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到处乱跑?嗯,这就能引起胎停和反复移植失败

文摘   2024-10-15 10:06   广东  

——只提供有效、直接生殖医学干货——

往期回顾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导致反复试管婴儿移植失败和流产的机制是多方面的,涉及免疫异常、内分泌异常、胚胎质量问题等多个层面。首先,EMS患者可能会出现免疫调节紊乱,这种紊乱可能会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从而导致早期复发性流产(RSA[1]。此外,EMS还可能导致内分泌异常,如前列腺素水平升高、血栓前状态和内分泌紊乱,这些都可能对妊娠产生不利影响[1]


EMS还可能通过改变盆腔解剖结构,对排卵造成机械性干扰,进而影响激素水平和子宫内膜容受性,进一步影响胚胎的着床和发育[4]。研究还发现,EMS患者的免疫环境改变可能会导致垂体-卵巢功能异常,垂体分泌孕激素的能力下降,导致黄体功能不足,这也是导致流产的一个重要机制[4]


此外,EMS患者存在孕激素抵抗现象,这种抵抗现象可能导致患者不孕、流产率增高,以及对大剂量孕激素治疗效果欠佳[11]。这表明,EMS中的孕激素抵抗现象可能是导致流产的一个关键因素。


子宫内膜异位症导致流产的机制包括但不限于免疫调节紊乱、内分泌异常、胚胎质量问题、盆腔解剖结构改变以及孕激素抵抗现象。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妊娠过程,最终可能导致流产的发生。因此,对于EMS患者来说,控制疾病的进展,改善免疫和内分泌功能,以及优化生殖健康管理,是提高妊娠率、降低自然流产率的关键。


------>>分  割  线<<------

下面部份为详述内容

欢迎有兴趣深入了解的读者阅读



影响免疫调节和胚胎发育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其对免疫调节和胚胎发育的影响机制复杂,涉及多种细胞类型和因子。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1.免疫细胞功能异常EMS患者的腹腔环境中,包括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T细胞等在内的各种免疫细胞数量及功能异常,这些变化提高了子宫内膜细胞的侵袭、黏附能力,促进内膜细胞的增殖和血管生成,从而促进异位病灶的生长与维持[31]。特别是巨噬细胞,在EMS患者中的数量明显增加,功能异常,对异位内膜的清除能力下降,由异常激活的巨噬细胞分泌的多种活性因子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参与了EMS的发生和发展[33]


2.免疫因子的异常表达EMS合并不孕症患者中,血清内分泌激素水平、VEGFIGF-1水平紊乱可能是导致不孕症发生的重要原因[35]。这些因子的异常表达反映了免疫系统的失衡状态,进一步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


3.自身免疫现象EMS患者出现自身免疫现象,如体液免疫指标异常增高,产生抗子宫内膜抗体及抗磷脂抗体[37]。这种自身免疫反应可能与EMS的发生发展有关,也可能影响到胚胎的正常发育。


4.Th1/Th2反应失衡EMS相关性不孕的发病机制中,Th1/Th2反应失衡以及非特异性及特异性免疫异常是重要的免疫学机制之一[40]。这种免疫反应的失衡可能直接影响到胚胎的正常发育。


EMS通过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免疫因子的异常表达、自身免疫现象以及Th1/Th2反应的失衡等机制,影响免疫调节和胚胎发育。



内分泌异常对妊娠过程的影响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在妊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多种内分泌异常,这些异常对妊娠的成功率和过程有显著影响。我们可以详细分析这些内分泌异常及其对妊娠过程的影响。



1.抗苗勒管激素(AMH)水平:研究表明,EMs患者的血清AMH水平与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有关[41]AMH是控制卵泡数量的关键激素,其水平的降低可能意味着卵巢功能受损,这对于辅助生殖技术(ART)的成功率是一个负面因素。


2.性激素水平EMs患者的月经第3天基础血清中的睾酮(T)、雌二醇(E2)、孕酮(P)等性激素水平呈现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1]。这表明虽然存在一定的激素变化,但这些变化并不足以作为判断妊娠成功与否的独立因素。


3.促排卵治疗中的GnRH-a使用GnRH-a是一种常用于调节EMs患者内分泌状态的药物,以改善子宫内膜环境并提高妊娠率[46]。然而,GnRH-a的使用需要谨慎,因为它可能会影响到卵巢储备和子宫内膜的质量,从而影响妊娠的成功率。


4.FSH/LH比值:研究显示,FSH/LH比值大于2EMs患者辅助生殖临床妊娠率显著低于FSH/LH小于或等于2的患者[41]。这表明FSH/LH比值可能是评估EMs患者妊娠潜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5.激素替代周期方案:不同的激素替代周期方案对IVF-ET患者的妊娠率、子宫血流及生殖内分泌有不同的影响[47]。例如,使用芬吗通的激素替代周期方案可以提高临床妊娠率,这可能是因为该方案更能模拟自然周期中的激素变化,从而更有利于胚胎着床和发育。


