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如何教会孩子规则与边界?

文摘   育儿   2024-07-26 11:55   广东  

《爱的管教》

好书分享


本文根据【第221期】线上分享整理而成


文/朱庸

《成长与陪伴》学员

《你不知道的家庭关系》学员

【心理陪伴成长线上小组】学员

两个女孩的妈妈



大家好,我是朱庸,本月爱思书屋的领读人,这个月我们读的书是《爱的管教》。


这本书的作者是黄陈怡文,美籍华人,在台湾长大,辅仁大学哲学系,后在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院读了教育硕士。曾从事教学工作多年,养育4位子女,她是一位基督徒。


这本书还有一个小标题,两代哈佛人的成长经历,她的大女儿也是哈佛教育学硕士。(这种标题,看看就好)





其实对于管教这个词,我是比较抗拒的。


我觉得孩子对于父母来说,主要是用爱来连接,潜移默化的影响,而“管教”这个词,太过生硬。


我的孩子,我希望她能自由自在的生长,不受约束。


之所以会选这本书作为分享,是因为我遇到养娃的困难之后想找方法解决,相信很多家长也会类似,本来我是想藉由这本书来找到答案,在我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并没有采用书中的方法,但我对规则和边界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下面我来介绍我的心路历程。




《爱的管教》好书分享

心路历程



我家大宝,今年6岁4个月,随着她的个子和力气越来越大,渐渐已经有了女孩的模样。


小的时候,我很少拒绝她的要求,对于她,我是几乎是没有底线和规则的。


一方面我不忍对她说不,我担心我不是一个好妈妈,另一方面,我觉得这样才是让她自由生长,她慢慢长大,自己会懂得生活的规则。


的确,随着她慢慢长大,她学到了很多,老师会教她在课堂上不要讲话,不能随意走动。


她也确实是个可爱的小姑娘,对人友善,懂得关心别人,受小朋友们欢迎。


我们之间的关系也很好,几乎无话不说。


我们家人比较多,爷爷奶奶一直在一起生活,相对于爸爸家庭的方式,我是宠孩子的那个人,我一直都是被家庭中的每个人diss,太宠了,孩子都让你惯坏啦。


我也并不在意,因为他们不懂啊,孩子是用来爱的嘛。


不过随着女儿的越来越长大,我发现我在她情绪不好的时候,她有很多很有攻击性的行为的时候,我很无力。这时候我老公就会用他们家的简单直接的方式,我认为过于强硬的方式来搞定,虽然我很不认同,但很多时候,确实我搞不定,他可以。


另外,我家小宝也慢慢长大了,她和姐姐相差3岁,她的成长过程中,我变得更加坚定,不那么担心自己是不是一个好妈妈。


我在跟她相处的过程中,不会那么的犹豫不忍心拒绝。对于她做得事情,她提的要求,我会很明确告诉她,不可以,你要怎么做。


我观察两姐妹的状态,也不会因为我对妹妹说了很多明确的不,而影响到我们之间的关系,反而妹妹对一些规则更明确,状态更稳定。


当然,这里也是有很多其他的因素,孩子的个性,老二的先天顺序,成长环境等等。


因为大宝的那些让我搞不定,我开始思考,应该怎么样教会孩子规则


6岁多的孩子,多大的事情哭闹一阵子,可能就过去了。


到青春期会如何?她怎么看待自己,怎么处理她和别人的关系。尤其我希望她以后和能跟亲密的人好好相处,既能照顾到自己,也能跟别人愉快的相处。



于是我开始读这本《爱的管教》,书中很详细的介绍了很多方法,包括设置家规和家法,主基调是爱,培养自律的孩子。


里面有些观点我其实是不赞同的,最后的三章,讲家规和自律,过多的条条框框,过于严厉,自律对于孩子来说,也没有那么重要。有个弊端,就是平常我们都会,与我观点一致的我就接受,不一致的我就认为说的不对不接受。


