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公众号
社区人物志 郑Lin
作为一名失业建筑师,郑Lin以前设计过摩天大楼、总部大厦、五星酒店,也拿过不少奖项。但行业和职业生涯的巨变,似乎也和“哲学”有着某种冥冥之中的牵连。
“砖,你想成为什么?”
建筑师这个行当,和哲学颇有渊源。在学习建筑的时候,郑Lin就被建筑大师路易斯·康(Louis Isadore Kahn)所深深吸引。
在建筑界,路易斯·康以“哲匠”著称,他曾在课堂中提问:“砖,你想成为什么?”这个问题让郑Lin印象深刻。多年以后,郑Lin开始系统地阅读海德格尔,他发现路易斯·康的问题,和海德格尔是如此的接近:“康在追问建筑的存在,砖之所是,砖的存在。”
埃克塞特(Exeter)图书馆的中庭,该建筑为路易斯·康作品
郑Lin曾多次出国,亲身感受路易斯·康的作品带来的震撼。在一次线下读书会中,机缘巧合之下,郑Lin和书友们从二十世纪的一些经典著作中,选择了《存在与时间》作为共读文本,这是郑Lin正式阅读哲学的开始。
从原典进入海德格尔
许多人都在引用海德格尔“向死而生”、“诗意地栖居”等概念,但引用的结果经常南辕北辙,且互相否定。一开始,郑Lin是抱着祛魅的心态来读海德格尔的,想读一读哲学原典里的阐释。但很快,“存在(Sein)”、“沉沦(Verfallen)”、“实际性(Faktizität)”、“解释学循环(Hermeneutischer Zirkel)”等概念,就勾起了郑Lin的兴趣。
《存在与时间》已经有了陈嘉映、王庆节二位老师的中文译本,但郑Lin想从源头处直面海德格尔,解决自己的文本困惑。于是,郑Lin开始在工作之余自学德语。
自学德语并不简单,更多的是硬啃。从术语、语法、语序开始,郑Lin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才做到借助字典来阅读德语文本。
《存在与时间》德文本,【德】海德格尔著,初版于1927年
海德格尔是“四通八达的管道”
海德格尔对西方哲学史深有研究,这正合郑Lin心意。那段时间,郑Lin沿着海德格尔的线索,从亚里士多德到分析哲学,把西方哲学一路捋了个遍。对陈嘉映老师的兴趣也在这期间萌发出来。
“海德格尔自己就是个四通八达的管道,他又延伸到了很多哲学家”,“像康德(德国古典哲学)这一脉。那阵子我把这些都了解了以后,又发现另一个伟大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发现又是陈老师译的,就觉得这陈老师很厉害,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两个哲学家的作品都被他译了一遍,又绕回来了,碰到了。”
【英】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1889-1951),哲学家,著有《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等
郑Lin和「嘉映哲学」,缘起于“解释鸿沟”。今年五月“解释鸿沟”纪录片上线后,「嘉映哲学」同期举办了“解释鸿沟观影&共学”,郑Lin报名参加了共学活动,加入了「嘉映哲学」社区。
凭借着扎实的哲学阅读量,郑Lin很快就成了社区内的“资深读者”。郑Lin不仅在讨论中为其他同学解惑,也给了编辑部很多关于策划活动、聚焦文本的建议。
今年8月,郑Lin和陈直作为嘉宾,受邀为《海德格尔哲学概论》共学的同学答疑解惑。同样在今年8月,郑Lin和「嘉映哲学」编辑部一起,发起了《存在与时间读本》共学活动,不少共学伙伴都是在这里迈出了进入海德格尔的第一步。
海德格尔著作等身,最富盛名的当然是《存在与时间》,但很多同学对海德格尔的探索也止步于此。今年10月,郑Lin又发起了《现象学之基本问题》的共学活动,和感兴趣的同学们一起,向深入了解海德格尔又走了一步。
点击上方图片,即可进入“《现象学之基本问题》共学活动”页面。可在“往期回放”处回听同学们的讨论。点击“预约旁听”按钮,即可在活动前收到通知,参与旁听
“行在林中路上”
虽然已经深入阅读了多年,但郑Lin对海德格尔兴趣不减。在郑Lin的眼中,海德格尔细节繁复的同时结构清晰,就像巴洛克建筑,“读起(海德格尔)来巴洛克的细节特别多,但是你把他的脉络梳理出来以后,它的整个结构其实是非常清晰的。”
华丽的巴洛克风格穹顶
建筑界大师们貌似都有自己所谓的“建筑哲学”,郑Lin也想过用哲学思想反哺自己的建筑师工作。
“路易斯·康曾说过:‘艺术家为了反战可以把大炮轮子做成方,而建筑师只能做成圆的’。但现实中,建筑行业只有凤毛麟角的机会,能让建筑师去表现哲学。现在的建筑学还剩下什么是个问号。
建筑学(Architecture)已死,是危机,也是救赎。”
年轻的时候,郑Lin喜欢打篮球,享受球场上的激情和征服。随着年岁的增加,篮球打得少了,郑Lin越来越喜欢长跑,他享受自己“把大脑关闭掉,不要这些理性,不要这些思辨,就用你的身体去做”的状态。
“其实身体有很多很多会告诉我们的东西,我们要去倾听的。”
萨克(Salk)生物研究中心庭院剪影,该建筑为路易斯·康作品
对话郑Lin
「嘉映哲学」编辑部(以下简称编辑部):能用建筑形容一下你心中的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吗?
