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号首长》任意一章节,请点击进入:二号首长目录索引
如果说,丁元英、韩楚风、郑建时四个人,属于人生的一个层级,属于领悟了的人,只是领悟的深浅不同的话,那么,肖亚文和欧阳雪,则属于另一个层级,属于正在走向领悟的人。
正在走向领悟,至少说明,他们知道自己的方向,也知道向这一目标努力的方法,所欠只是火候。
如果说,相对于更高那个层次,郑建时只是入门级的话,肖亚文,无疑就是站在门外的那个人。
《天道》之所以高明,就在于作者写清了人世的三个层次。
这件事简直是惊世骇俗,石破天惊。
几万年来,人类其实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搞清楚自己所生存的这个环境,或者说人类的生存状态。
搞清楚了没有?搞清楚了一部分,更大部分仍然是未知。或者也可以说,清楚的只是一小部分,估计不到百分之一,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是稀里糊涂。
说到这里,插播一件小事。
平常,除了写作,我的休息方式是写字。人家叫练书法,我叫写字,概念不去纠结。
学写字的人,最初都是写唐诗宋词。也可能是抄字典,诸如此类。
在此之前,我一直写唐诗宋词,也抄字典,将《草书字典》抄了很多遍,最近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干嘛不抄一抄四书五经?可我手头没有四书五经,只有一本韩国人写的《中庸——人类最高的智慧》。我将《中庸》抄了一遍,然后就想到抄历代散文。
历代散文的首篇,是《郑伯克段于鄢》。
文章不长,写完后,纸还空了一截,于是,我便想了几句话,写在后面:
郑,周宣王之弟,始封于郑,伯爵。东迁,名新郑。春秋初起,自许为公,僭也。寤生继位,爵伯。题伯文公,暗讽爵乱。非礼也。
我写题伯文公,是指标题为伯,内文称公。实际上,《郑伯克段于鄢》并不是一篇文章,而是《左传》这本书中的一则故事,标题是后人加的。
内文中,左丘明有一段话,“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设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叔段是寤生的弟弟,但史书不说是弟弟,只说叔段。是因为叔段没有兄弟之情,也没有君臣之礼,是个反判的典型。称郑伯,是暗设寤生没有当好哥哥,没有想办法挽救弟弟的叛逆,实际是暗中助手弟弟的反叛,以便最后有机会平叛。
所说,也是指春秋时礼制的混乱,即社会制度的崩溃。
我完全是出于好玩,写了这一段,其实也是在指,包括左丘明在内,同样有没有搞清的事。
郑国的始封君叫姬友,是周宣王的弟弟,始封伯爵。
封建制度是严格的等级制,对其封君的称呼,是要带爵位的。比如说,宋国是公爵国,所以宋国的国君,应该称公。鲁国、齐国等国,封为侯爵,其国君称侯。而郑国是伯爵国,国君称伯。许国、楚国是子爵国,国君称子。
我们在史书中能看到许子、楚子之类的词,就是这个原因。
但我们无论是在《左传》还是在《史记》中,常常看到对于这类称呼的混乱。将所有诸侯国的国君都称公。
这种混乱,源于春秋。春秋认定,大家都是诸侯,应该平等,所以,各诸侯国给自己升爵了,一律称国君为公。
所以,我说,自许为公,僭也。
“书曰”的书,通常指《尚书》。后世认为《尚书》是一部汉朝时的伪书。但有关郑伯克段于鄢的记载,郑只能称伯一事,作者显然比左丘明以及司马迁更清楚,又似乎年代更早。
我写这些话,只是练字时好玩,要补白。有关历史,时过就境迁,哪怕是明白人,也有不明白的事。
写下这件小事,也不过是提供一种思路。
你以为你是明白人,可你明白的事,可能全是错的。
最后说一句,《天道》或者《遥远的地平线》作者明确将人世划为三个部分,实在是太高明,要远比丁元英的那些所谓透悟更透悟,在我看来,也更能启迪思维。
思维之障,遍地都是,能悟到一点,也是快事。
点击进入:二号首长第一部第一章
点击进入:二号首长第二部第一章
点击进入:二号首长第三部第一章
点击进入:二号首长第四部第一章
点击进入:二号首长第五部第一章
点击进入:二号首长第六部第一章
点击进入:二号首长第七部第一章
点击进入:二号首长第七部第二章
点击进入:刘茗钰城市客厅第001章
点击进入:大亨出世第001章
点击进入:深圳斗牛第001章
点击进入:在河之洲第001章
特别提醒:每日看完更新后点一下文末右下角的“在看”,可以及时收到最新章节推送的信息
读二号首长一至九部以及我的更多创作,敬请关注公众号唐小舟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