这本书关于家规,关于自律那些内容,符合目前很多家长的心理。


就像我认同爱的这一部分,我想可能也会有人看过之后,认同家规和自律的部分,不认同爱的那一部分。


那今天我与大家分享一些我对于这本书的感悟,如何理解爱,如何理解管教,面对养育孩子中的困难,面对不可爱的孩子,该怎么办



父母心态的调整

如何看待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作者在第一章强调,孩子不是我的私有财产


第一节分享了三个子女生重病痊愈的经历。在女儿秀仪生病期间,作者觉得自己没有尽到做母亲的责任。


不仅担心女儿的病情,坚持带女儿复诊,研究生病的原因,更害怕别人知道女儿生病的事情。


这种感觉我也是有过的,事情本身已经是挑战,还有心理的负担,相信很多妈妈也曾有过相似的感受。


而通过生病的这个过程,妈妈学到,惧怕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徒增不必要的担忧和痛苦。接受别人的关怀也是一门功课。


如果因着自己的骄傲或面子,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弱点或问题,更不愿意接受帮助和关怀,只会让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


没错,寻求帮助是一种本事,陈老师曾经讲过一期的会时光,主题是,求助是一种能力。爱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互助平台,有伍老师和陈老师护航,我和群里的很多妈妈都是在爱果的支持下,迈过人生中最灰暗的时刻。


希望群里的各位,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放弃,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让自己越来越强大。


(↑点击加入爱果社群,一起学习)



因为子女生病而经历的这些生命的奇迹,作者感叹每一个孩子都是那么宝贵,生命又是如此的脆弱。无论我怎么尽力,我必须要明白,孩子不是我的私有财产,我只是一个管家,我要好好照顾上天赐给我的礼物。


这里的管家也有管家的责任,保护孩子成长和教养孩子。


如何做呢?


书中提到,在美国有一个仪式叫宝宝献礼,在这个仪式之前,父母是要学习关于教养子女的课程,并且要在众人面前承认自己需要帮助,需要努力,才能把孩子带好。


这就好比我们经常说的,为人父母需要上岗合格证,这也是伍老师和陈老师付出很多努力在做的事情。好在我们现在很多父母已经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我身边的很多朋友都是在不断地学习如何做父母。


第二节的内容有几个关键词。


第一个是,减压


其实做父母压力挺大的,尤其是想做好父母,压力就更大了。书中写到,我发现自己在管教子女的过程中常常要面对的问题,往往是我和孩子的意志斗争。


所以我们得摆正自己的位置,作为管家,接受孩子的成长和分离,尊重孩子的意志,承认自己需要努力,压力变会小很多。


在觉得孩子实在是太不可爱的时候,爱的好辛苦好累的时候,学会休息,通过精神食粮的补充来增加自己爱的力量。


我曾经有一段时间对女儿每天早上的哭闹困扰不已,在线上陪伴成长小组分享的时候,陈老师给我开的药方就是,想办法让自己的状态好起来


这个方法非常灵,当我能hold住我自己的时候,我发现我也能接住我女儿。


我后面把这个方法用在很多地方,遇到事情,很多时候都会想到如何先让自己好起来,真的变得越来越稳。


所以说,人最大的敌人终究还是自己。


我们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减压的方式,让自己的精神得到舒缓,像我的话,比如跟朋友聊天、看电影、做美容、吃美食、逛街、发呆等等,有很多方式可以缓解充电,大家也可以试试,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第二个关键词,放手


做父母的要常常提醒自己,孩子是上天赐予的一个无与伦比的礼物,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


放手真的很难,尤其像我们现在的很多家庭,都是书中描述的“六一儿童”。全家六个大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六个大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孩子一个人的身上。很自然会形成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关系,孩子习惯有求必应,甚至不想要的父母也早早预备好了。