郑Lin:哲学家做哲学的方式,的确有几分像建筑师设计房子;哲学文本,也确实与建筑物有几分相似。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像是一栋高耸如云的烂尾楼,环环相扣,精巧而空灵。在其内部,解释学循环组成的动态分区、立论的承重结构、防御性的逃生楼梯都交代得清晰完整,但都被各种繁琐的概念装饰覆盖着,就像哥特式的巴洛克装饰。而这栋烂尾楼的基础,深深扎在希腊的奥林匹斯山上。
位于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圣家族大教堂(Sagrada Família),该教堂动工于1882年,至今仍未完成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与其说是建筑,不如说是反建筑,它更像一辆拆迁装甲,像一座生长在日常语言地基上的移动城堡。它头顶上架着两盏千伏的探照灯,洞穿语言上的误用;四周架着大炮,轰击形而上学的神庙。它用巨型铅球锤击着语言学的纪念碑,连维氏自己早年的逻辑哲学在内,那些不牢固的语言理论全都被它一一拆毁。
编辑部:你觉得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对你的影响是什么?
郑Lin:海德格尔虽然被认为是现象学运动的旗手,但他就像个“通道”一样,向前关联古希腊哲学、古典哲学、德国观念论;向后则影响了萨特、伽达默尔、利科、福柯、列维纳斯、拉康等大咖,乃至波及神学、文学、历史学、心理分析或广义上的人文学科等领域。
海德格尔之于我的意义,可以称之为“坠入哲学史的银河”,让我徜徉其中,流连忘返。至于我这辈子能探索多少,或者它能不能变现,或者能不能提供情绪价值,其实我不是太在乎。
维特根斯坦,我目前主要在精读他的后期思想。他给我最大礼物,在于语言分析的方法——回到日常语言。这里有两个意义:
首先,是让我看到了“日常的返回”的可能路径,这蕴含着维特根斯坦的“日常”与海德格尔的“银河”之间打通的可能性;
另一个,是启发了我对AI根源的思考。我认为人工智能的突破口聚焦在人类“语言”上,这绝非偶然。AI不依赖预设的语言规则,这本身就是对维特根斯坦观点的力证。而AI是否有综观能力,AI的“理解”和人类“理解”是如何在语言使用层面被统一,这些诸多的问题,这里就不展开了。
AI技术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编辑部:你觉得哲学能够回应哪些现实困惑?
郑Lin:我觉得哲学回应不了我日常中直接的困惑。其实,很多这类困惑根本不需要求助于哲学。
这个问题也可以反过来问:那些大哲学家,现实问题又处理得怎么样呢?比如海德格尔,他的政治生涯处理得怎么样呢?如何看待加入纳粹和弗莱堡校长生涯,以及处理与自己导师胡塞尔的关系?
我们可以回过头去说,是他错认了希特勒的本真,或者干脆他就是反犹倾向。但这些都改变不了他作为哲学家的伟大。
【德】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哲学家,著有《存在与时间》等
哲学不一定要对冰山之上问题有非常强烈的回应。我认为哲学最关键的,在于给我们提供一个新的思考视角,解决冰山以下的问题。
编辑部:对未来的共学方向有哪些计划?
郑Lin:想继续围绕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的精读文本开展共学活动。欢迎大家加入,我们一起学习、探讨。
“社区人物志”是「嘉映哲学」编辑部推出的一档新栏目,通过访谈形式,展现「嘉映哲学」社区中伙伴们的经历和思考。
你是如何与哲学相识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与哲学的故事。也欢迎你加入「嘉映哲学」社区,和伙伴们一起阅读哲学著作,探讨哲学问题,发起智性对话,分享生活中的哲思。
👇
采访:东耳、21
撰文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