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表养娃法,
靠谱吗?
文:伍罡
本文根据【第254期】会时光整理而成
有位妈妈介绍养育孩子的经验,诀窍就是严格按照时间表养娃。比如说几点钟要做什么事情,做多长时间,严格按照表格开始和结束。她觉得这个方法特别好。
有位神童叫魏永康,13岁考上了湘潭大学本科,17岁考上中科院硕博研究生,后来因为生活自理能力太差被劝退。退学后逐渐适应了正常的生活,结婚生子,又考上了北京工业大学的研究生。在他的童年,妈妈就是用自己制定的方式来培养他,给他制定了严格的时间表,生活和学习都安排的滴水不漏,当时也看到了成果,但的结果让人唏嘘。最近魏永康去世了,他的去世是一个意外,但他的成长经历值得每位家长警醒。
李云迪的事情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给很多家长带来了一些冲击。大家在遗憾的同时,也应该了解一下他的成长经历。
李云迪从小被要求严格按照时间表练习钢琴,五岁的时候每天新闻联播声音一响起,不管他当时在做什么,都必须立刻停下来去练琴。李云迪从小是一个特别“自觉”的孩子,每天严格按照时间表练琴,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最近却因为这样的事情一下成为了社会热点。其实他是用这种方式寻求一种自己能够控制的自由,只是代价有点大了。虽然在社会层面这是个不好的事情,但是对他的个体来说,可能是个好事情,他彻底解脱了,不再是一个为了别人的要求活着的人。
虎妈的例子大家都知道,我写过《虎妈是一场骗局》。虎妈两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固然有她付出的心血,但是把他们的家庭放在美国的社会大背景中,看看虎妈一家在美国的社会地位,会发现虎妈的丈夫是美国的宪法学权威,虎妈的公公是美国有名的心理治疗师,虎妈有很好的资源能安排自己的孩子学法律,能做美国大法官的见习助理,等等。她的孩子在申请大学、就业的时候,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当然她的孩子自身也很努力,但不可避免的是社会背景对孩子光鲜的履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对于他们的家庭对孩子成长规律的了解,以及强大深厚的社会背景来说,她用的那个时间表育儿法只是支流末节的东西。大家看虎妈的时候,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在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各种流派都产生过养育孩子的方法。
按照时间表来约束孩子、训练孩子,更多的是来自于行为流派。
行为心理学的奠基者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华生,他曾经在《行为主义》书中写过一段很著名的话:
华生
“给我一打(12个)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以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以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包括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者强盗。”
这段话在当时非常有名,原因一个是他在心理学界的地位,还有一个是他做了很多成人实验,获得了大量的数据,所以社会很推崇他,都用行为心理学的方法去养育孩子。
按照他的核心理念,养育孩子只需要严格的条件反射就可以了,不需要有任何的情感掺杂在其中,训练孩子就跟训练动物一样,只要不断重复、不断强化,孩子就会形成你想要的模式,就会得到你想要的结果。
在他的三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展现了极高的控制欲,严格控制孩子的一切,包括作息时间,孩子被当做一个没有情感的个体来训练。结果他的三个孩子长大后都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而且有强烈的自杀冲动。华生是一个非常有成就的行为心理学家,但他是一个非常失败的父亲。这个失败恰恰来源于他在心理学上的巨大成就。
这句话听起来很矛盾,但是它是事实。
华生的错误在于他只看到了孩子作为一个个体能够被条件反射训练的结果,但是忽略了孩子除了是一个肉体上的个体外,还是一个心理上的独立存在。我们不能用训练成人的方法来训练孩子,因为孩子的心理还没有发育成熟,低龄的孩子会认为惩罚的背后是父母对自己的情感隔离和抛弃。
华生发明了“哭声免疫法”的育儿方式,刚出生的婴儿如果哭,母亲不要去抱他,因为越抱哭的越厉害。一次一次的重复就会给孩子形成一个条件反射的模式,就是我不哭的时候才会有人抱我,我哭的时候没人会来抱我,这样孩子就不怎么哭了,妈妈就会相对轻松很多。
华生还说晚上不要给孩子喂奶,孩子饿了就让他饿着,让他哭,哭着哭着就睡着了,他就知道我再哭也没人过来喂奶,那我就安安静静饿着肚子睡觉吧。这样妈妈晚上就可以睡一个整觉。当他把这套方法介绍给美国家庭的时候,确实受到了很多妈妈的认同。因为当时的美国社会,妇女大量走上工作岗位,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和照顾孩子。这个方法迎合了当时的社会需求,于是迅速传播开来。
这个方法后来被一个残酷的现实打破,在哭声免疫法养育下成长的一代又一代的孩子,长大后,甚至没等到长大,就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其中最多的是抑郁症。