这很容易让孩子从小就养成理所当然得到的习惯,不知道什么是感恩,也不懂得珍惜


书中举例,一个小女孩去动物园看动物,看见熊猫正在睡觉,不顾提示牌使劲的敲玻璃,熊猫快起来我来看你了,家长不阻止反而支持让更用力的敲。


还有一个例子,9岁的小孩在商场因为妈妈不答应买玩具而哭闹还打妈妈。


想想这些场景并不陌生,甚至就在前段时间,我家大宝也发生类似的事情,我给她讲绘本连讲了三本之后,我说嗓子疼没办法再讲了,她因为不满哭闹,当下丝毫不体谅我的难受,只要求我讲完绘本。我还是拒绝了她,因为我真的不舒服,她也真的很难受,一部分因为讲最后一个绘本之前发生了不愉快的小插曲,还有一部分是因为之前的妈妈再难受也几乎不会拒绝她的,而她只是想听好听的绘本而已。


六岁多的孩子,她理解不了我的难受,当然我并没有责怪她,因为她和我之前的模式,是我培养出来的,我意识到了问题,但她还需要时间适应。


第三个关键词,成长


书中写到,通过学习自我成长,我们和孩子慢慢地建立共同的价值观、道德观。


当我教导孩子时,我不会扮演权威的角色。


我可以勇敢地在孩子面前承认自己的不足,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要谦卑,犯错就认错,不会在孩子面前扮演完美圣人的角色。


关于成长,父母和孩子是一起成长的,伍老师的课程,就叫《成长与陪伴》。


事实上,我常常觉得,女儿在很多方面比我更优秀。


比如,我家大女儿6岁两个多月分房睡觉,虽然也经历反复,但我想想我自己,现在都不习惯一个人睡觉。小女儿三岁多,撒娇和招人喜欢的功夫,我真是佩服极了。


我经常觉得孩子们真的是很优秀,远远超过我们做父母的,所以根本不需要扮演圣人的角色。反而做父母的,确实需要多学习,学习那些想让孩子们做到的品格,学习如何做父母。


伍老师也曾写过文章《一日为父母,终身拜师傅》。


其实我小时候,我爸爸经常会跟我讲,你要怎么做怎么做,这都是我吃过的亏,你要怎么样怎么样才好。实际上,他什么样子我实在是太像他了。


所以我们做父母的,在要求孩子做到的时候,自己先做到。做不到也没关系,跟孩子一起成长。



围绕爱和管教

什么是真正的爱?

什么是管教?

爱和管教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书中对爱和管教之间关系的描述

经过多年的体验,我终于明白爱和管教不是左右平衡的关系,而是前后次序的关系。就像俄国的套娃一样,越大的爱就能够容纳越多个套娃。爱是容器,管教是内容。越大的容器才能够容纳下越多的管教系统。没有爱作为基础,就没有装管教的容器,因此管教就会无效。如果爱的能力越大,能装下的管教系统越多,孩子的生活就越有次序和规律。


这段关于爱和管教的描述,我认为是这本书的精髓。


爱和管教没有分开,也并不是爱在蓄水池蓄水,管教在蓄水池抽水,达到某种平衡关系。而是爱一直都在,管教也在爱中表达。



爱不下去,怎么办?


书中很接地气描述妈妈在带孩子过程中很容易遇到的困难:忙完一天,倒头就睡,第二天醒来忙碌的一天又开始了。这种日子似乎特别漫长又没有自我。


同时作者也写到:我需要常常提醒自己,我需要让爱充满自己心中。当我开始埋怨,开始自怜的时候,就要重新安静自己,瞻望未来,回顾过去,让心中充满爱。


提到了两个办法:瞻望未来和回顾过去。


关于瞻望未来

当眼光从现在转移到未来的时候,我开始学习欣赏孩子每一天的成长,专注于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小事,学习耐心地陪伴她们长大。


这一段我觉得很受启发,如果把孩子一时的表现,放在他的一生中来看,当下的一时只是人生中一个小小的片段,并不会因为当下的一个行为就导致孩子成为一个怎么不好的人,这样想来,大可不必过分焦虑,当遇到养育困难的时候,坚信总会过去的,肯定能有好的办法。