6.手术和药物治疗:手术彻底切除EMs病灶联合药物治疗可以显著改善EMs患者在位子宫内膜微环境,改善患者预后[49]。这表明通过综合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改善EMs患者的内分泌状态和子宫内膜环境,从而提高妊娠的可能性。


EMs患者在妊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多种内分泌异常,这些异常包括AMH水平的降低、性激素水平的变化、GnRH-a使用的影响、FSH/LH比值的异常以及不同激素替代周期方案的效果差异。



改变盆腔解剖结构,影响排卵和激素水平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 EMs)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其特征是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外部生长,通常出现在盆腔内。这种病变不仅影响女性的生殖健康,还可能导致盆腔解剖结构的改变,进而影响排卵和激素水平。


首先,子宫内膜异位症会导致盆腔解剖结构的改变。由于病变形态多样且分布广泛,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常伴有粘连,这会导致盆腔解剖结构的改变,如输卵管、输尿管等器官的位置和功能可能受到影响[56][58]。这些解剖结构的改变可能会影响到卵子的正常排放,从而影响排卵过程。



其次,子宫内膜异位症还会通过内分泌途径影响排卵和激素水平。研究表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血清激素水平存在变化,如泌乳素(PRL)、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激素(E2)和孕激素(P)的水平与正常人群相比有所不同[52]。这些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会干扰正常的月经周期和卵巢功能,导致排卵障碍或不排卵。此外,子宫内膜异位症还可能影响细胞因子及黏附分子的表达,进一步影响卵巢环境,使得卵巢细胞质量下降,从而影响生育能力[51][53]

子宫内膜异位症通过改变盆腔解剖结构和影响内分泌途径,进而影响排卵和激素水平,最终可能导致不孕或生育能力下降。这一过程涉及到多个生理机制的相互作用,包括但不限于激素水平的变化、卵巢功能的受损以及生殖环境的改变。



孕激素抵抗
孕激素抵抗现象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中的表现及其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孕激素抵抗是指尽管血清孕酮水平正常,但子宫内膜对孕酮的反应性明显下降,导致着床期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不孕症发生率增加的情况[63]。这种现象在临床治疗中表现为多数EMs患者对孕酮治疗呈现低反应或无反应[63]


研究表明,孕激素抵抗的机制涉及孕酮受体(PR)的缺陷、PR辅激活子的改变、基因和环境因素的变化以及雌激素受体亚型的改变等[63]。具体来说,异位子宫内膜中孕激素受体亚型数量和比值的改变可能是孕激素抵抗现象的主要分子机制[64]。此外,甾体激素受体辅激活子-2SRC-2)的表达下降可导致子宫PR对孕酮的反应性显著减少,从而加剧孕激素抵抗[62]


在治疗方面,抗孕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显示,抗孕酮组患者治疗后的CA125指标水平显著低于丹那唑组治疗后指标水平,且抗孕酮组患者治疗后的EPFSH水平均显著低于丹那唑组患者治疗后的指标水平,说明抗孕酮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应用治疗中能够起到很好的恢复和改善作用,且安全性高[61]。然而,由于孕激素抵抗的存在,孕激素类药物并不能对所有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起到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65]


孕激素抵抗现象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表现为对孕酮治疗的低反应或无反应,其机制涉及PR及其辅激活子的改变、孕激素受体亚型的改变等。



改善免疫和内分泌功能
提高妊娠率和降低自然流产率
提高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的妊娠率和降低自然流产率,可以通过改善免疫和内分泌功能来实现。以下是基于我搜索到的资料,提出的一些策略:


1.调节免疫功能: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的患者常伴有局部或全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如CD56+CD16-子宫自然杀伤细胞(uNK细胞)亚群显著减少,巨噬细胞活化异常等[71]。因此,通过调节免疫功能,如增加调节性T细胞(Treg)的数量和功能,以及调整Th1/Th2型细胞比例,可能有助于改善子宫内膜的容受性,从而提高妊娠率。


2.应用高孕激素促排卵方案:研究表明,高孕激素促排卵方案能在促排时间短,用药量少,副作用小的情况下,达到与超长方案相似的胚胎、妊娠、出生结局。此外,该方案还能降低卵泡液中炎性因子水平,改善卵泡发育的微环境,提高卵泡液中精氨酸水平,精氨酸具有显著的抗炎、抗氧化应激作用,可以改善内异症患者各级卵泡发育炎性、免疫微环境从而改善卵子和胚胎发育潜力[72]


