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生态共学社|《额尔古纳河右岸》总结

2024-03-10 21:02   芬兰  




——

云端生态共学社是一个以“去人类中心主义”为视角的学习小组,致力于重新认识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我们旨在以新的视角理解自然,将自我视为地球社区的一部分,并向森林、海洋、原住民和生态社区学习智慧。在共生系统中重新想象我们与生态的联结,探索自我在这个系统中的作用。


共学模式以微信群内讨论和线上互动为主,每五周围绕一个主题展开,集中进行一本书的阅读和讨论。通过共学伙伴的共创,以讨论、观影、工作坊和创意协作等形式分享集体智慧。


过去的五周里,我们深深浅浅的探进了《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几个角落和几个瞬间,捡拾起一些原住民灵感,在不同的维度上讨论交流,编织了一张云端的根系,承接住了书里的生态能量,死生无常,还有那些直白的爱和恨意。



— 与书共鸣,灵感共创 —


阅读过程中,常会有某些时刻,让我沉浸在故事的同时有创作出一些东西的想法,通过简单的创作实现了跨次元的交互,好像有些东西打破时空来到了我的生活中,与我互动。

也许在收拾书架的某一天,当我再次拾起我的“雨和雪”书签,我又会穿越回那个打开《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晚上,风声中有位老者向我娓娓道来那片山林的故事。

感觉都很妙,在2-3月共读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恰巧是作者迟子建那一年开始写作的时间段,本期共读第一次的活动“与书共鸣-灵感共创”定的时间又恰巧是她的生日,自然而然发生的巧合最让我为之喜悦。

如果用两个词来回顾的话,我选择“流动”和“交互”。最喜欢和大家一起讨论和互动的环节,能明显感觉到有能量在流动,也让我从不同的视角回顾和思考书中的故事。

很喜欢和大家一起互动的诗歌拼贴,在流动和交互中创造出了一首属于我们共同的诗歌。

--活动发起人 奋斗鸭

































柳芭作品




— 共学总结 —

在这场 “篝火晚会”中,我们一同了聆听原住民音乐,回味额尔古纳壮丽旖旎的自然风光、带有传奇色彩的萨满宗教、时代变迁下的人物际遇……

--共学领读者

燕子马,天骐

原住民手艺&习俗


讨论亮点:

鄂温克族人的生活离不开他们居住的白桦林。白桦树的防腐特性可以用来做很多容器和生活用品,白桦树汁也可以变成能量的来源。

风葬体现了鄂温克族的生死观:死亡是另一种重生:他的骨头有一天会从树上落下来,他的骨头也会发芽的。文中迟子建不断的描写生死,但却像一片羽毛一样轻轻带过,也像是对生和死的追问,她的语言有灵性又充满了慈悲。





鄂温克民族和萨满教

讨论亮点:
鄂温克族信奉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书中有好多地方萨满跳神,起死回生,同时也一命抵一命,充满神秘气息。

个人的萨满之力:一个人变成萨满时候,会经历行为和精神上的变化。这些行为和精神上的变化,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也在不断发生,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也都拥有萨满之力。
祝由术:当一个人受外界污染很少的时候,可以接通天地,对天地的认知可以赋予它能量

萨满的医治能量在现代医学中还可以存活吗:“马嘉族萨满在当地同时充当医师和先知的角色,是人与超现实生物之间实现沟通的媒介。与藏医理论相似,萨满同样认为人之所以生病,是由于破坏了人神之间的平衡”( 《盲国萨满》 ▎40年前德国人类学家的尼泊尔萨满寻访)
而当下来讲,萨满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仪式,必然有存在的必要性。吟咏唱诵,击鼓,舞蹈伴随整个萨满仪式的进行。超越人类学范畴,集诗歌、传说、绘画、音乐、舞蹈、装饰及宗教哲学与神学的萨满仪式,完全可以被视作一种充满神性的艺术与美学来看待。




与土地的链接:距离,归属感,丧失与重建

讨论亮点:
鄂温克人对于土地没有占有欲,更多是对土地的尊重。
他们和土地之间的一种平等性,是没有征服和占有的,而是一种尊重和世代沿袭的智慧,他们可以随着季节的变迁然后再迁徙到另一片土地,安居下来,他们所经过之处没有对这边土地有任何的伤害。
文章中的我,是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她见证了她和她的子女后代和土地的关系,他们对生活的土地有很深的归属感。但是因为人类,森林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逐渐丧失了继续在森林里生活的条件(内在和外在都在发生变化)。原本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慢慢在他们身上也发生了矛盾。
也许在我们的内核里面,所有人都能在大自然(土地智慧,自然灵性)感觉到连接,拥有一个更广更深远的身份,这样的我们好像可以超越地理位置的限制,更大层面的拥抱自己的自然身份。或许对特定的人和物的记忆和情感的连接的丧失,也是一个“把自己带回大自然的契机”,被托住。




现代文明,古老文化的挽歌?

讨论亮点:
原住民对于生态和自然总是带着敬畏之心,因为他们深深的明白他们的生命与生态中万物的存在紧紧相依。
 
上世纪在额尔古纳河右岸发生的生态移民,外来人“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看到的是驯鹿破坏植被是破坏生态,但看到仅仅是片面的生态圈,忽视了驯鹿,猎枪,苔藓,鄂温克族族人是环环相扣的生态里的一部分,是人类中心主义和古朴的自然思想之间的冲突。
 
说到现在在少数民族聚居地上发展的旅游业,当旅行、远方演化为纯粹的猎奇、打卡和消费行为,那些承载厚重文化和历史的民族记忆,能否完整保留?
都市人迫不及待地返回自然寻求疗愈,但夺去鄂温克家族生命的也是“严酷、冷峻”的自然
「“鄂温克三部曲”写给敖鲁古雅的挽歌」





—原住民音乐赏析—

“Sirda(转变)”

— 芬兰萨米原住民音乐艺术家安娜


吟唱着,从现实世界,走向“非寻常世界”,真正成了自然的一部分,和它交流,也是在那时那地,和过去所有的传统,祖先交流着。

在“非寻常世界”你相信这个状态,而不仅仅是知道它。



玛丽亚·索的吟唱,

音乐艺术家Sh.S.敖登托雅记录

《森林的求助》

歌词大意:“我最亲爱的同志,请你抬我一把,拽我一程我,为了求助来找您,我已处在危难的时刻,走到尽头,难以自拔为了得到你的帮助,请你抬我一把,拽我一程”……


引源:公众号“他者others”



聆听完北方以北的吟唱,我们再次提醒自己:

当我们在忙碌的工作中喘不过气来的同一时间,几只驯鹿正在鄂温克族的牧场上啃食苔藓,阿拉斯加的海面也正有鲸鱼跃出,另一种现实一直存在着…





共学社持续招募中!

扫码添加微信

备注“云端生态共学”











扫码关注公众号!

和我们一起

共学成长~



阿娃在流浪
重新想象教育 生态自我和人生意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