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夏织,秋收冬藏。一年光阴转瞬即逝。裕策生物自成立以来,一直深耕于肿瘤精准免疫诊疗领域,截至2024年12月,裕策生物与国内外多家医院和科研单位合作累计发表SCI论文125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1400分,主要集中在免疫诊疗方向,涉及多种肿瘤的基因组、免疫微环境、新生抗原等方法学和biomarker研究。
2024年,裕策生物累计发表SCI文章29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270分,超过10分的有9篇。
让我们一起回顾2024年裕策生物的高光时刻!
01
Cancer Cell (IF = 48.8)|新辅助免疫联合放化疗可显著提升pMMR局部进展期直肠癌完全缓解率
(点击图片可查看详情)
2024年8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团队在Cancer Cell 在线发表了题为“Effect of 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 with or without PD-1 antibody sintilimab in pMMR locally advanced rectal cancer: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的临床研究论文。
该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评估了新辅助放化疗联合信迪利单抗(sintilimab)对比新辅助放化疗治疗错配修复完整(pMMR)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对疗效相关的指标进行了探索性分析。裕策生物负责该研究的转录组测序、PD-L1检测及辅助分析。
02
STTT(IF=40.8)|空间多组学助力小细胞肺癌转化研究
(点击图片可查看详情)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理科与肿瘤内科团队合作,收集小细胞癌转化患者,纳入转化前LUAD及转化后SCLC标本;同时收集接受EGFR TKI治疗但未发生转化LUAD患者的标本及原发SCLC标本作为对照,使用bulk RNA检测、空间转录组测序,联合多重免疫荧光染色及免疫组化技术,对SCLC转化机制及转化后SCLC免疫微环境特征进行探索,构建转化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
03
Nature Genetics(IF=31.7)|单细胞测序联合空间多组学揭示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的耐药机制
(点击图片可查看详情)
在抗击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战场上,免疫检查点阻断(ICB)疗法虽为患者带来新希望,但耐药问题仍是治疗中的难题。
2024年12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张鹏教授、张乐乐副研究员,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王晨飞教授,同济大学医学院孙毅教授和中科院生化细胞所曾安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严以律博士后,胡俊杰博士研究生,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孙冬青博士,中科院生化细胞所陈悦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在 Nature Genetics(IF=31.7,中科院1区)发表文章,通过单细胞测序联合空间多组学分析深入探索了NSCLC患者对免疫联合化疗的耐药机制。
04
Gut (IF=24.5)|应用单细胞+DSP空间组学揭示胆囊癌免疫生态及Olfactomedin 4机制
(点击图片可查看详情)
2024年5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王红阳院士和文文教授团队在Gut(IF=24.5)上发表了一项胆囊癌研究的重要成果。该研究通过全基因组测序(WGS)、单细胞测序(scRNA-seq)和数字空间表达谱(GeoMx® DSP)揭示胆囊疾病微环境分子特征及异质性,阐明了Olfactomedin 4在胆囊癌发病机制中的潜在作用。
05
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 (IF=20.4)|EGFR突变肺癌免疫治疗突破性成果
(点击图片可查看详情)
2024年4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方文峰教授团队在著名期刊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上发表了题为“EGFR Oncogenic Mutations in NSCLC Impair Macrophage Phagocytosis and Mediate Innate Immune Evasion Through Upregulation of CD47”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非小细胞肺癌中EGFR致癌突变损害巨噬细胞吞噬并通过上调CD47介导先天免疫逃逸,EGFR-TKI与抗CD47抗体联用可以比两个单药发挥更强的抗肿瘤效果。这项成果可能找到了EGFR突变肺癌免疫治疗的关键突破口。裕策生物负责该研究的WES和RNA-seq数据分析工作。
06
JAMA surgery(IF=16.9)|pMMR高危直肠癌临床研究成果
(点击图片可查看详情)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武爱文教授团队开展的一项前瞻性Ⅱ期临床试验采用了卡培他滨及奥沙利铂(CAPOX)诱导化疗联合卡瑞利珠单抗序贯长程放化疗和巩固化疗治疗高风险因素的局部进展期中低位pMMR直肠癌患者,其中48%的患者达到了临床完全缓解(cCR)。
通过与裕策生物合作,研究团队对该队列患者肿瘤样本进行了全外显子组测序,对患者血液样本进行了ctDNA Panel检测,结果发现LRP1B基因的突变与高肿瘤突变负荷(TMB)和肿瘤新生抗原负荷(TNB)相关,同时高肿瘤突变负荷患者均在治疗中获益,突显了LRP1B基因作为该治疗方式下潜在生物标志物的预测价值。
07
eClinicalMedicine (IF=15.1)|Olink技术助力晚期肺癌Ⅱ期临床试验标志物探索
(点击图片可查看详情)
湖南省肿瘤医院邬麟教授牵头开展的一项前瞻性、多中心、单臂Ⅱ期临床研究(CAPAP-lung)评估了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及白蛋白紫杉醇一线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或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突变阴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腺癌的抗肿瘤活性和安全性。研究运用Olink技术进行了疗效、预后及毒副作用生物标志物的探索, Olink平台的检测及分析由裕策生物负责。
08
GPB (IF= 11.5) | 首个肿瘤跨组织免疫细胞类型基因富集和表达图谱可视化在线平台
(点击图片可查看详情)
在癌症患者中,免疫细胞在不同组织中呈现不同的组织特异性富集或者状态的变化。对肿瘤患者组织内及组织间免疫细胞的特征进行全面刻画及评估,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抗肿瘤免疫的相关机制,促进免疫靶点的开发。为此,研究团队开发了名为CIEC的在线数据库及网络服务平台,是首个用于癌症跨组织免疫细胞类型基因富集和表达图谱可视化的在线平台。
本研究通讯作者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番禺中心医院向之明副院长、裕策生物信息部负责人罗海涛博士,以及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赵屹研究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番禺中心医院何金花主任、裕策生物罗海涛、王伟,以及计算所卜德超博士为该研究共同第一作者。相关成果于2024年10月发表在生物信息学领域权威期刊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IF=11.5)上。裕策生物负责该研究中单细胞数据整合和综合分析工作。
09
Genome Medicine (IF= 10.4) | 空间组学技术助力食管鳞癌发生发展研究
(点击图片可查看详情)
2024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联合裕策生物研究团队运用Bruker NanoString空间转录组学技术揭示了ESCC在恶性转化过程中发生的转录和免疫景观改变,并鉴定了与ESCC发生相关的生物标志物。
本研究的通讯作者为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马海涛教授、郭凌川教授、冯宇教授及裕策生物李娜博士。
2025年,
裕策生物将坚持以临床需求为导向,
遵规范的学术标准,
循前沿的科学方法,
与国内外多家医院和科研单位紧密合作,
加强科研合作项目落地与高质量文章产出,
积极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
造福更多肿瘤患者。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