3.监测和调节内分泌激素水平: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自身免疫抗体异常引起血清E2TINSPRL分泌异常[73]。因此,通过对这些自身免疫抗体及内分泌激素水平的检测和调节,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育能力。


4.采用中药周期疗法:中药周期疗法可以提高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改善免疫功能[74]。这种方法通过根据月经期、排卵期、平时服用不同的中药,有助于调节患者的免疫和内分泌状态,从而可能提高妊娠率。


5.注重早期诊断和规范化治疗: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注重早期诊断、规范化治疗和长期管理有助于保护生育力[76]。这包括对某些患者采取生育力保存措施,如胚胎冷冻技术、成熟卵母细胞冷冻及卵巢组织冷冻等。


通过综合运用上述策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妊娠率和降低自然流产率。



参考文献

1.蒋志峰,赵仁峰.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早期复发性流产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新医学,2022,15(02):183-187.

2.陈丽,谈勇.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自然流产的中西医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06):854-855.

3.王琪.人流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9(02):162.

4.张雨子宫内膜异位症与自然流产相关性探讨[D].安徽医科大学,2017.

5.张慧芳 and 张展. “异位妊娠相关因素临床分析.” (2011). 100-100.

6.李灵香.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原因及临床症状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14):3177-3179.

7.刘爱萍. “异位妊娠发生的相关因素及预防.” (2011).

8.曲彩霞. “异位妊娠200例临床分析.” (2007). 59-60.

9. Shu Hui-fang. “Etiology of Abnormal Perimenopausal and Postmenopausal Uterine Bleeding.” (2006).

10.李央,林金芳.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理研究进展[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5(01):58-60.

11.林荭,冷金花.子宫内膜异位症孕激素抵抗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3,22(11):915-917.

12.孙咏梅金海红 et al.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因素分析.” (2007).

13.石芳鑫,张新宇.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及病因探讨[J].大连医学院学报,1992(04):25-27.

14.钟宝雁,凌秀兰.子宫内膜异位症形成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14):1825-1827.

15.辛丽. “异位妊娠发病相关因素分析.” (2010). 2247-2247.

16.金力,郎景和.子宫内膜异位症与不育和自然流产的关系[J].,2009,29(02):92-95,108.

17.陈桂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理和治疗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12):149-151.

18.陈亚群. “影响异位妊娠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2008).

19.于玲,田永杰.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51(02):79-83.

20.郭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理[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22):187.

21.常乐王为服 et al. “子宫内膜异位症致不孕的机理探讨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 (1996).

22.宋佳,郑宏娟,张蕾.子宫内膜异位症致不孕的原因分析及其处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06):167-168.

23.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相关影响因素 [2019-05-28]

24.张金芝 and 李淑敏. “异位妊娠的相关因素及特点分析.” (2009).

25.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因分析 [2009-06-21]

26.陈会昌. “流产,“流走了子宫内膜.” (2010).

27.陈利云.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病理特点及发病机制探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9):4489-4490.

28.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008-08-08]

29.赵亚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特点、临床治疗及发病因素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6,25(04):686.

30.丁丽 and 吴凡. “异位妊娠的诊断与治疗.” (2011). 71-72.

31.李卓莉,郝敏,赵卫红.免疫细胞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4,41(03):260-262.

32.刘人杰,谭宗建.子宫内膜异位症免疫调节治疗的研究进展[J].贵州医药,2022,46(02):184-186.

33.陈利青,吴瑞瑾,林俊.巨噬细胞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免疫调节作用[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7,No.79(05):424-426.

34.李文,金志军.子宫内膜异位症与细胞免疫[J].现代妇产科进展,1998(02):74-76.

35.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血清内分泌激素、VEGFIGF-I水平及自身免疫抗体变化及其意义 [2017-08-14]

36.于玲玉,孙振高.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免疫学发病机制研究现状[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21,32(02):187-189.

37.朱关玲,张绍芬,李大金等.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免疫功能变化[J].上海免疫学杂志,1996(03):155-157+154.

38.钟逶迤,任燕,杨业金等.免疫因素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05):996-1001.

39.颜林志,吕杰强.免疫异常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J].医学综述,2007(01):14-16.

40.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不孕的免疫异常 [2011-07-20]

41.刘佳血清AMH与性激素水平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不孕患者辅助生殖临床妊娠的诊断评价研究[D].南昌大学,2022.

42.裴雪婷,纪冬梅,周平等.不同卵巢储备功能的EMS患者行IVF-ET方案的选择[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5,50(04):504-507.

43.改良超长降调节方案启动日LHE2水平与EMs患者IVF-ET结局的关系 [2013-07-10]

44.董光苹,严骅.EMs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特点及中医药对其改善作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0(01):109-113.

45.李媛.EMS患者腹腔镜分别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和孕三烯酮的疗效比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09):1147-1148.

