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芬兰并联合国《世界幸福报告》连续第4年评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这个新闻也让芬兰的“幸福“ 滤镜加重一层,芬兰旅游局也再一次大肆宣传自己国家幸福的几要素:自然,桑拿等。但是真相真的是这样吗?
“幸福”的芬兰人
重新与大自然联结:
确实如此,芬兰 75% 的面积被森林覆盖。凭借其 “每个人的权利”,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在大自然中漫步并享受户外活动,春夏季可以去森林湖边游泳、徒步旅行、骑自行车和露营,秋天采蘑菇,冬季可以cross-country滑雪。“公园20分钟效应”在这里每天都可以实现,毕竟在上海去到公园的时间,就已经可以到附近森林里呆一呆了。
桑拿文化:
也是芬兰人引以为傲的存在。桑拿曾经被很多芬兰人认为是一个神圣的场所,死去的人需要在桑拿里净身,孕妇接生也会在这里进行。在蒸桑拿时,还会拿新鲜的白桦树枝,轻轻地抽打自己的身体,有人将它视作一种仪式,也有人说会使得皮肤光滑,加强血液循环。在桑拿里遇到的老人告诉我,很早之前,他们还会在石头上泼水的时候吟唱一些古老的歌谣。
桑拿里的芬兰人也与印象里的完全不同,不是“一米距离外排队”,而是赤身裸体摩肩擦踵的坐在一起,更“可怕”的是,还会向不认识的你搭话(友好而自然)。
桑拿体验中最好的部分蒸透之后再去冰湖里泡一下,回到桑拿房后,身体分泌的大量内酚酞会让人产生一种平静的幸福,是一种什么都不用做,静静呆着就很愉悦的幸福感。这种幸福也是我认为的芬兰人的幸福,是如同湖水静持的那种自在。
抑郁的芬兰人
但是有一说一,并没有确切的研究证明芬兰人的幸福度跟自然链接有直接相关。芬兰蝉联“最幸福国家”称号之后却也引得大批芬兰人在社交媒体纷纷破防,“谁说我幸福,我怎么不知道?”
毕竟芬兰极端的天气(漫长的阴郁冬天和极少的日照),超高的自杀率(30年间欧盟第四),抑郁率(全球抑郁症发病率排名第九-《2021 年世界人口评论》)还有闻名的高饮酒和抑郁,怎么也跟“最幸福的国家”沾不上边。
过去三十年间的自杀率欧盟排名第4
对于芬兰的高抑郁率,有许多专家认为,芬兰作为一个幸福国家的形象,甚至是导致高抑郁率的一个因素。因为有“幸福国家”的刻板印象,可能使芬兰人更难识别和承认抑郁症状,并寻求治疗。再加上社交媒体,年轻人很容易有“非黑即白”的世界观,即“如果我不是向社交媒体上其他人一样幸福,那我真的很不幸”这种世界观也助长了年轻人的抑郁情绪。
另外,也有学者提出,芬兰文化重视隐私,公开表达情感的情况很少见,承认和讨论抑郁症,对于一些患有抑郁症的芬兰人来说也是一个挑战。甚至患有抑郁症的芬兰人可能会因缺乏经济资源、自尊心低、社交互动丧失或与疾病相关的耻辱而导致与社会脱节,加重抑郁。
什么是“幸福”
所以,我们有必要看一看,“最幸福的国家”的“幸福”到底是什么?
阿尔托大学的Frank Martela一直在做国民幸福的研究。前不久他的一个讲座里,用他多年的研究分析了芬兰幸福的迷思。
首先,联合国《世界幸福报告》是在一个国家范畴的调查,关乎一个国家的人如何定义幸福,所以与个人是否感到幸福有本质的不同。
联合国《世界幸福报告》调查所用的问题也能看出,这与我们认为的“幸福”不太一样:想象一下,从0到10分,0分是你最糟糕的生活状态,10分是你最理想的生活状态,现在的你距离你最理想的生活有多远。
所以这里的幸福其实问的不是你今天有多快乐,有没有大笑,而是问今天的你对自己的生活有多满意。或许这也可以解释,有着抑郁症的芬兰人,还是可以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
他说媒体在报道这些所谓的“幸福国家”的时候经常将原因归咎于一些文化要素,比如之前丹麦位列前茅时候流行的Hygge(丹麦语,意思是舒适的环境,灵魂的亲密与安适),瑞典的lagom(刚好够”、“中庸”、“适当”),还有现在芬兰的sisu(芬兰式顽强,类似东北坚毅)。
但是他的研究却发现,导致这些北欧国家幸福的因素其实是与体制/制度更相关。上述的亲近自然,桑拿文化等对个人来讲确实会促进幸福指数,但是对于芬兰这个国家来讲,最重要的因素还是体制原因,我认为总结为一个词就是:有政府兜底。
社会福利制度
首先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育儿补贴,失业补助,劳动市场监管,养老金等,有政府兜钱袋子的底。这一点尤其是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比较明显,尽管最近几年福利消减一直在发生,但是还是可以为人们的基础生活提供保障。一个小例子,就连留学人员也可以享受免费的基础医疗(尽管等待时间长),还可以申请住房补贴。
民主健全的政府和社会组织
