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F卵差胚少不着床,失败率爆拉30cm的原因...

文摘   2024-10-23 09:26   广东  

——只提供有效、直接生殖医学干货——

往期回顾:


易栓症的具体包括哪些疾病?

易栓症(Thrombophilia)是指一种由于遗传或获得性因素导致体内血液凝固功能异常增强的状态。这种状态使得患者更容易形成血栓,血栓可能出现在动脉或静脉系统,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问题,如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中风和心脏病等。易栓症可以是先天性的(遗传性)或后天性的(获得性),具体包括以下几种主要疾病:


01

遗传性易栓症


因子V莱顿突变(Factor V Leiden Mutation):


因子V莱顿突变是最常见的遗传性易栓症,约占所有遗传性易栓症的40-50%。


这种突变导致因子V对活化蛋白C(APC)的抑制作用耐受,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异质性携带者(单个突变基因)血栓风险增加约5-7倍,同质性携带者(两个突变基因)则增加约80倍。



凝血酶原基因突变(Prothrombin G20210A Mutation):


凝血酶原基因突变是第二常见的遗传性易栓症。


这种突变导致凝血酶原(因子II)水平升高,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异质性携带者血栓风险增加约2-3倍。



蛋白C缺乏症(Protein C Deficiency):


蛋白C是一种抗凝血蛋白,缺乏会导致血液凝固功能增强。


这种缺乏症可以是遗传性的,导致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风险增加。



蛋白S缺乏症(Protein S Deficiency):


蛋白S是另一种抗凝血蛋白,缺乏也会导致血液凝固功能增强。


与蛋白C缺乏症类似,蛋白S缺乏症也增加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风险。



抗凝血酶III缺乏症(Antithrombin III Deficiency):


抗凝血酶III是一种重要的抗凝血蛋白,缺乏会显著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这种缺乏症较为罕见,但其血栓风险极高。


02

获得性易栓症

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APS):


抗磷脂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存在抗磷脂抗体(如抗心磷脂抗体和狼疮抗凝物)。


APS与反复流产、深静脉血栓、动脉血栓和中风等密切相关。


图源:网络 抗磷脂抗体诱发血栓形成的机制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由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引起的,可能是由于遗传或饮食因素(如叶酸、维生素B6和B12缺乏)。


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动脉和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增加有关。


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形成的风险显著增加,这是由于肿瘤细胞分泌的促凝物质和治疗(如化疗)引起的。


口服避孕药和激素替代疗法:


使用口服避孕药和激素替代疗法的女性血栓形成风险增加,尤其是那些具有遗传性易栓症的女性。



易栓症患者接受IVF过程中面临的额外风险有哪些?

易栓症患者在接受试管婴儿(IVF)技术助孕过程中面临多种不利因素,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成功率。以下是详细分析:


01

血栓形成风险增加

IVF过程中的激素治疗:


IVF过程中使用的促排卵药物(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或拮抗剂、促卵泡激素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会显著增加雌激素水平。


高水平的雌激素会增加血液凝固性,导致血栓形成风险增加,尤其是对于已有易栓症的患者。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


OHSS是IVF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严重的OHSS会导致血液浓缩和血液黏度增加,进一步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易栓症患者在OHSS情况下,血栓形成的风险更高,可能导致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02

妊娠期血栓风险

妊娠期本身的高凝状态:


妊娠期女性本身处于一种高凝状态,以防止分娩时的出血。


易栓症患者在妊娠期的血栓形成风险显著增加,可能导致妊娠期并发症,如胎盘早剥、胎儿生长受限和反复流产等。



妊娠期并发症:


易栓症患者在妊娠期更容易出现并发症,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子痫前期,这些并发症会进一步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03

胎盘功能障碍

胎盘血流受阻:


血栓形成可能导致胎盘血流受阻,影响胎盘功能和胎儿营养供给,增加胎儿生长受限和胎儿窘迫的风险。


胎盘血流受阻还可能导致早产和死胎。




04

成功率的影响

胚胎植入失败:


血栓形成可能影响子宫内膜的血流,导致胚胎植入失败。子宫内膜的良好血流对胚胎着床和早期胚胎发育至关重要。


易栓症患者由于血流障碍,胚胎植入成功率可能降低。


妊娠维持困难:


即使成功植入,易栓症患者也可能面临妊娠维持的困难。血栓形成可能导致胎盘功能障碍和早期流产。


反复流产是易栓症患者常见的问题,影响IVF的整体成功率。


05

最新研究成果

血栓预防治疗的效果:


研究表明,易栓症患者在IVF过程中接受低分子量肝素(LMWH)等抗凝治疗,可以显著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提高IVF成功率。


一项研究发现,接受LMWH治疗的易栓症患者,其IVF成功率显著高于未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


个体化治疗方案:


近年来,个体化治疗方案在易栓症患者中的应用越来越多。通过基因检测和血液检测,制定个体化的抗凝治疗方案,可以提高IVF成功率。


研究表明,个体化治疗方案可以显著降低易栓症患者的血栓形成风险,提高妊娠维持率。


易栓症患者在IVF过程中该如何降低风险提高成功率?