关于回顾过去

便是不忘初心。想想我们期盼孩子出生的那份心情,我们家的两个宝宝都是在我们的期盼中到来的,这种期盼不带有衡量的标准,不会要求她发育如何,优秀不优秀。


大宝的时候并没有想清楚原来养孩子原来是这样的场景,一度期望过高,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导致鸡飞狗跳应付不来。


到了小宝的时候,便早早的做好了准备,孩子会是天使和恶魔的合体,反而觉得轻松很多。


面对一个不可爱的孩子,还要充满爱,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当爱不下去的时候,如何做到冷静下来,这便是对我们的考验,是父母学习的功课,也是孩子的榜样。


我们希望有一个情绪稳定的孩子,这份情绪稳定,最好的榜样就是父母。


书中写到,“爱得好辛苦”,是因为我们对爱的理解错了。


我们一直用那种自以为是的方式去爱,难怪爱的那么辛苦。


如果孩子学习到的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所爱的人身上就是爱,那他们永远不会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


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所爱的人身上,书中举了很多的例子,比如孩子不愿意吃饭逼着她吃,不愿意穿衣服逼着她穿,用贬低嘲讽的方式激励孩子,为了不让孩子骄傲刻意批评,跟别人家孩子比较激励孩子,把爱建立在孩子的表现和成绩上,威胁孩子等等。


实际我理解,我们家长为了让孩子按我们的想法去做,是有很多种表现的,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古语说,爱之深,责之切。我们的这些表达方式,很难让孩子理解什么是爱,而且扭曲的爱还可能会导致家庭暴力。


刚刚说的这种所谓的爱,是父母对孩子的控制



那还有一种扭曲的爱,就是让孩子误以为,满足我的欲望就是爱


这一点是我曾经犯过的错误。


我家大宝出生之后,我特别想当个好妈妈,而且崇尚我自以为的自由的爱,对她几乎是有求必应,就算拒绝了,心里也会暗自内疚,她提出来的需求我没有满足,是不是会影响到她的满足感、安全感之类的。


所以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想法越来越多的时候,大概2岁多的时候,我就觉得搞不定了。


比如看见玩具就想要,大部分我觉得没问题买,但是有些实在是太多了,几乎类似的,而且还很贵,但是我纠结纠结也会不情愿的就给买了。吃的东西也类似,明明知道她吃了会不好会不舒服,心里不情愿也会纠结着就给吃了。


还有就是平常的行为习惯,我家大宝很活泼,一天到晚动个不停,然后还喜欢撞我们打我们,这也是伍老师讲过得攻击表达爱,我虽然觉得疼,也没有去告诉她这个边界。


有一次女儿去别人家玩,再别人家打闹的时候,像平常在我们家跟我们玩一样拿东西砸人,被她同学的爸爸严厉禁止,我才发现,我这个边界是不是不太清晰。


后面我反省自己,我为什么没有办法对孩子说不,为什么对规则和边界特别抗拒,大概是因为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我希望在我孩子的身上得到补偿,所以我实际是把我自己的意愿加在了她的身上,表面上是对她有求必应,满足她的要求,实际并没有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其实给不给孩子买玩具,吃了坏肚子的东西吃不吃,并不是很重要,孩子也能学着自己了解怎么样照顾自己,而且毕竟每个家庭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标准,我们在尊重孩子发展规律的大前提下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反而是像我这样的纠结,无形中也教会了孩子纠结的表达方式,我闹一闹,总会得到我想要的。


所以爱并不是有求必应,不等同于满足


我们要真正满足孩子的需求,这个需求是建立在孩子的成长规律这个基础之上的。也是很幸运在孩子小的时候,上了伍老师的成长与陪伴的课程,让我变得越来越坚定。



正确的爱,要如何表达?


