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图片,进入专题👆
3个月前,编辑部推出了全新的「专题」栏目,锁定陈嘉映老师哲学思想中的某一主题,由编辑部精选文本、系统梳理并做精心注解,上线后收获了许多好评,我们计划持续策划和上新不同主题的「专题」,计划上架数量20+。新的专题持续上线,老的专题已陆续更新完毕,比如「语言哲学大问题」专题。本次为大家展示的就是「语言哲学大问题」专题的【第1期(EP0):语言是什么?】的编辑手记。有人说,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那么,它与手势、表情这种交流有什么不同?有人说,语言是思想的外衣,但去掉语言这层外衣,思想能独立存在吗?有人说,语言标示心里的活动,但是心里的活动多种多样,真的能标示吗?存在一种对语言与思想关系的普遍误解,好像思想在心中独立存在,语言只是承载它的工具……针对这些问题和误解,本场讲座陈老师回应了“语言是什么”的问题。心里的活动混沌不明,思想却应是一种“稳固的东西”,因为语言是一种精神客体,它能够让心里的活动在语言层面成形,成为思想。另外,语言分成词和句,有限的词语可以组合成无限的句子,语言具有分环勾连的特征。因此,语言是一种让思想成形的、具有分环勾连特征的精神客体。概述:讲座开头引入了关于语言哲学的两个经典问题,语言与思想的关系问题、语言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本次讲座从语言与思想的关系这个问题入手。随后介绍了语言有两种基本的功能:表达感情与描述事实。表达感情这个功能和语言与思想的关系问题密切相关。但同时要注意,表达和描述这两种功能不是给语言分成了两类,好像不是表达就是描述,实际上语言的功能多种多样,有时候一句话既是表达也是描述。2)时间轴26:40 【语言所表达的思想不是现成的】概述:人们常会说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思想。通过包裹比喻和衣裳比喻来说明语言与思想的关系。但这类比喻都造成了两个误解。第一个误解,好像语言只是外皮,脱掉外皮,思想能够独立存在。第二个误解,好像思想在被语言表达之前就已经存在,已经清清楚楚了。然而,对于第一个误解,明显地,打开语句这层外皮,里面没有任何东西。对于第二个误解,索绪尔提醒到,我们的思想在被语言表达之前,是模糊不清的。概述:有人会说:语言虽然不是思想的外衣,但语言能够和“心里的活动”相对应,说出一句话,就是向他人标明自己心里的某种特定活动。但反思一下,我们在说同一句话时,真的有某种特定的“心里的活动”吗?当我听到敲门声,我下意识地就会说“请进”,语言不对应任何心里的活动。当我说“抱歉”时,我可能想到过我的冒犯行为,也可能想到过父母教导的犯错了就得认错。在言语之前,心里的活动可能多种多样。概述:如果语言不是标明“心里的活动”,那么为什么还能说语言表达思想呢?这里,我们需要区分三个概念:思维、思考、思想。根据汉语使用习惯,思维一般指的是“心里的活动”;思考指的是寻求一个确定结果的“心里的活动”;思想指的是思考的结果;而这个确定的结果,大部分情况就在语言的层面上呈现。5)时间轴54:00 【语言固定一部分流变的思维过程】概述:思维(心里的活动)是一种流变的东西,是混沌不清的东西。这种流变的东西最终通过语言固定成形。语言为什么能够将流变的思维固定下来?语言系统不在人的内心自然生成,它依靠外部世界,依靠个体间的互相交流稳定下来。语言是一种精神客体。由于语言系统依靠外部稳定,这导致两个结果。首先,语言不是人天生就会的,语言需要学习。另一方面,语言不会随着心里活动的变化而变化,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就是什么意思,这就使得在语言层面成形的思想是一种稳固而不流变的东西。6)时间轴01:13:13 【语言表达需要组合性】概述:语言作为一种交流系统,使用语言与其他交流方式有什么区别呢?语言最大的特点是“分环勾连”,简单来说就是,语言分成词和句子。这引出了一个新的话题,语言与信号的区别——信号不分“词”和“句”。语言“分环勾连”的特点,使得世界这个整体被打碎成了一个个片段,然后在语言层面上重新组合,从而产生了一个新的世界。“语言是存在的家”。所以,语言是一种让思想成形的、具有分环勾连特征的精神客体。
在史蒂芬·平克的著作《语言本能》中介绍了mentalese这个概念。他设想了一种语言——思想语,当我们在两种自然语言间进行翻译时,思想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我们先把英语翻译成思想语,然后(如果需要的话)把思想语翻译成汉语。平克认为,掌握一门语言其实就是懂得如何将思想语翻译成一串串文字,或者将一串串文字翻译为思想语。他进一步认为,有些人虽然不懂得任何语言,但同样拥有思想语。而且推测起来,婴儿和许多动物也应拥有思想语,只不过在形式上更为简单一些。思想语可以用来反驳语言决定论,也可以用来解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例如,有个想法我好像很清楚,但需要不断地找词,最终找到了一个适合表达的句子。平克认为这个过程就是在将思想语和汉语做对应。陈老师反对这个概念,在许多关于语言与思想的讲座中,这个概念都是陈老师批评的对象。不过,陈老师倒是挺推荐大家读一读平克的《语言本能》。史蒂芬·平克 著,欧阳明亮 译
