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弃大学学位的美国年轻人,正在涌进职校?

文化   2024-09-29 18:01   北京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 | 维舟

当国内这边正在拼命卷学历的时候,美国社会正在做出相反的选择。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美国年轻人放弃了“上大学、拿文凭、找好工作”的人生道路,转向技术工作。美国高中毕业生的大学入学率一路下滑:2009年一度高达70.1%,2019年66.2%,到2023年已跌到61.4%;与之恰成对比的是,去年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社区学院的入学人数增长了16%,其中学习建筑行业的学生人数激增23%。

为什么人们宁可不要“白领光环”,去当蓝领工人?简言之,即便没有大学学位,他们也过得很好,甚至更好。

《她》剧照
在此,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大学教育的“性价比”已经不如职业教育了。职业教育的学费更低廉,学制更短,有的还是和雇主的联合培训,出来就能有工作。只要有一技之长,那薪水并不低:根据美国劳工局的数据,去年建筑工人的平均年薪为57,880美元,汽车维修与保养的技工更高,达到65,210美元,而年薪5万美元以上就已可跻身美国社会收入最高的30%人群了。

这不仅仅是“放下面子,挣到钱”的问题,还需要社会消除职业歧视。实际上,这一进程一直在进行。1940年,美国大学毕业生挣的钱比全社会平均收入高出三分之一,但十年后就只高了10%。后来曾任肯尼迪总统经济顾问的学者西摩尔·哈里斯(Seymour E. Harris)当时就曾预测,20年之后,“受教育将得不偿失”,对大多数美国青年来说,四年大学教育不仅“毫无必要地昂贵”,而且也“不为社会欢迎”。

《8英里》剧照
白领工作虽然看起来高大上,但在大学普及之后,仅靠一张大学文凭是远不足以得到一份清闲的办公室工作的。何况,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过那种日子:美国收入最高的20%的人口长时间工作的可能性是收入最低的20%的人口的两倍。社会学家C.赖特·米尔斯1951年就曾在他已成经典的《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一书中抨击:

“他们的劳动和他们生产的任何东西之间的关系都是异化的。成年累月地在纸上作着同一类文章,使他们越发狂乱地把业余时间用在专门卖给他们的那些替换性消遣上,并接受各种既不能放松什么也不能释放什么的人为刺激。他们厌恶工作,无休止地贪图玩乐,这种骇人听闻的活动交替方式耗尽了他们的精力。

相比起来,手艺人的生活可以更有乐趣:“工匠可以自由地根据自己的计划着手工作,而且在制造产品的活动中,他可以任意地修改它的形状和制造方法。”他们能亲眼、亲手看到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完成,“会由于工作的完成而使人产生安全感并摆脱焦虑状态”,只要有一技之长,他们甚至不太需要担心被解雇,工作机会也多的是,大不了还能自己干。

这种自主、自雇的技术工人形象,在美国社会有着顽强的传统,拿到高学历后为大型企业组织工作的白领反而才是近百余年来的新现象,也不见得就更有吸引力。到了今天,经济结构、市场结构再度发生重大变化,这就很自然地促使人们重新评估自己的人生规划,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下一个素熙》剧照
美国近四五十年来经历了不断的“去工业化”,加上制造业岗位外包到海外,以往那种“读完大学,找份工作,跻身中产”的模式已经逐渐破灭。如今,美国就业市场上最为短缺的不是大学毕业生,而恰是那些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美国劳工部统计局列出2010-2020年间,需求增长最多的十种美国新兴工作岗位(270万个),有5种只需要高中及以下文凭。

一位美国企业家就曾直率地说:“互联网掏空了中间部分,提升了高低两极。麻烦的是高不成低不就的。”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大卫·奥特尔(David Autor)也分析得出结论:“最强劲的就业增长并不是最高层次的增长,而是工资最低的那1/3岗位的增长。”这是非常现实的:尖端的少数职位竞争激烈、工作强度也很大,中间档越来越少,倒是不需要太高学历的就业机会很多,那还不如去学一门手艺。

