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试图回应什么问题?丨翻译共学小组

文摘   2024-12-21 20:19   山东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公众号

大家好!
2个月前,子休同学发起了哲学翻译交流的共学活动,希望践行陈嘉映老师以哲学翻译的“硬标准”来精进文本理解的倡导。
在第一阶段的共学活动中,小组同学选择了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一支英文解读视频做翻译交流,该视频精炼概述了《存在与时间》的核心概念、问题意识和思想路径,适合海德格尔初学者学习。
翻译小组特别将翻译结果制作为中文字幕,这里我们将翻译视频、文字一并呈现,希望对大家理解《存在与时间》有所助益。
更多翻译成果敬请期待,如果你想加入我们,可点击哲学翻译交流共学报名。
解读《存在与时间》|Epoch Philosophy
翻译:ZhaOrong Li、不息

校对:子休

👆点击上方小程序,可查看完整视频👆

以下为译文摘录

对于很多人来说,《存在与时间》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现象学与存在哲学著作之一。

现象学关注我们经验的现象(我们看到的、尝到的、闻到的、触摸到的、听到的和感觉到的),不去追问某种“本质”,而是注重对于我们生活周围的现象的思考。

存在主义强调个人的生存、自由和选择,以及我们作为人类是如何经验它们的。《存在与时间》的核心目的在于阐释存在的意义。

什么叫存在?那共通的 、让存在者成其所是的是什么?海德格尔通过把握“此在”这一概念,来接近这巨大的问题(在英文中Dasein可以被粗略地翻译为“being”,也就是“存在”)。

1

人,在世界之中存在‍‍‍‍‍‍

如果我们想进入《存在与时间》的世界,我们需要检视海德格尔在书中试图回应什么(问题) 以及他对于启蒙时代哲学的基本态度。

笛卡尔、洛克、康德,甚至休谟(这些都是启蒙时代哲学家) 都无一例外地以“主体-客体”的视角来看待世界与人类经验:“主体”是(作为人的)你,而“客体”是这个你将自身投入其中的世界。

在这种哲学视角下你与世界 (主体与客体)是互相独立和分离的。海德格尔对这种主体与客体的区分抱有一种怀疑的态度。

例如,笛卡尔最终做法是不断地收窄面对存在的视野,他关于存在的结论是:在我们把一切都剥离掉之后,仅剩的那个能证明我们存在的事物是我们的思考(“我思故我在”)。

但是海德格尔发现,在得到"我思故我在"的想法之前,已有事物先成其所是,这源初存在就是我们作为人最初的经验

海德格尔所谈论的在有所思之前的存在,也就是此在(Dasein),他指向的是更具体的在世界之中的存在。因为说到底人不能不在世界之中存在(人与世界)两者不是互相独立的事物,人周遭的世界与人的存在互相交织,且对彼此来说(这是)不可或缺的。

2

世界在我们眼皮底下

让我们回到存在:“存在”存在于不同的境遇之中。实体被我们理解成人、动物和概念,但是要从根本上达成理解,我们必须理解是什么使人之为人,是什么样的存在包含着人性。

当我们谈论认识论时我们发现我们对于不同的事物的反应是非常独特的。

海德格尔注意到一个非常独特的人类(认识)现象:当我们探索概念或者真相时,与被探索的概念相通的概念与其他真相通常变得完全模糊。

有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是,当你用锤子把钉子钉进木板时,你手上的锤子几乎完全从你的意识之中消失,在钉上几颗钉子之后,你会完全忘记锤子的存在——海德格尔把这个现象称为“上手”(Zuhandenheit)。

通常来说,你只有在上手的工具和概念不再合用时才会注意到它(们) 。当你用锤子钉钉子时,如果锤头突然掉落,你会立刻注意到锤子被你拿在手中。这时对于锤子的注意,被海德格尔称为“在手”(Vorhandenheit)。

“在手”与“上手”概念的重要性在于,海德格尔希望通过它们向我们揭示世界是等待被发现的,它不是空白与现成的,而是在我们眼皮底下却不明确显现自身的。

当启蒙主义哲学家追问“什么存在”时,存在对于他们来说是“上手”的。他们从来走不出那最重要的一步,去探究存在是什么。
3‍‍‍

在时间中,领会生命的无限可能‍‍‍

“上手”现象在全人类身上都有显现海德格尔意识到一些在作为生活于社会中的人类身上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通常以一种非常机械的方式在过我们的生活。
这种机械性来自于,人类将关注中的所有事物以外的事物模糊化的经历。
世界由各种各样的概念构成,世界也由各种各样的可用之物组成,人们越多的与可用之物与概念互动,它们就愈发的模糊不清,它们的意义也就愈发不彰显自身(它们变得“上手”)。
海德格尔指出,我们倾向于以一种他称之为“日常生活”的形式来生活日常生活通常用来区分非本真的人类经验与本真的人类经验。
一个人对于自身的感知、对于该如何行动的疑问,与对于该如何生活的困惑,大多来自于外部世界与非本真生活的体验。海德格尔将这种非本真生活方式称为沉沦(“Verfallen”)。
他尝试用日常生活来解释:此在如何沉沦进世界,以及我们存在于世界中,是如何围绕着被社会强加于我们的乏味的传统仪式与社会期望展开的。
海德格尔认为,有一种存在使得我们可以逃离这种沉沦,让我们的目光可以超越日常生活。海德格尔解释了“现身情态”(Befindlichkeit),意思是“此在通过其此情此景的切身感受向自己显现自身”。
海德格尔称这种理解自身存在的形式为“领会”(Verstehen)。这种领会主要指向,在有限的时间跨度中,我们生命展现的无限可能性。

点击进入「嘉映哲学」小程序

观看完整视频

👇

         


公众号编辑:游汐澜‍‍
审核:觉非

嘉映哲学
邀请爱思考的人一道来思考。访问「嘉映哲学」小程序,学习陈嘉映老师的各类讲座课程文著,和陈老师的全球读者展开智性对话。本号发布的内容及共学活动均由嘉映哲学编辑部编辑整理或组织发起,不代表陈嘉映老师本人意见,相关内容最终解释权归陈嘉映老师所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