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李蟠与徐州知府姜焯的深厚友谊

美体   2024-05-21 22:14   山东  

我们徐州圣旨博物馆经过多年的努力,不仅收藏有徐州康熙丁丑(1697)年,李蟠中会士,殿试制策对以河工事,胪列水道利害,剀切详明,鉴拔置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及第牌匾,还有关于徐州知府姜焯的相关资料。缘于此,故曾对李、姜二人的交谊略作考察。

李蟠(1655—1728),字仙李,小字根大,别字根庵,又号莱溪。其名、字皆源于杜甫《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之诗句仙李蟠根大,猗兰奕叶光。李蟠生于顺治12年,卒于雍正6年,享年74岁。他20岁中秀才,36岁中举,康熙36年(169743岁在殿试中撰2000余字的《廷对制策》高中丁丑科进士一甲第一名,即状元,钦点为翰林院修撰,入国史馆,参加纂修《大清一统志》,并任侍读,时有天朝第一人物的美誉。不料两年后,康熙388月,他循例出任顺天府乡试主考,与副主考姜宸英秉公抡才,不徇私情,选拔一批青年才俊。九月五日发榜后,有人发现其中榜上名列前几名的都是官宦子弟,于是坊间一时间谣言四起,引起落第士子强烈不满。而因后场用子书语犯忌讳不予录取的宗室爱新觉罗·文昭、同仁堂乐显扬之子乐凤鸣等积极参与鼓动,京师出现恶意诽谤的揭帖《士子揭世文》,攻击李蟠出身低贱、纳贿万余两,营私舞弊;指斥姜宸英不孝不忠,徇私让同乡姻亲姚观拔得头筹;呼吁弹劾、彻查李、姜。为其子科考请托李蟠被拒的江南道御史鹿佑,趁机挟嫌报复,上疏参奏二人纵恣行私。康熙传旨严查,但并未听从九卿立即撤职的建议,而是要求所有参试者复试验证真伪。结果在顺天府乡试中录取者,经复试竟无一人落选。于是一场震动朝野的风波就此平息。却不料孔尚任写出戏曲《通天榜传奇》在京城搬演,再次引发社会震荡。为平息舆论,康熙将李、姜二人收监入狱。后来姜宸英瘐毙,李蟠流放沈阳尚阳堡三年。康熙42年,诏命赐还,李蟠初春抵家,夏秋之交即奉圣命赴山东蒙阴,助钦差穆和伦赈灾。事毕,对官场心生厌倦,不辞而别回乡。康熙42年,玄烨南巡,舟过彭城,特接见李蟠,欲重新起用,竞婉拒而还。九年后,苏州织造李煦(1655—1729)的堂弟姜焯到徐州知州任。

姜焯(1659—1744),山东省莱州昌邑县人。生于顺治十六年,卒于乾隆九年,享年八十六岁。廪贡生出身,初任济南府陵县教谕,康熙三十七年(1698)十二月,升任广东琼州感恩县知县加五级,敕授文林郎。在任13年,因忠于职责,德威并施,政绩显着,康熙五十一年(1712)夏,擢升江南徐州知州加一级,诰授奉直大夫仍加九级。这次升迁与他的堂兄李煦的运作照应不无关系。

姜焯比李蟠年少四岁,到徐州任上时,李蟠虽已离开官场多年,但常蒙康熙召见任使。而姜焯对当年名噪一时的状元李蟠当然也久仰大名。姜焯刚来到徐州的半年后,即康熙五十二年(1713)春,适值李蟠奉使东粤,道经徐州,听闻太守姜君之贤,思见其人,可惜姜焯当时正奉檄监试于金陵,未能相见。次年(1714)春,李蟠使还过徐州,始晤面于邮亭驿馆。李蟠对姜焯的印象很好,他在《寿姜太守序》中称赞道:姜太守温然善下,与之语,皆确有成画。而沉毅之气屹然不可夺,足以维世道而挽颓风,非徒一郡之良有司也。恰巧四月二十九日是姜焯的五十五周岁生日。徐州士民遂造请李蟠为之作寿序。这应该是李蟠与姜焯的第一次交往,并结下深厚友谊。

姜焯在徐州任上的十二年及离任以后的那些年,二人交谊甚密。姜焯在徐州期间,铭记乃兄李煦的教诲,为官兢兢业业,小心谨慎,确实为徐州人民做了很多实事:重修城隍庙、学宫,创建尊经阁,新开建大士岩,开创书院义学,都是旨在提倡教化,振兴文脉的好事,也确实为徐州人留下了许多古迹名胜。而在姜焯的这些活动中,都少不了李蟠奔走忙碌的身影。

康熙五十三年(1714)春,姜焯重修徐州城隍庙,完工之日,李蟠为之撰写了拜忏时用于焚化的祈祷疏文。

康熙五十六年(1717)姜焯重修徐州学宫、创建尊经阁,李蟠为此撰写了《郡侯姜公重修学宫碑》《创建尊经阁记》,现在碑已重新树立在新建的尊经阁门前。

康熙五十七年(1718)、五十八年(1719)交替之际,姜焯将放鹤亭修饰一新,后谋建书院时发现其旁有石岩壁立,遂因势修建成大士岩。李蟠自撰一篇《郡侯姜公新开建大士岩记》,还为姜焯代笔写了一篇《大士岩记》。为同一件事写两篇文章,颇为不易。但李蟠却挥动如椽巨笔,举重若轻,挥洒自如,写出两篇各具奇光异彩的妙文。

康熙五十九年(1720),义学开设,李蟠在《书院义学记》中写道:郡侯姜公治徐九年(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教养兼施,家给户饶,孝弟力田之风,骎骎近古。群谋于云龙山麓,阀土建堂数间,为饮射读书之地。义学后来进一步发展,成为徐州著名的云龙书院。

是年,姜焯筹划主修其族谱,遂邀请当世名公鉅卿为之作序,卷首有八篇序文,衍圣公孔毓圻、吏部尚书张鹏翮、户部尚书田丛典、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王掞、工部尚书陈元龙、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江球等赫然在列。而李蟠之序则紧排在姜焯自序之前,可见在姜焯心目中,是把李蟠看做自家兄弟的。值得注意的是,李蟠之外的诸人序皆作于康熙六十年,唯独李蟠序作于五十九年冬至,而且现任工部尚书、康熙二十四年的殿试一甲第二名陈元龙作序还是李蟠出面邀请的。可见姜焯修谱前曾与李蟠商讨,李蟠对姜焯主修家谱之事与力大焉!这部由李(姜)煦监定、姜焯主修的二刻《昌邑姜氏族谱》于康熙六十年(1721),在徐州府署刊刻竣事。但多年来此谱在昌邑久已失传,直到2005年该族谱才在河北东光县面世。这样我们才有机会看到李蟠为姜焯之父姜汇珍所作的传记。尤其值得庆幸的是,这篇重要的佚文虽失载于《根庵文集》(可能按照李蟠选录文集的标准,外族外姓的传记之作等不予入选。这在徐州发现的一些族谱类相关文献中似乎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却让后世在姜氏族谱中得见其飞扬文采。

雍正二年(1724)六十六岁的姜焯告老还乡。四年后,七十四岁的李蟠病逝。在这四年中,两人的交谊也一直未曾断绝。

鄑邑人文
和谐昌邑,民主中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