去,也需要下一代来尽孝,如果我们自己的原件上没打好样,那么复印件可想而知。
以上共勉之。
今天就这样了,祝你一切顺利!
如果喜欢我的文字,记得点下方公众号关注一下,点赞+在看或者赞赏一下,我会更有动力更新内容哦。
写作学习/商务合作联系:Juneyu0888(注明来意通过更快)
往期文章
莫言:人不能惯越惯越混蛋人不能让越让越嚣张当你活明白就不会惯着任何人
俞敏洪:不要和藤一样的人打交道,它自己没独立性会把你这棵树缠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