后来心理学家,特别是研究儿童情感的心理学家,非常重视这些现象,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从各个方向去研究这些孩子为什么会大量出现这些问题。
在美国,最著名的是哈洛博士的“恒河猴母爱剥夺实验”,通过在猴子身上的实验,发现猴妈妈提供给小猴子最重要的东西不是奶水,而是情感。哈洛的实验,证明哭声免疫法是错的,因为哭声免疫法完全剥夺了妈妈跟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孩子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哭声免疫法和时间表育儿法两者有相似的地方,就是过于看重行为表面的东西,过于看重条件反射的程序,而忽略了孩子是一个有血有肉的鲜活个体。
成年的职业运动员需要特别强调规律,需要每天严格完成训练任务,严格控制体重、训练量、训练时间。所以顶尖的职业运动员的生活是非常枯燥的。
在东京奥运会上,我国的田径取得了巨大突破,苏炳添跑进了男子百米决赛,大家都叫他苏神,他跑出了亚洲百米最好成绩。他已经30多岁了,处于退役的边缘,结果在自己职业生涯的末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达到了竞技水平的顶峰。这个高峰为什么没有出现在他身体机能最好的年龄?其实就是他对运动和比赛的看法,对训练的理解,以及对自己的定位不一样了。当他不再被那个苛刻的、丝毫不变的训练方式禁锢的时候,当他的心态变得放松的时候,当他对自己的要求变得让自己开心的时候,当他能够放松下来,充分享受运动乐趣的时候,整个人对运动的理解就不一样了,运动的状态就不一样了。这是科学的训练和比赛方式。
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来解读时间表养娃法,时间表是一种控制的要求,来源于对失控的过度担心。就是说,妈妈对孩子的行为过度控制,其实是妈妈过度担心孩子失控,妈妈认为孩子在楼下跟小朋友玩到30分钟了,如果我不去终止他,我的孩子就会变得糟糕,将来的前途就会受到影响,我就不是一个好妈妈。控制孩子的背后,其实是为了缓解妈妈自己的焦虑,而不是真正为了孩子好。强调一下,这里说的是妈妈的潜意识,潜意识就是自己也意识不到的东西,但是它支配着人的行动和想法。
可以问问用时间表养娃的父母几个问题。
比如说有什么证据证明为孩子制定的时间表是合理的呢?每天只能玩45分钟,为什么不是40分钟或50分钟?孩子五岁的时候每天玩45分钟,六岁、七岁应该玩多长时间?45分钟来源于哪一项科学的研究成果?来源于哪一项大数据的统计?这些东西是经不起详细推敲的。
很多父母为孩子制定的时间表,要么来自于自己的主观臆造,要么来自于自己看过某篇介绍一个人如何成功的文章。这些东西跟自己内心的东西呼应起来,形成了自己的育儿方法。
其实,时间表养娃法的背后是对自己身为父母的不自信,也是对孩子的不信任。觉得自己身为父母,没有办法按照正常的出自天性和本能的方式养育好孩子,一定要借助一个外来的时间表约束孩子。这样的父母一定是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被这种僵化的、缺乏情感的、教条式的方式对待,所以本能地、习惯性地用这样的方式养育自己的孩子。从这个角度来说,对孩子的过度控制来源于父母对自己的无法控制。
这个无法控制有两层意思。
一个是当年自己没有办法按照天性成长,被一个外来的东西控制,但是自己又无力反抗;
第二个是自己是一个成年人,自己都没有办法严格地控制自己,却盲目地相信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控制孩子。
我们可以反问一下用时间表养娃的妈妈,你能不能精确到分钟去控制你老公每天到家的时间?或者说你能精确到克去控制自己的体重?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当一个人没有办法精确控制其他事情的时候,只有身边最弱小的孩子,是一个能实现自己不切实际的控制幻想的对象。从这个角度来讲,孩子实在是太可怜了,越是能够服从于这种时间表养娃法的孩子越可怜,因为他放弃了自己作为一个个体的灵活性和变化性,放弃了成长过程中的差异性,而去迎合了妈妈错误的、自我臆造的育儿法。那么,我们可以准确地去预测到这个孩子随着他的成长一定会出现问题。
套用一句老话“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转换一下就是“哪里有过度的控制,哪里就有过度的失控”。在这种过度控制下,孩子长到一定程度,一定会走向两个极端,一个就是放弃所有的自主性,把自己变成完全依附于妈妈的个体;另一个是等孩子一旦有了一点力量时候,就坚决不服从父母的控制,你说什么事情我都不听,一定要反着来,这非常危险,你告诉他不要违法犯罪,他说我一定要违法犯罪,因为你原来对我控制得太严了,我为了反抗你的控制,我都没办法分辨你哪句话是对的,那句话是错的。
总结
时间表养娃法看起来是个简单有效的方法,短时间内会让父母很省心。
但是这个方法是不科学的,违背了孩子的心理发育规律,它忽略了孩子作为一个心理个体的存在。用于成人训练和管理的方式不适合用在孩子身上,因为孩子自身的心理发育规律在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特点,盲目照搬,后患无穷。
对这个方法一定要警惕,如果父母在使用时间表的方法,要尽快调整。如果没有用,要看到它的不科学性。如果有想尝试的冲动,要三思而后行,因为它的副作用是非常大的。
想不想时常聆听伍老师传授带娃经验?
加入爱果会
一起成为更好的父母!
↓
目前爱果会体验季卡活动进行中
添加客服私信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