易栓症患者在接受试管婴儿(IVF)技术助孕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血栓预防和管理,以提高成功率并减少并发症。以下是详细的管理和治疗策略:


01

术前评估


全面病史和家族史评估:


在IVF治疗前,应详细了解患者的个人病史和家族史,特别是与血栓形成相关的病史。


了解患者是否有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反复流产或其他血栓相关疾病的病史。


实验室检查:


进行全面的实验室检查,包括凝血功能检测(如PT、aPTT、D-二聚体)、抗磷脂抗体检测、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检测以及遗传性易栓症筛查(如因子V莱顿突变、凝血酶原基因突变、蛋白C和S缺乏、抗凝血酶III缺乏)。


这些检查有助于确定患者的易栓症类型和严重程度,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02

术中管理

抗凝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抗凝治疗方案。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低分子量肝素(LMWH)和阿司匹林。


对于有明确血栓史或高风险因素的患者,建议在IVF周期开始前即开始抗凝治疗,并持续到妊娠期。


监测和调整:


在IVF周期中,定期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和抗凝药物的疗效,必要时调整剂量。


特别是在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高风险的情况下,应密切监测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03

术后管理

持续抗凝治疗:


在胚胎移植后,继续抗凝治疗,特别是在确认妊娠后。通常建议持续抗凝治疗至妊娠中期或全程。


对于有严重易栓症或既往血栓史的患者,可能需要在产后继续抗凝治疗,以预防产后血栓形成。


妊娠期管理:


妊娠期定期监测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包括凝血功能、血压、体重和胎儿发育情况。


对于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或子痫前期风险的患者,应密切监测和管理,以减少并发症。


分娩和产后管理:


在分娩前,应制定详细的分娩计划,包括抗凝药物的停药和再启动时间,以减少分娩时的出血风险。


产后继续抗凝治疗,尤其是在有剖宫产或其他手术史的患者,应预防产后血栓形成。


04

生活方式干预

饮食调理:


建议患者保持均衡饮食,增加富含叶酸、维生素B6和B12的食物摄入,以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避免高脂、高糖和高盐饮食,保持健康体重,有助于减少血栓形成风险。


适度运动:


建议患者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风险。

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静坐,以防止血液淤滞。


戒烟戒酒:


吸烟和饮酒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建议患者戒烟戒酒,以改善整体健康状况。


05

心理支持

心理咨询:


IVF过程可能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特别是对于易栓症患者,面对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更多。


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支持,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焦虑和压力,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成功率。


社交支持:


鼓励患者寻求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有助于改善心理健康和治疗效果。







关注加点赞,保胎冇使烦!

点赞又转发,保胎冇有怕!

有什么疑难想咨询我?不妨联系我。



现在,除了通过中国大陆微信WeChat关注郭仲杰医师之外,还可以通过
在Facebook搜索“郭仲杰”
在ins搜索jac.kkwok
在X(原twitter)搜索@550753859Jack 
 郭仲杰医生咨询信箱
  jackkwok.gl@gmail.com 

患者来信我们将会选择性回复,紧急情况请勿选用本信箱咨询,以免耽误治疗

本公众号上的所有内容(包括医疗意见和任何其他健康相关信息)仅供参考,不应被视为针对任何个别情况的特定诊断或治疗计划。使用本公众号和此处包含的信息不会形成医患关系。对于您自己的健康或他人健康方面的任何问题或疑问,请始终寻求自己的医生的直接建议。基于患者利益考虑,以及技术保护需要,患者信息及相关记录有删节,但不影响该案例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Dahlbäck, B. (2008). 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pathogenic mechanisms of thrombophilic disorders. Blood, 112(1), 19-27.

2.Middeldorp, S. (2011). Inherited thrombophilia: a double-edged sword. Hematology, 2011(1), 165-173.

3.Mackman, N. (2008). Triggers, targets and treatments for thrombosis. Nature, 451(7181), 914-918.

4.Ginsberg, J. S. (2008). Management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present and future. 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 6(4), 547-554.

5.Rosendaal, F. R. (1999). Venous thrombosis: a multicausal disease. The Lancet, 353(9159), 1167-1173.

6.Macklon, N. S., Stouffer, R. L., Giudice, L. C., & Fauser, B. C. (2006). The science behind 25 years of ovarian stimulation for in vitro fertilization. Endocrine Reviews, 27(2), 170-207.

7.Nelson, S. M., & Fleming, R. (2007). The role of 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 i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thromboembolic events. Thrombosis Research, 119(4), 469-476.

8.Duhl, A. J., & Paidas, M. J. (2004). Thrombophilia and pregnancy: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the maternal and fetal consequences. Clinical Perinatology, 31(4), 783-804.

9.Kaandorp, S. P., Goddijn, M., van der Post, J. A., Hutten, B. A., Verhoeve, H. R., & Hamulyák, K. (2010). Aspirin plus heparin or aspirin alone in women with recurrent miscarriag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2(17), 1586-1596.

10.Gris, J. C., Quéré, I., & Monpeyroux, F. (2004). Case-control study of the frequency of thrombophilic disorders in couples with late foetal-loss and no thrombotic antecedent—the Nîmes Obstetricians and Haematologists Study 5 (NOHA5). 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 91(4), 694-699.

11.Dahlbäck, B. (2008). 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pathogenic mechanisms of thrombophilic disorders. Blood, 112(1), 19-27.

12.Middeldorp, S. (2011). Inherited thrombophilia: a double-edged sword. Hematology, 2011(1), 165-173.

13.Mackman, N. (2008). Triggers, targets and treatments for thrombosis. Nature, 451(7181), 914-918.

14.Ginsberg, J. S. (2008). Management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present and future. 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 6(4), 547-554.

15.Kaandorp, S. P., Goddijn, M., van der Post, J. A., Hutten, B. A., Verhoeve, H. R., & Hamulyák, K. (2010). Aspirin plus heparin or aspirin alone in women with recurrent miscarriag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2(17), 1586-1596.









郭仲杰保胎团队
好孕走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