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公众号
岁序常易,新年既启。嘉映哲学编辑部祝各位读者朋友新年新气象!
前几天邀请大家一起总结了我们的2024,从大家各自的成长和真挚的感悟中,深深感受到了大家对智识探索的渴望和努力。
一起来看看嘉映读者2024的年终总结吧~
Edwen:哲学和艺术人生开启年
默语:慢慢回到粗糙的地面上
青禾:碎片不时冲击,没空好好组织,时常望洋兴叹,渴求活泼的镇定
岑溪:虽知灯是火,不悟钟非饭。
Kelly:“存在是不能延迟的”,当我们开始投入阅读,思考,承担起自己的问题,尝试在世界中寻求共同之处,而同时又不失个性的主观领域。
张旭东:攀登高峰,跌落低谷,走上平原。
柚木:回想起来,真是超级努力的一年。这一年没有放弃过思考和探索自己想做的事情,真是太好了。很开心遇到你们!
demo牙小:月出于东山之上,无论火流星还是陈老师,皆是缘分。
2
「嘉映哲学」提供的让你印象最深的内容
Edwen
希腊悲剧共演:盗火的普罗米修斯参与共演,陶冶情操。
默语
共学、领读(何为良好生活?丨「领读计划」首发上线)和古希腊悲剧都很喜欢。课程共学类似于读书会的讨论环节,可以通过不同知识背景的学友打开视野,进入一些可能从未想过的问题;领读计划则可以借助领读老师的眼光领略作者的核心关切,与文本进行对话;古希腊悲剧,听觉盛宴!
Kelly
自我认识专题从《三知》认识世界与认知自我,看似熟悉的自我,从此刻又开始变得陌生,带着新的思考,探讨,寻求自我。记得共学的时候,有小伙伴分享自己的理解,也总有人提及,那不是自我…大家似乎都渴望通过一章共学,或者一个专题找到某种适当的定义。
我们在找寻客观定义,却忽略了我们每个人其实必须通过主观去体验这个自我,在世界中认识自我,用自我认知去建构世界,他人。从此,自我成了问题。
柚木
讲座陈嘉映:存在与时间和《感知、理知与自我认知》在华师大的讲座。原因:人的权能来自系统理知,振聋发聩。放在科研或学术等领域很好理解,但在当下的许多其他生活的实践中,似乎还有讨论的空间。
demo牙小
1.讲座:哲学概论课五:科学和哲学。娓娓道来,一路铺到现代性困惑的来源处,豁然开朗!
语言是道路的系统。以哲学综观语言的魅,解惑了部分对维特根斯坦的理解,默默心疼指称论一分钟……
《存在与时间》,一千个人眼中的海德格尔,幸好我们有陈老师~
2.初读陈嘉映专题,吹爆!上手陈老师思想脉络和嘉映哲学小程序不二法门!
岑溪
共学吧。原因:“智性共同体,知己存海内,天涯若比邻”。
查老师
印象最深的是2006年陈老师大观念相关讲座。
原因:1.这组讲座很难在网上查到;2.陈老师直接对观念/概念进行辨析,总是最精彩的。
duang
《解释鸿沟》。通过观看《解释鸿沟》,一是能更了解陈老师的现实生活是什么样;二是从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和成长;三是听说拍了900小时,结果才放出几个小时,实在是不够看心痒痒。
青禾
Edwen
通过嘉映哲学,更清楚、系统地理解了哲学,并接触到更多的哲学内容。
成长内容:
2. 通过哲学延伸接触到艺术、美学。弥补了在这个领域的短板。真善美,美可能处于最高地位。
3. 因果还原、二元辩证、系统论,都有其背后的哲学规律和应用条件。
4. 从哲学延伸到宗教。进一步理解了佛教和基督教的核心观点。佛教是空。基督教是信仰、希望和慈爱。
默语
以前对于一些问题的思考,总想着找到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础,一个人人同意的基础,然后从这个基础出发可以找到大家都同意的答案,但几千年来,哲学都在原地打转,“我们踏上了光滑的冰面,没有摩擦,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条件是理想的,但我们也正因此无法前行”。
一个问题怎样才算得到解答?我们需要尽量纯粹,而不是绝对纯粹,“我们要前行,所以我们需要摩擦,要回到粗糙的地面上来”。
Kelly
大概十月开始,我开始在嘉映哲学共学,直到现在还记得东耳把我从旁听参与到共学小组。
觉非老师问起听完《何为良好生活》的想法。
那我唯一承认自己的知道:就是我一无所知。
一个人追求意义的意志,如同我们会渴望知识时候会口渴,那是我,也是很多共学伙伴在线上会议准时出现的“共同体”,编辑部,小助手会准时提醒,共学之前领读人的精心准备,偶尔会心一笑,偶尔回答哲学问题时候的“云里雾里”。
耳边响起:“听不懂也没关系,即使能听到一句有帮助那也是好的。”那是陈老师送给初读者最好的安慰剂。