另外,他提到,民主和健全的社会机构,言论自由,选举自由,政府效率,低腐败,有政府兜底安全感。比较健全的社会机构让民众对政府和他人都有着较高的信任,而这种信任也使得大部分人感到安全,对彼此更加关心,找到链接和归属感。这种政治和文化氛围的相对自由也给予了民众选择不同生活方式的自由和底气。另外,高税收尽管被一些人诟病,但是研究发现大部分芬兰人还是持积极态度。甚至有研究称,税收可能是芬兰在 2018 年和 2019 年世界幸福报告中排名第一的部分原因,因为它极大影响了居民安全和社会凝聚力。也是源自他们对于政府和制度本身的信任,相信高的税收也是为了保障自己的生活,相信税收高,安全高,生活质量高,满意度高这样的正面循环。
再仔细看一下“最幸福的国家”数据细节,我们会发现,并不是大部分芬兰民众感觉特别幸福,而是很少有人对自己目前的生活不满意。Frank说,这就是国家制度的能力,不能让国民更开心,但是可以减少不开心的人数。这一点很有启发,当国民拥有足够选择,又知道不会无路可退(由政府兜底),没有太多沉没成本就可以比较顺利的选择自己最舒服的生活方式,也不太会因为活得不开心,在半路重新选择不一样的人生。当你对自己拥有的一切很满意的时候,也不去奢求自己没有的东西,这就是幸福吧。
高质量的整全教育
还有一点Frank没有提到,但我觉得也息息相关的因素就是芬兰的教育。
芬兰教育在中文世界已经被“捧上神坛”,但大部分都聚焦在小学时期的课业少,自由度高,以及与自然接触多,当然还有目前国内教育也很推崇的现象式教学(现象指事物的整体面貌,而非分割为各个领域与学科,可以简单理解为整体性+跨学科+项目制学习)。还有就是幼儿教学教学目标强调激发孩子们的情感、好奇心和兴趣的体验会激发他们玩耍的兴趣,playful learning,初高中阶段的突出的整体性发展,体现在课程多样性上(不仅有语数外政史地,还有手工艺家政等选修课)。
oodi 图书馆
但就算是我们把这些优点全盘照搬,可能也做不到芬兰教育的成功,主要是芬兰教育不单独存在,而是与其他制度内要素(文化,政治等)互为补充,千丝万缕链接,构成一个为学生的未来保驾护航的整体。
a)教育生态系统
芬兰像生态系统一样管理国家的教育系统。与生物的生态系统一样,也拥有三个基本特征:组成部分的相互关联性、整个系统的信息流以及确保系统健康和增长的多样性。
如果一个组成部分发生变化,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就很重要,因为它需要其他部分发生系统性变化。例如,如果国家核心课程包含新的内容,教师教育也必须改变职前和在职课程。它还导致当地和学校的课程、教学法和评估方法发生变化。反之亦然,如果教育和心理学研究发现了有关学生学习的新知识,它就会改变国家核心课程和地方课程。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也引起学校和成人教育的变化。这里跟国内不一样的就是保证了通道两侧的流动性。
b) 整全教育
除此之外,教育里不断为孩子的未来兜底。首先针对学生的个性化教学,使得学生、教师、学校甚至市政府之间的学习成果没有可比性。每个孩子都专注在自己的整全发展,而不是横向竞争。这一点在职业教育的设计上也可见一斑。
芬兰的职业教育/职高非常灵活,随时入学,满足学分之后随时结业,并且学生的课程内容安排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和之前的学习经验,在职业导师和真实职业环境里学习。最重要的时,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之后都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教育系统提供给青年人很多选项,但每一条选项都是有无数选择的未来,不会因为选择一条路而封锁其他路径。
所以,再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芬兰人可以“一边抑郁一边幸福”?
试想一下,当教育系统为你兜底,任何时候都可以回到“未选择的路”,当社会福利制度为你兜底,自己的基本生活有保障,生活安全,对政府有信心,就算是经历着抑郁,“当下的生活”本身也比较少有可以抱怨的吧?
参考文献:
https://www.bbc.com/worklife/article/20190924-being-depressed-in-the-worlds-happiest-country
https://blogs.abo.fi/socialexclusion/2022/09/26/depression-in-the-worlds-happiest-country-notions-of-social-exclusion-in-finland/
https://www.visitfinland.com/en/articles/7-reasons-why-you-can-find-happiness-in-finland/
https://courses.mooc.fi/org/uh-edu/courses/unc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