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析
二、最终消费支出分析
三、所谓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
四、资本形成总额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五、固定资产投资
好几个月过去了,继续写下去。202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初步核算结果已经出来了,全年GDP增长5.2%。我之前说中国经济增速可能长期保持在4%左右,2022年是3%,2023年是5.2%,平均一下,和我预测的相差不大。
从上图(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可以看出,2018年和2019年,国内经济的增长是相对比较平稳的,虽然是稳中有降,但是每个季度相差不大。从2020年开始,疫情三年就很不稳定了,2023年仍然不稳定。
经济增长,在整体增速下滑的同时不稳定,这是近几年来呈现出的一个新趋势。之前,我们从国民经济核算的角度,谈了所谓的最终消费支出和资本形成总额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最终消费支出和资本形成总额都是事后的统计,不能说明经济增长,更不能说明经济增长是消费拉动的还是投资拉动的。现在,我们跳出国民经济核算的圈子,从真正经济学的角度来考察消费。在经济学中,不论是政治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提到消费,一般都是指居民消费,产品以各种方式满足居民的需求,并且在居民的消费过程中灭失。居民消费的前提,是存在居民的收入。居民获取收入(货币形式的或者非货币形式的本质上是没有关系的),才能去消费。所以,首先一点,收入的增长是居民消费增长的前提。在没有收入的情况下,短期内也可以存在消费。主要是通过两种方法。一,消耗储蓄;二,获取信贷。在没有收入的情况下,这两种方式在短期内可以维持消费,但是不能持久。而且,储蓄以过去存在收入为前提,信贷以未来存在收入为前提。所以这二者还是要回归到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就是储蓄规模的变化和信贷规模的变化,都受到收入变化的制约。而且,可以依靠储蓄和信贷在短期内维持消费,但是不可能依靠储蓄和信贷实现消费的增长。所以,研究消费首先要研究收入。收入从何而来呢?每个人的收入方式各有不同,在社会层面上,收入只能来自于社会生产。而社会生产也就是全社会范围内的生产性经济活动。也就是说,经济增长,是收入增长的前提;收入增长,是消费增长的前提。根本上,是经济增长带动消费增长,而经济增长就是生产增长,生产力的增长和提高。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或者国民总收入,是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在西方经济学中被视作是收入。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对收入的界定稍微复杂一些。马克思把再生产出来的全部产品叫作总收益或总产品。总收益或者总产品的价值,等于预付的、并在生产中消费掉的资本即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加上分解为利润和地租的剩余价值。也就是全部商品价值。把总收益中扣除了补偿预付的、并在生产中消费掉的不变资本的价值部分后余下的价值部分称为总收入;或者是总产品中扣除掉补偿消费掉的不变资本余下的产品。总收入=劳动力价值(可变资本)+剩余价值,总收入也可以直观的理解为工资 + 利润+ 地租。在概念上,总收入大体上对应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国内产总值。但是只有对工人自己来说,工资才是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总收入扣除掉劳动力价值的部分,只剩下剩余价值或者剩余产品,剩余价值或者是剩余产品才是纯收入。才是真正的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收入。所以,政治经济学对收入增长的判定标准比西方经济学更加严格。如果站在西方经济学的国民经济核算立场上,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增加值合计,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就是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就是收入增长。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就要进一步追问:纯收入即剩余价值(可以粗略理解为=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增长了多少,纯收入的增长才是真正的收入增长。从这个角度来说,笼统地讲居民收入的增加带动消费的增加,带动经济增长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居民收入中很大的一部分(劳动力价值)并不是纯收入。这部分有多大呢?可以用以下数据做一个参考:在中国2020年投入产出表中,增加值合计是1016422亿元人民币,其中劳动者报酬529565.5亿元,相当于增加值的52.1%。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明,GDP的增长与经济增长并不是等同的。税收和营业盈余的减少,哪怕GDP在增长,也意味着经济在衰退。剩余价值的减少,必然会反作用于可变资本的投入,最终导致劳动力价值的减少。再列出几个数字做参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2021年92933.03亿元,2022年84162.45亿元,2023年前11个月69823亿元。在《资本论》第二卷中,马克思在商品资本循环的基础上,分析了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两大部类之间的价值关系。两大部类,即“Ⅰ.生产资料:具有必须进入或至少能够进入生产消费的形式的商品。Ⅱ.消费资料:具有进入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的形式的商品。” 简单再生产,即在生产规模不变的基础上的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即生产规模扩大的再生产。显然,经济增长是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价值量关系一般总结为一个公式:Ⅰv + Ⅰm = Ⅱc扩大再生产两大部类间的关系,有四个公式,其中后三个是中国经济学家宋则行总结出来的:
Ⅰc + Ⅰv + Ⅰm >Ⅰc + Ⅱc …………①
Ⅱc + Ⅱv + Ⅱm >Ⅰv +Ⅰm/x +Ⅱv +Ⅱm/x …………②
Ⅰc + Ⅰv + Ⅰm =Ⅰc +△Ⅰc +Ⅱc +△Ⅱc …………③
Ⅱc + Ⅱv + Ⅱm =Ⅰv +△Ⅰv +Ⅰm/x +Ⅱv +△Ⅱv +Ⅱm/x …………④
我在这四个公式的基础上做了简化。因为,△Ⅰc +△Ⅰv +Ⅰm/x =Ⅰm(也就是说第Ⅰ部类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这一部类中不变资本的追加投资、可变资本的追加投资和消费),△Ⅱc +△Ⅱv +Ⅱm/x =Ⅱm(也就是说第Ⅱ部类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这一部类中不变资本的追加投资、可变资本的追加投资和消费),把其分别代入公式① ② ③ ④,因为△Ⅰc与△Ⅱc不同时为0(否则就不是扩大的再生产了),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①与③等价,②与④等价。也就是说,
Ⅰc + Ⅰv + Ⅰm =Ⅰc +△Ⅰc +Ⅱc +△Ⅱc …………⑤Ⅱc+Ⅱv+Ⅱm =Ⅰv+Ⅰm - △Ⅰc +Ⅱv +Ⅱm -△Ⅱc …………⑥这是整理后的扩大再生产进行的唯一必要(非充分)条件。其实很简单,它的意思无非是说:第Ⅰ部类固定资本的追加与第Ⅱ部类固定资本的追加之和,一定要等于第Ⅰ部类新创造出来的商品价值(Ⅰv + Ⅰm)与第Ⅱ部类不变资本的差。在简单再生产中,因为Ⅰv + Ⅰm = Ⅱc,所以Ⅰv + Ⅰm -Ⅱc = 0,那么△Ⅰc +△Ⅱc = 0,扩大再生产就变成了简单再生产。
我得到的这个公式在价值关系上统一了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可见,在实现扩大再生产的两大部类的价值关系中,与消费资料生产部类的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都没有关系;与生产资料生产部类的不变资本投入也没有关系。有关系的是:I部类的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正相关),以及II部类的不变资本投入(负相关)。显然,I部类,也就是生产资料生产部类规模越大,扩大再生产的规模越大,经济增长越多、越快。
也就是说,居民消费多,社会再生产的扩大空间就小,经济增长就越慢。因为居民消费越多,就有越少的社会产品用于扩大再生产。居民消费增长的前提,是I部类也就是生产资料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也还是有促进的关系的。这个并不是消费促进经济的增长,而是完成资本的流通过程。这是社会再生产可以持续下去的前提。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