在日常生活中,共学,阅读,成为了一部分。
智性的生活:“如同爱唱歌的人,跳舞的人,不是因为某个答案,仅仅是一首歌,一支舞,一场场共学,它们就是存在。”
平常
从书本上到《解释鸿沟》的视频里再到嘉映哲学应有尽有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群,自己感觉到自己跟着陈老师的身影一步一步向前走,不再左顾右盼,不再犹豫不前,“向前走”的决心越来越坚定。
以前认为只要努力就能得到某样梦寐以求的东西,就能到达到达那美好的将来,现在略略懂得了“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的意思,只有勇敢者才能踏上这个永不停歇的旅途,享受到每一个当下的幸福,我知道我还不是很坚定,但是我知道我已经不会再轻易放弃,轻易躺平了。我感觉,当这个状态成为一种习惯,成为惯性运动,形成良性循环以后,一切就会好起来的,我的顾虑也会一点儿一点儿的减轻,那将说明我已经跳过了“学习”的第一道门槛。
2025我将一如既往的继续努力,感谢嘉映老师,感谢所有一起学习的朋友,更要感谢所有在嘉映哲学默默付出的工作者们。
说理
太多太多了,读了嘉映老师的四本书,走出了唯一真理观,寻找价值的理由,知道了如何过上良好的生活,说理是有限的,听了无数的老师讲课的,对谈的,访谈的内容,每一次都是对自己原有知识,认知和心灵的冲击,平静下来,感觉自己在成长,每一天活得有滋有味,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感觉。
以前吧,自己都是别人的符号,还以为这是忘我,是高尚,其实不然,自己没有活明白,一切都好不起来,只是在纠结中消磨生命,谢谢你们给予我这么一个丰富的学习平台,让我可以一直追随嘉映老师,对我来说,世上再无智者,唯嘉映老师矣!!!
查老师
我自己从事科研工作,陈老师对综合学科(围绕人类某种兴趣组织起来的相关学科,如广场)和理论学科(围绕对世界追问的深度的层层递进的学科,如塔楼)的讨论给我很大启发。
年末,又读到《科技革命的本源》一书,思想相通,对这个进路有了更深入、具体的延展。陈老师授人以渔,总有类似的“照亮”之功,开辟条条新路,让人可以不断拓展思索。
张旭东
隐隐约约认识到了抽象的概念与实际生活的差距,当然这个认识还只是一种很模糊的感觉,处于默会状态。记得尼采说:哲学是高峰低谷,是云端间的呼唤。现在我认识到抽象概念是点一支烟或者看别人点一支烟,而不是问他为什么点烟,这样的追问。
用陈老师的话总结:行之于途,而应之于心。没有光滑的世界,光滑的世界是不可行走的。
demo牙小
好惭愧,越来越感到自己缺乏智识,反思弧曲折漫长,先就照维特根斯坦,为世界做的最好的事就是改善你自己好了。
duang
大的方面就是从有点懵懵懂懂到有点认清自己,有点认识到现在生活的情况。以前真以为科学解决一切,真理是唯一永恒的。
直到看到了“颜色去哪儿了”、“走出唯一真理观”、“科学主义与科学”的讲座之后,感觉认知被更新,开始真正有更多的角度来看问题。也发现原来以为自以为我是个科学主义的人,其实我是个人文主义的人。可能是也破开了一些自我欺骗的面纱,开始想找找真实的自己。从真理唯一到求真,真多少。我觉得这种求真感觉还是挺好的。
青禾
王俊:该不该去影响周围的人?纠结在这里。要不要去做点什么事?还是只作为存在?
Kelly:在新的一年,更加深入的阅读,系统的学习,主动去发起一些共学。同时也期待更多精彩的共学形式,内容。
臻子米:希望有线下的同城共学,感觉面对面的学习,会更有宜有益于对话。
demo牙小:努力倾听,好好聊天,发掘天性力量打交道反思的迷误和层层叠叠。
青禾:能够将过去所学的片段与新知产生串联并输出自己的内容
岑溪:行之于途求之于心,维安维心,维思维逐
查老师:行动中带着思考,思考引导着行动,还是更好的干活吧。无论是怎样的处境,总要努力应对。人到中年,不再追求所谓智识学习的目标、更非指标,而是过好生活、做好工作,智识就在其中,让智识自然生长。
duang:能看更多的像陈老师这样的哲学家的讲座,增长自己的智性,从懦弱走向勇敢。就是想要找到虚伪下面的真实,然后面对他。最后就是希望自己也是一个有精神生活、对精神生活有要求的人。
张旭东:仔细看看什么是真的——真的生活。
陈老师在前不久的看理想年会中谈到,“让生活更有意义的,往往就是我们在私人圈子中的相互信任。让你能够自如思考和对话的,是信任型的关系,而不是满天飞的各种各样的观念。”
——黑格尔《法哲学序言》
文案撰写:玉谷
公众号编辑:游汐澜
审核:觉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