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讨论热度较高的“他乡的童年”已经出了第二季,而我还在为第一季里捕捉到的芬兰教育影响力吃惊。
纪录片用非常片面和短暂的镜头,笼统的呈现了芬兰教育,给在“他乡”的我们留下一种粗略却难以忘记的印象:芬兰躺平式教育给人的童年带来极大的幸福感。
然而,这粗浅的印象却很容易让人忽视芬兰教育的真实细节。
首先,芬兰教育是一种基于支持的教育。
基于支持的教育的目的是支持人的整全的发展,是让每一个个体在为能能够发现个体潜能,实现个体价值。教育系统则是在这个个人发现的旅程里提供支持,也为个体规避一些可能的风险,也就是兜底。比如芬兰的职高与普高实行双轨制,两者同样重要,也受到同样重视,在职高毕业的学生既可以用一技之长取谋生,也可以用职高里积累的学分和技能申请大学,继续学术道路。
上一篇文章里,我根据一些线上资料做了一些梳理。
其次,芬兰教育还有一个不太被提及的特点“意义教育”。
意义教育基于德国Bildung的概念。通过慢慢展开教师自我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打开教学内容与真实世界的意义关联,在阐述这些内容为何为此,缘何至此的过程中,展开教师自我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意义关联,教会学生如何创造理解教授的内容(不再以机械分类的学科为基础,而是用更整合的设计讲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比如项目制学习,现象式教学),更重要的是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在教学内容和自我之间寻找到关联,找到教学内容与真实世界里自我的关联。这就涉及如何帮助学生培养自我,如何创造环境让每个学生获得自我与学习内容之间真实的关联。
今天编译了一篇关于现象式教学的论文,也许可以让这种意义教育的概念更加清晰。
"现象"
通过现象学的视角审视基于现象的教学方法,可以揭示其复杂性。“现象”一词源自希腊语,意指显现出来的事物。然而,显现的部分并不代表现象的全部,而是指某些不显现的内容。例如,天气现象本身不可见,但通过雨或雪等表现出来。现象学强调,这种复杂性不应被忽视,而是研究的起点,特别是在跨学科研究中,这种方法需考虑社会、文化、历史和物理背景的影响。
“现象式教学”
基于现象的学习始于从不同角度观察现象。它不是融入传统的学校科目,而是侧重于对现实世界中当前和实际事件的系统、全面探索。
现象被视为:
»»真实的观察对象
»»要学习的东西的系统框架(系统模型)
»»要学习的东西的隐喻框架(类比模型)
»»将要学习的东西附加在一起的激励“基础”
Silander 认为基于现象的学习包含五个维度:整体性、真实性、情境性、基于问题的探究学习和学习过程。
整体性是指基于现象的学习的多学科性,不是简单地融入传统学科,而是系统地、全面地探讨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而这也打破了机械二元论下的学科分类带来的知识割裂,将知识的本质还原回到更加整全的现实。
真实性意味着使用现实世界中所必需的方法、工具和材料来解决与学生生活相关且对社区有意义的问题。理论和信息具有直接的实用价值,而各个领域的专家和专业人士都被纳入学习社区,并鼓励学习者参与真正的专家文化和实践。真实的环境,而不是传统的教室,被认为是真实的学习环境。
第三个维度,情境性,指的是将现象作为系统的整体进行学习。从这个角度看,现象无法提前定义,而是由学生在观察更广泛背景后提出,因此保持一定的模糊性和开放性。这挑战了传统知识范式,对知识本体、学习者角色进行了深刻反思。
通过基于问题的探究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并协作构建知识,发展假设和理论。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关注并超越现有知识。学生在高级阶段能够自主设计学习任务和工具,支架在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方面至关重要。
同时,基于现象的教学嵌入在解决问题的环境中,教师首先提出问题或难题,然后学生共同探讨感兴趣的现象。教学目标是协商的,评估更多是一种自我分析工具。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所学理论与实际情况和现象紧密相关。团队教学,特别是跨学科的合作,被视为全面研究现象的重要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被视为促进者,更多地鼓励和指导学生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而非单纯传递知识。
“理论基础”
根据 Silander的观点,基于现象的教学方法源自建构主义,结合了社会文化学习、渐进式探究学习和基于问题的学习等元素。该方法将学习者视为积极的知识建构者,信息是通过解决问题形成的。个体在自身经验之中创造意义。有意义的学习是个体与真实环境中互动中获取的,而在不同的真实问题之中,每个学生都带有独特的认知资源,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中来构建个人知识。
oodi 图书馆
参考文献:
Symeonidis, V., & Schwarz, J. F. (2016). Phenomenon-bas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rough the pedagogical lenses of phenomenology: The recent curriculum reform in Finland. In Forum Oświatowe (Vol. 28, No. 2 (56), pp. 31-47). Uniwersytet Dolnośląski DSW. Wydawnictwo Naukowe DSW.
Schaffar, B., & Wolff, L. A. (2024). Phenomenon-based learning in Finland: a critical overview of its historical and philosophical roots. Cogent Education, 11(1), 2309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