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发改委公布了新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通俗理解就是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限制门槛。最大变化就是删了上一个版本中“出版物印刷须由中方控股”,以及“禁止投资中药饮片技术的应用及中成药保密处方产品的生产”两条内容。但客观来说,当下的出版印刷行业被互联网冲击的可能发展前景有限,中药市场基本上也是各种保密配方的江山,外资的投资兴趣可能并不高。更大的意义是随着这两条的撤销,我国对于外资的制造业负面清单全面清零,可以说拥抱外资的象征意义超过措施本身。
另外,商务部也在同一天发布了炸裂性通知,对外资开放了生物技术领域和独资医院。允许外商投资企业从事人体干细胞、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除此之外,还允许外资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苏州、福州、广州、深圳和海南全岛设立外商独资医院。这两项的政策突破性意味更浓,意味着外资进入此前一直被国资强力把控的医疗领域,等同是向外资开放我国这个全球最大的高端医疗市场。随着我国最有钱的一批人正在老去,高端医疗市场的需求正在激增。这次以实际举措允许外商独资,等于我国群众可以不出国门就可以享受到国际一流医疗机构的服务,也算是切切实实的在向外资释放诚意。去年的三中全会就对扩大自主开放做出过部署,推动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有序扩大开放。国家基调已定,接下来更多欢迎外资的政策窗口还将打开。与欢迎外资这股政策热潮相背离的是最近几年出现的一部分外资企业的撤离。前段时间,IBM中国方面确认,将彻底关闭中国研发部门,涉及员工数量超过1000人。由于事发非常突然,甚至有员工还在加班,那个曾经让无数码农仰望的外资大厂正在悄无声息告别中国市场。同样是在今年夏天,微软宣布将关闭中国所有线下授权门店,仅保留官网商城与京东旗舰店。而在此之前,微软已经将微软亚洲研究院的AI顶级科学家从中国转移到温哥华。需要知道,微软的盖茨可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常年的座上宾,老朋友尚且如此,从中可以感知几分外资对待中国市场的态度。如果再往前追溯,你就会发现头部外资大企已经大部分退出中国。2019年,三星关闭了广东惠州的工厂,其生产线转移至东南亚。
2019年,家乐福家将国内大部分股份出售给苏宁,至此退出中国市场。
2021年,日本东芝关闭中国大陆最后一家工厂,将产能转移至越南和日本本土。
2022年,日本佳能宣布关闭珠海工厂,将生产线迁回日本本土。
2022年,韩国乐天宣布解散中国总部,追加对东南亚市场的投资。
2023年,戴尔宣布退出中国产业链, 将全面停止使用中国制造的芯片。
2023年,亚马逊公司旗下Kindle宣布停止运营中国区域电子书业务。
2023年,全球最大的AI芯片公司英伟达宣布退出中国市场。
2024年,惠普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企业状态由存续变更为注销,
除此之外,苹果正带领着供应链有条不紊的向东南亚转移,亚马逊被我国电商巨头围剿的放弃国内市场,谷歌搜索业务早在二十年前就已经退出中国,沃尔玛旗下只有山姆在内地一枝独秀。像苹果和三星这种制造企业退出中国更多是出于全球产业链重构,降低劳动力成本的考虑;像IBM、微软退出中国主要是敌不过中国产业升级,国产替代崛起的冲击;当然也有一些企业是因为地缘政治因素影响。总而言之,那些全球市值排名前列的跨国企业巨头们,要么在退出中国,要么在收缩投资。跨国企业陆续撤离中国只是外资流向的一个风向标,更直观的数据是外资实际利用情况。我国曾经是全球外资的主要流入市场,是所有跨国企业探险的乐园。受益于此,外商投资规模在最近十余年间持续稳步增长。即便是中美贸易战最为激烈的时候,所有人都在讨论和中国脱钩断链,但是外资对中国的直接投资还在增长。即便是疫情点燃全球的时候,全世界的的外商投资都在惶恐的保持收缩,但唯有对中国的直接投资还在增长。2022年是外资对华投资的一个分水岭,这一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到1.2万亿的历史高点,自此之后就开始出现大幅下降。