我们都爱我们的孩子,自以为用自己最好的方式来对待孩子。


像前面说的,爱是容器,管教是内容,越大的容器才能够容纳下越多的管教系统。


在爱果群里分享的时候,陈老师也指出来,这段话,如果是没有上过爱果课程的朋友,很容易误导。实际我们以爱之名做的事情,孩子不一定能够感受到爱。


书中写到,爱只有通过正确的表达,才能让接受者感觉到。


我们的表达是通过沟通实现的。沟通有四个最基本的层面,那就是打招呼、交换信息、交换思想和交换意见。


举个例子来说是这样的,孩子放学回家,你问他,回来啦,他说,嗯,回来啦。这是打招呼。


然后你问,今天上学好吗?他说挺好的。你问,英语课今天学了什么。他说讲了小红帽的故事。这是交换信息。


你接着问,今天小红帽的故事跟以前一样吗?他说,差不多,不过老师问了些有意思的问题。这是交换思想。


你再问,老师问了些什么问题?他说,老师问我们现在还有没有像小红帽这样的问题。刚开始我们都觉得这是问题很滑稽,但是想想现在的坏人也很多。比如现在有些拐骗小孩的骗子,用不同的伎俩,把小孩骗走然后卖到外地去。我们还讨论了,如果遇到坏人,要怎么逃脱。这就是交换意见。


这里聊天的深度是不断递增的,如果经常跟孩子有深度的交流,让孩子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那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必定会亲密。


书中写到,在沟通过程中,我们以为最重要的是语言,但是语言的影响力只占7%,而语调占了38%,视觉更是占了55%。


所以沟通时,我们的音调和表情就很重要



为什么说共情难,我们只有在心底发自内心的接纳,才能做到这些个因素全部表达一致吧。


如果我们只是嘴上说说,相信我们的孩子很快就能觉察出来。


爱的表现形式很多。


像我们家,爷爷会用每天给孩子讲道理,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指出来规劝的方式,同时他也会很卖力的带小朋友出去玩,最近我家大宝对爷爷的念叨非常反感,连要带出去玩都不去了。


奶奶会用准备好衣食住行的方式来表达她对孩子的爱,爸爸会威逼利诱强调规则,也会投其所好的陪娃,我则是几乎有求必应。我时常会觉得爷爷的念叨实在难以忍受,奶奶条条框框太多太少考虑孩子感受,老公太多严厉不懂沟通,而我自己其实常会搞不定而崩溃。


在我看来不够完美的每一个人,我的孩子们却很明确的告诉我,她知道家里的每一个人都爱她。


实际孩子感受爱的能力是非常强的,同时孩子也会很容易学习我们表达爱的方式。所以,我们可以观察看看家里的模式。


书中讲到,亲子关系中看不见的爱


举的那个例子,很常见。讲一个孩子走丢了之后被找到,爸爸责怪孩子,妈妈责怪看孩子的爸爸。这一家人传递的都是看不见的爱,用怒气来遮掩自己的羞愧与罪恶感。想想我们生活中的互相埋怨,是不是有些也相似。



如何让孩子感受到爱?


作者提出,以礼相待。以语言和肢体语言表达爱,礼貌地勇于认错,相信孩子能接受教导,待以赞赏和夸奖。


爱的表达除了学习表达的技能之外,关键是由心而发的相信与认可。孩子往往是最敏锐的能感觉到父母的内心的那个人。


关于管教

书中是这么讲的,管教包括两个方面,教导和训练。


教导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能力慢慢引导。


训练从出生已经开始,训练者的心态,直接影响习惯的培养,训练培养出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这里我们千万不要理解错误,这个训练,不是要从一开始就训练孩子多守规矩,而是家长具备正确的心态,有意识的训练孩子。