因此,这一变动可不仅仅是“脱下长衫”这么简单,要是读书人放下架子,学了个技术活,却仍然找不到工作呢?如果找到的工作,又苦又累还不挣钱呢?当一个社会的职业歧视仍然广泛存在、白领和蓝领的报酬相去悬殊时,人们权衡下来难免觉得:卷学历虽然很苦、投入也多,但一旦成功就都值得了,那毕竟是高风险高回报的。只有当这些结构性因素逐渐消除,人们才会重新考虑那些选择,不至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青春派》剧照
长久以来,中国家庭之所以那么重视教育,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没办法。我在东北访谈时就得知,东北的父母特别舍得为子女教育而投入,因为在他们看来,孩子将来只有两条出路:要么考公进入体制,要么南下,而这都需要学历。一些东北人到了广东、福建后震惊地发现,当地人好像并没有像他们那样重视教育,因为闽广自古有经商的传统,读书不行,大不了以后去做个小生意呗,到海外去打工混几年也行,出路多的是。

更重要的是,越是市场经济不活跃的地方,职业歧视越是严重。有这么一个笑谈,说大庆人眼里,只有两种人:搞石油的、体制内的,剩下的都不是正经人。哪怕你经商赚了很多钱,别人一说起来还是不屑一顾:“就是投机倒把的。”然而在福建,只要你能挣到钱,那社会就会认可。我老婆的堂哥高中没毕业就去泉州了,靠卖PVC管起家,后来又开了工厂,逢年过节风风光光回到老家,请亲朋好友吃饭,我听到不少人都交口称赞他“很有本事”。

实际上,中国社会向来也有这样的传统,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就体现出一种职业平等的信念:不同行当不分高低贵贱,都能做到极致。在1999年大学扩招之前,每年只有不到5%的年轻人能读大学,那剩下的怎么办呢?在我老家乡下,当时父母们在为这些孩子考虑出路时,最常见的就是让他们去学一技之长:木匠、泥水匠,最吃香的是学驾驶——在汽车普及之前,会开车还是个收入丰厚的稀缺技能。

《刺青》剧照
短短一代人的时间,情形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去年,中国大学入学率已飙升至60.2%,比日本(57.7%)还高,跟美国(61.4%)不相上下。与此同时,我们的经济结构却来不及完成那样的现代转型,职业歧视和收入差距也还在,在这种情况下,大量“毕业即失业”的年轻人进退维谷,倒还要承受指责,仿佛他们之所以找不到工作,只是因为他们不肯拉下脸,“脱下孔乙己的长衫”。

我们这个社会似乎总是容易在两个极端之间来回摆荡:1980年代“致富光荣”,“搞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的时候,“读书无用论”盛行一时;但到现在,又倒回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一边,太多家长一说起来都是:“我对孩子要求不高,但再不济,大学文凭总要有的吧?”但是,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兼有这样两种态度:低学历的从业者能挣到钱,也有职业尊严;高学历者也有合理报酬,不卑不亢,既不至于自嘲“读书无用”,也没必要觉得只有卷学历一途。

并不是所有人都善于应试,很多职业的技能在大学里当然也不会教,所以网上曾有人结合自己的打工经历自问自答:“以后要开小蛋糕店的小女孩为什么要学物理?”那家网红店的老板娘并没有上过大学,但她对待工作很有热情,能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种食品的制作,为了做好,还有强烈的求知欲。这一切,都比她的学历更能决定她的成功与否。

《富贵男与贫穷女》剧照
有位朋友也曾和我说,他儿子中学没读完就决定放弃考大学了,知道自己不是那块料,倒是对刺青感兴趣。学成归来,在小城里开了店,生意很好,月入两三万不成问题,还带出了好几位徒弟,在当地也算小有名气,都知道他的手艺好。可想而知,如果家里当初不支持他,非要赶鸭子上架,那他不会有现在这样的生活。
在经济低迷的当下,我们也是时候放下学历崇拜的情结,好好想通了:真正重要的不是什么样的文凭,而是能否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活路。如果你喜欢读书,那就去深造;如果你并不喜欢功课,那就去学一门能发挥自己长处的手艺。只要适合自己、能活得好,那没有高下之分。当然,有时看起来那条路不好走,但套用鲁迅的名言,世上本没有路,坚持走下去,也就走出自己的路了。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桃桃 / 审核:然宁


招聘|实习生、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实习生、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