2023
这个概念经常被陈老师用来描述语言的特征。简单来说,就是语言分成词和句子。对于语言系统来说,词是它的基本单位。对于言语活动来说,一句话完成了一次表达,所以句子是言语活动的基本单位。语言经常和信号做比较,信号没有分环勾连的特征,每个信号就像一个句子,但这种句子无法分成更小的单位,两个信号之间无法产生系统的联系,人们只能单独地学习每一个信号。而语言的分环勾连特征意味着,只要学会了那几千个词,人们可以用它们来表达无限多的意思。简单来讲,就是含有人类心智、在客观世界存在的东西。狄尔泰希望给予“客观精神”这个概念一种清晰和实际的含义,而不让人们把“客观精神”看做是绝对理念之外化的纯思辨的概念。他一再强调,“客观精神”所描述的东西是我们经验范围的实体。这种“精神客体”不同于自然对象,它们是人类精神活动过程的产物。例如:墓葬、大学校规、大学校史。陈老师这三个例子虽然有些不同,但它们都叫作精神客体。意义的观念论认为,语言能够和“心里的活动”相对应,说出一句话,就是向他人标明自己心里的某种特定活动,或者唤起听者心里的某种特定活动。但反思一下,我们在说同一句话时,真的有某种特定的“心里的活动”吗?当我听到敲门声,我下意识地就会说“请进”,语言不对应任何心里的活动。当我说“抱歉”时,我可能想到过我的冒犯行为,也可能想到过父母教导的犯错了就得认错,等等。也就是说,在说出一句话之前,我们心里的活动可能多种多样。语句只有一种,但说出这句话时心里的活动可能没有,也可能多种多样。所以,语句无法标示心里的某种特定活动。2.如何理解:思想在语言中成形,语言之前心里的东西混沌不明?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心里的东西是流变的,心里的东西混沌不明;在被语言表达之前,个人无法确定自己的想法究竟是什么,因为自己的想法只有自己知道,而这些想法完全有可能被遗忘,被“记错了”。例如:我可能以为十年来自己的理想没有改变,但当我翻开日记本时,却发现那不是印象中的自己。另一方面,语言是一种精神客体。在被语言表达之后,心里的活动成为了一个语言层面的东西,成为了“思想”。语句的意思被社会决定,就算某人今天忘了昨天的想法,或者失去了昨天的“感受”,只要被语言或文字记录下来,那么这个通过语言表达的“感受”就是客观存在着的。总而言之,心里的活动不同于思想,心里的活动被语言表达出来,在语言层面呈现的语句才是思想。推荐理由:思维不好吗?流变不好吗?为什么要把流变的东西固定下来?动物生活的世界就是一种流变的世界,而人类通过语言,建立了一个全新的语言层面的世界。本讲座的第43分钟提到海德格尔的“语言是存在的家”,《试理解“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是陈老师专门分析这句话的讲座,听一听或许会有启发。推荐理由:在问答环节,陈老师提到了他的一篇文章,其中有陈老师关于说与写的思考。本专题不会直接涉及关于此类问题的讲座,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这篇文章。文章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口头传统到书写传统带来了社会的变革,文字时代到图像时代又将带来新的变革。👆点击上方图片,进入专题👆
在「嘉映哲学」内容库中,陈老师的讲座音视频和文章资源多达500余个,其中部分内容已通过课程和系列讲座形式串联呈现,但这些仅是陈老师思想的一小部分。更多的资源以单一主题的形式出现,缺乏明确的形式上的关联性。对于想从某个具体问题切入陈老师哲学体系的同学来说,这可能会带来不小的困惑。为此,编辑部特别推出了「专题」栏目——以大家关心的“哲学问题”为线索,将陈老师关于该问题的思考与回应进行整理串联。初学者可以通过这些专题,初步了解陈老师对某一哲学问题的独特见解,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老读者则能借助一个主题,重新回到那些熟悉的文章和音视频中,发现新的视角并获得启发。同时,专题策划为每期专题撰写了“编辑手记”。在手记中,不仅梳理了文本的问题意识和框架结构,还对一些难以理解的关键概念与学习难点进行了深入解释。此外,策划还为读者推荐了延伸阅读内容,以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串联起陈老师的更多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