训练的基础建立在既有的环境和能力的基础上。


比如说看到宝宝哭了,观察宝宝的哭声,是觉得捂得热了还是觉得无聊,或者是肚子饿,或者是要换尿片。这样宝宝每一次出声,她都能得到一个温柔又满足的回应,而不是每次哭都一定被抱起来,同时家长沉着冷静,孩子也不会养成随便大哭大闹的习惯。


再举一个例子,是最近看的天天向上这个综艺节目里面看到的,有一期节目讲怎么带孩子,其中汪涵去到一个有两个男孩的家庭,汪涵先是跟兄弟两玩,然后给弟弟表演类似于杂技的时候,就顺带教弟弟尊称您,喊他表演的时候说,请您表演。那每次想看表演的时候都说,请您表演,到了后面,弟弟很自然就学会了您这个词。


就是我们不要一说到训练,就好像很强硬很刻意,实际我们应该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给他提供一个顺其自然能够习得的环境。这其实主要是对家长的要求。


所以当我读到这一章的时候,我感触挺深的。


很多时候都在想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她不就不能表现的乖巧一些,很多事情我明明说了很多遍,为什么一定要我发火才能解决。



读到这一章的时候,我发现,首先不一定是孩子就有问题,因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不同的孩子表达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其次孩子出现当下的状况,我在这之前有没有让她有机会去学习如何做。


就比如我,本身对规则和边界都不是很清晰,自然孩子也不会觉得一定要遵守,而当她们不守规矩的时候,我觉得崩溃了再去发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其实完全可以用温柔方式坚定地守好边界和底线,前提是我能够搞清楚情形,懂得孩子的发展规律。



成长的五大要素


书中第三章讲成长的五大要素,包括一是身体健康,二是心理健康,不压抑,懂得处理情绪,三是品格优秀,道德高尚,四是天分得到充分发掘,五是明白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这五大要素挺高大上的,我想如果能做到这五大要素,人生应该也算是得道了吧。


关于成长规律和要素,我认为伍老师的成长与陪伴是的内容是最与时俱进,也是最接地气,最能学以致用的。


所以大家如果想要了解孩子的成长发展规律,走进伍老师的课堂是最有用的。这里对这一章讲的成长的要素也不过多的展开来说,就讲一些我认为有感触的一些点。


书中写到,孩子觉得父母肯花时间和自己一起玩,就是爱自己。孩子的自信心就是从父母的爱里培养起来的。如果父母忙得永远没有时间陪孩子,孩子会很自然地认为自己不重要。


在培养孩子的优秀品格方面,父母的身教胜于言传。


父母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用理性的态度来开导孩子,帮助孩子学习并培养正确的行为与价值观。


孩子是聪明的,他不但能感受到父母的用心,更会与父母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因此,父母需要好好培养自己的品格,成为孩子的榜样。


在孩子失败时,父母一定要发自内心地鼓励孩子,让他知道真的没有关系,这就是人生。他今后一定还会遇到许多挫折,而成功就是一次次或左或右地偏离之后的归正,暂时的挫折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从挫折中学会自我检验——如何才能做得更好,这才是最重要的。


家长在开发孩子智能的同时,一定要省察自己的心态,不要过度地要求孩子,要扼制自己的虚荣心。


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天才的。一个社会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人与人之间更要学会彼此尊重。


我想说的是,我们作为孩子的家长,做到如何教导、培养孩子,首先得做到陪伴


一方面让孩子感受到我对于爸爸妈妈来说是重要的,另外一方面,和孩子在一起,才能观察到孩子的一举一动,知道她的情绪来源在于哪里,表达方式是什么,知道她在哪些方面有天赋,才有机会在她遇到挫折的时候给到鼓励。


每个孩子实在太不一样了,不可能我们拿着一个标准,就去训练孩子,要求孩子要做到怎么样,这样只会损害亲子关系。



家规

理论、实践和具体操作



书中第四章和第五章都在讲家规,第四章是讲了一些道德发展理论,作为家规制定的基础,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第五章是家规的实践和具体操作。