2023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约1.1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8%,出现了多年罕见负增长。像一直以来对华投资的几个大户,美资、台资、日资、韩资都在出现不同幅度的下降。到了今年之后,利用外资的降幅还在继续扩大,几乎每个月都在下滑。今年1-7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989.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9.6%。这也是自去年1-6月实际使用外资同比下降2.7%后,连续14个月下滑。如此延续性降幅,在近些年非常罕见,上一次出现还是在次贷危机时期,严峻性可见一斑。其实最核心的原因只有一个,外资投资中国最大的关注点是中国的经济表现,出现了变化。至此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二十年前外资会前赴后继投资中国,因为外资看好中国的经济增长空间可以容纳更多的想象力。你也会明白,为什么疫情时期外资依然会前赴后继投资中国,因为疫情初期中国取得全球瞩目的防控成绩,这也促成了当年入华外资达到历史高点。但2022年之后,随着疫情形势的转折,全球经济形势的微妙变化,外资对华投资的脚步开始犹疑不决。另一个影响外资在华投资信心的就是营商环境问题。
这两天欧美中国商会发表了一份欧盟企业在中国的建议书,其中有两点印象深刻。
一个是,欧盟与美国企业在华投资额已经缩减至十年前的一般左右。
另一个是,部分欧洲总部和股东在华投资风险已经超过收益,如果主要营商诉求无法解决,只会进一步削弱商业信心。
而他们关心的投资风险很多都指向那些基于安全议题催生出的系列法规政策,在意是否能够获得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有一个值得玩味的变化是,国际上关于东升西降的说法越来越少了。在此背景下,很多外资开始回流美国,这也促成了美国这两年的外资投资空前的繁荣。当下国内还有一种非常自信的声音,外资对我们已经不再重要。诚然,随着国内制造业和互联网企业的集体崛起,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被国内企业卷到无还手之力。诸如手机里的三星,电商里的亚马逊,乃至本轮退出的IBM,中国市场已经出现了足够优秀的国产替代。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很多国内龙头企业和顶级外企之间还有不小的差距。虽然我们的电动车如今已经在很多国外市场称王称霸,但中国电动车崛起路上少不了当年特斯拉进入中国做鲶鱼,同时推动上下游产业链的技术迭代。即便在当下,我国政府还是没有自满于已有成绩,通过给特斯拉的无人驾驶大开绿灯,进一步提升全行业的竞争力。优秀的外资从来不仅是资金问题,背后连接着几乎所有的全球最先进的生产要素,最顶尖的人才、最顶尖的技术,以及最能代表全球潮流的产品、和组织管理。按照商务部的数据,外资企业以占市场主体2%的比重,带动了约4000万人的就业,占全国城镇就业人口的1/10,贡献了我国1/6的税收,2/5的进出口。所以这些年,尽管民间舆论有一些对外资喊打喊杀的声音,甚至对外国人进行反智的妖魔化,但高层对外资的欢迎力度一直都在加大。不仅在各种会议场合释放对外资的好感,同时也拿出切实的欢迎举措。比如去年8月,我国政府发布吸引外资24条,保障外商在华生活、工作便利程度。比如去年10月,我国宣布将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比如去年11月,我国开始扩大对外开放力度,对一批国家进行单方面免签。但从更长期来看,欢迎外资不只需要一些技术性的优惠,更考验持续开放的勇气和魄力。
这几年,市场大环境一直在变,有些甚至超出很多人的认知,千万不要小看这些变化。时代变了,政府的KPI、重心也会变,一定要把眼界放开,让信息进来,去深刻了解这些大变局。我们多年来专注国内外金融资本市场,局势敏感度、政策嗅觉都比普通人更有优势。为回馈粉丝们的信任,我们精心筹备了小范围的【私密直播】,公开平台不便于说的事,私下悄悄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