46.李丹. GnRH-a降调节对EMS合并不孕患者冷冻胚胎移植结局的影响[D].吉林大学,2021.

47.不同激素替代周期方案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妊娠率、子宫血流及生殖内分泌的影响 [2019-06-01]

48.张一萍,李亚里,周红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在EMS患者子宫内膜的表达[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8,No.72(09):759-761+838.

49.邢宇瑞.手术彻底切除EMs病灶联合药物治疗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的影响[J].哈尔滨医药,2017,37(02):128-129.

50.张少娣,张翠莲.内分泌代谢性不孕症患者的管理[J].实用妇产科杂志,2020,36(05):338-341.

51.子宫内膜异位症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 [2007-08-25]

52.郭宝芝.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卵巢功能[J].河南医学研究,2002(04):323-324.

53.子宫内膜异位症对女性生殖能力的影响研究 [2018-07-20]

54.谭建福,王秀.戈舍瑞林配合腹腔镜手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性激素水平及排卵功能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32(13):103-106.

55.谭容容吴洁 et al. “激活素-抑制素-卵泡抑素系统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排卵障碍的关系.” (2010).

56.冷金花,王艳艳.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盆腔解剖结构改变及手术并发症的防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9,25(03):172-175.

57.黄晓花,韩毓,韦佩佳等.不同腹腔镜剥离术式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性激素、窦卵泡数及卵巢体积的影响[J].中国内镜杂志,2017,23(05):74-78.

58.张丽华,李玉玲,郭兰萍.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盆腔结构改变及手术并发症防治的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01):157-158.

59.卢丽萍卢杰平 et al. “腹腔液及异位内膜组织MCP-1IGF-I水平变化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及不孕的相关性分析.” (2008).

60.不同病变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对卵巢储备功能及辅助生殖技术结果的影响 [2022-10-09]

61.张琪,张燕,马忠芳.抗孕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效果及对患者CA125E2PFSH水平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9,41(04):581-584.

62.常玉华,刘香环,李坤.甾体激素受体辅激活子-2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孕酮抵抗的作用研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5,35(02):146-148.

63.施秀,徐炜,戴辉华等.子宫内膜异位症孕酮抵抗机制研究进展[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3,40(06):548-550+570.

64.曲军英,欧湘红,杨代兴等.异位子宫内膜孕激素受体亚型表达与局部孕激素抵抗[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7(01):53-57.

65.黄新,黄薇.孕激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进展[J].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2022,42(09):962-966.

66.冯雪,宋永,周敏等.子宫内膜异位症裸鼠模型子宫内膜的雌、孕激素受体表达[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6,25(02):112-115+119.

67.杨艳萍,逯静茹,关志宝等.抗生殖免疫抗体及性激素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关系研究[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7):4038-4040.

68.李雪梅,何春妮.孕激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现状及进展[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4,41(03):263-266.

69.邓姗,戴毅,郎景和等.孕激素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内膜T淋巴细胞分泌的受激活调节因子表达的影响[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7(02):257-261.

70.陈珣张绍芬 et al. “GnRHa及反加雌孕激素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外周血及腹腔液IL-2IL-6分泌的影响.” (2008).

71.梁塽,杨晓葵,张颖.免疫功能异常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内膜容受性中研究进展[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20,47(06):689-693.

72.郭海燕高孕激素促排卵方案在重度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促排卵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9.

73.王勤丽,李金美.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自身免疫抗体及内分泌激素水平的临床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17,24(17):2647-2651.

74.王萍.中药周期疗法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手术后患者疗效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33):12-13+15.

75.余凯慧,汪利群.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相关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免疫学杂志,2021,37(23):2942-2946.

76.颜磊,岳彩欣,刘懿淳.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生育力保护[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22,60(09):31-34+41.





有什么疑难想咨询我?不妨联系我。


现在,除了通过中国大陆微信WeChat关注郭仲杰医师之外,还可以通过
在Facebook搜索“郭仲杰”
在ins搜索jac.kkwok
在X(原twitter)搜索@550753859Jack 
 郭仲杰医生咨询信箱
  jackkwok.gl@gmail.com 

患者来信我们将会选择性回复,紧急情况请勿选用本信箱咨询,以免耽误治疗

本公众号上的所有内容(包括医疗意见和任何其他健康相关信息)仅供参考,不应被视为针对任何个别情况的特定诊断或治疗计划。使用本公众号和此处包含的信息不会形成医患关系。对于您自己的健康或他人健康方面的任何问题或疑问,请始终寻求自己的医生的直接建议。基于患者利益考虑,以及技术保护需要,患者信息及相关记录有删节,但不影响该案例的真实性。   





郭仲杰保胎团队
好孕走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