讲家规的理论基础,强调:没有界限的孩子也没有安全感,因为他不知道安全的尺度在哪里,因此他畏缩害怕,没有自信。


当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给与许多清楚明白的规矩与教导,孩子在一个有规矩又安全的环境中长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学会担负责任,而他们的自由度也随着扩大。


孩子清楚责任与权利是息息相关的,他们不把自由与权利当作是理所当然的,他们知道规矩、原则是为了他们的益处,而不是限制。


后面在讲家规的实践时,书中提出让孩子懂得遵纪守法。


犯了错误可以惩罚,这里惩罚的方式是有讲究的,不是说孩子犯错了,父母一生气就打或者骂,而是要事先约定,在特定的场合,采用特定的方式。


我在看完这两章之后,并没打算去给我家孩子制定家规。


原因我解释一下,作者希望从他律到自律,建立家规意在帮助孩子建立自律。


实际伍老师在课堂上也讲过类似的功能,妈妈的a功能,这个功能是妈妈作为孩子的外挂,帮助孩子把无法接受的负心情绪和感受转换成孩子能接受的,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学会妈妈的这种处理方式。


当然伍老师讲的这个a功能内容更广,而且谈的是感受,不仅仅是自律。


作者通过家规帮助孩子自律的这个过程,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方式,让孩子建立一种模式。


尽管在书中作者也强调了家规实施的很多条件,不能是情绪的发泄,不能和孩子斗气,不能威胁恐吓等。


虽然如此,这些严厉的家规,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多数的孩子并没有强大的充满爱和弹性的亲子关系去支撑,反而需要巩固的是爱的那个部分。


我们不能简单的说,用家规的孩子会怎么样,不用家规的孩子会怎样,因为影响一个孩子的发展往往有太多的因素,家庭的氛围,成长的环境千差万别,家庭是一个系统。一个人的成长往往不是某一个因素决定的。


而换个角度来说,我们希望孩子习得好的习惯,言传身教是好的方式,温和而坚定是好的方式。


家规并不是不可以用,只不过很容易走偏,要注意很多方面。万一没把握好,父母表达方式不合适,损伤了亲子关系,就是得不偿失。


说到底是边界和规则如何坚持,大可不必采用这样强硬的方式。最关键的还是我们当父母的,能够温柔坚定的坚持底线,能够有稳定的情绪。要成长的还是我们做父母的。


我当初是抱着希望帮我解决问题选这本书来读,要说有没有解决我的问题,我想关键还是心法而不是做法。


我重新审视我觉得女儿有的问题:太过吵闹,疯起来没个分寸,不懂包容和体谅,我反省一方面我没有在适当的时候给她明确的边界的信号,一方面我采用了不合适方式,比如情绪崩溃来应对她这些所谓的问题。没有合理的表达爱,也没有合理的管教。



Vol.

文章结语

《怎样生活怎么学》


若孩子在批评中长大,

他学到谴责自己,怪罪他人。

若孩子在敌意中长大,

他学会争斗。

若孩子在恐惧中长大,

他学到胆怯。

若孩子在遗憾中长大,

他学会为自己感到惋惜。

若孩子在嘲讽中长大,

他学到害羞。

若孩子在嫉妒中长大,

他会有罪恶感。


但是


若孩子在宽容中长大,

他会拥有耐心。

若孩子在鼓励中长大,

他满怀自信。

若孩子在赞美中长大,

他学会感恩。

若孩子在接纳中长大,

他学会去爱。

若孩子在赞同中长大,

他会喜欢自己。

若孩子在诚实中长大,

他学到的是真理。

若孩子在公平中长大,

他学到的是正义。

若孩子在安全中长大,

他会拥有信心。

若孩子在被接受与情谊中长大,

他就寻得了爱。


你的孩子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呢?



-END-



点击参加《爱思书屋》栏目



加入社群请咨询

爱果小主


爱果父母成长学苑
关爱孩子的成长,成为超越的父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