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活动 | 探寻历史回声 领略文化辉煌——2024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研学报道

教育   2024-11-21 14:02   上海  

独立/善良/智慧/美丽



探寻历史回声

领略文化辉煌

2024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南京研学报道




2024年11月7日至10日,我校七年级师生前往南京进行研学活动。南京,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城市之一,不仅是江苏省的省会,也是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次研学,五浦学子亲身体验和学习中国的历史文化,用行走感受历史,潜心思考。


复旦五浦汇



01

学生感悟// 孙逸萱 七4班

探访金陵 传承文脉



“闻之不如见之,见之不如知之,知之不如行之。”研学之旅不仅是一场探索世界的旅程,更是一堂寓教于乐的行走课堂。


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就是被誉为“六朝古都”的南京。经过四小时的车程,我们在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开始了这段非凡的探索之旅。这座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的地下式博物馆,由昔日的江南贡院改建而成,曾是古代中国规模最大的科举考场,鼎盛时期可容纳两万余名考生应试。



沿着“为国求贤”、“鱼龙变化”、“金榜题名”、“金陵佳话”及“源远流长”五大展区前行,我们详细了解了科举制度的历史沿革、考试流程及其制度演变。馆内不仅陈列了实物,如清代著名状元的殿试卷,还有虚拟演示,使科举文化更加生动具体。


这里就像埋藏在地底下的历史宝盒,以刻满历代状元名字的魁星堂为核心,以刻有经史子集文字的石墙为外壳,按照科举历史的发展顺序分明,将千年的科举故事收纳其中,等待着人们的发现。通过全面了解科举的生命历程,包括其前身的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我意识到这些制度背后隐藏着一条贯穿始终的知识传承链:这种知识传承,自始至终都不是完全自由的。



博物馆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能够直观地展示出这种“不自由”的本质:世家大族的家学传统、南北榜单的差异、地方家族的突出影响……科举制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前一千年的社会阶层分裂问题,但在参与过程中,人们往往容易忽视,在这个和平时期唯一的阶层流动渠道中,机会分配从来都不是平等的。博物馆巧妙地揭示了这一点,让我们看到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公平与不公之间的复杂交织。



站在那些古老的牌匾之下,我们不仅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对知识的崇高敬意,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信念的执着追求,还能体会到“辛苦遭逢起一经”、“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背后的不易……


离开中国科举博物馆后,我们乘画舫游历秦淮河,两岸古朴典雅的建筑宛如一幅幅流动的画卷缓缓展开。微风轻拂,水面平静无波,静心领略着金陵独有的绝美风光。提及秦淮河,总让人联想到杜牧的诗句: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金陵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淮水畔的酒肆、客栈自然而然地与商女、歌舞、灯火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也注定了秦淮河在历史上最浪漫的时代里,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深受世人的喜爱。



翌日晨曦初露,我们便迫不及待地启程前往江宁织造博物馆。这座博物馆坐落于昔日江宁织造的故地之上,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文学爱好者、历史迷以及传统文化的追求者。馆内四大展厅,每处皆精心布置,足以满足每一位访客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这座鲜为人知的文化殿堂中,不仅能够深切体会到江南园林建筑的独到韵味,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红楼梦》中所描绘的那般精致园景;更可近距离领略云锦艺术的博大精深,细赏历代云锦精品,透过一块布料、一件服饰乃至时尚潮流的变化,感悟南京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犹如一幅生动细腻的江南山水画卷缓缓展开,“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长流白鹭洲”,生长于这样一片文化沃土之中的我们,无疑是何等幸运与自豪!



进入南京总统府,仿佛穿越了六百年的历史长河。这里承载着民国史的半壁江山,每一处角落都在诉说历史的沧桑与变迁。从清朝的江宁织造署,到江南总督署,再到太平天国的天朝宫殿,以及两江总督署的重建,无数历史名人在此留下足迹。然而,当你真正踏入这座府邸,深入探索它的每一个角落时,你会发现它所承载的意义远不止表面所见。它不仅见证了封建王朝的逐渐衰落,也亲历了民主革命的蓬勃兴起;既目睹了战争的残酷无情,又见证了和平的珍贵与来之不易。



朱自清说:逛南京就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是些时代侵蚀的痕迹。


研学第三天,我们前往了国内三大博物馆之一的南京博物院。一踏入这座博物馆,那厚重的历史气息便迎面而来。从远古时代的石器,到精美的青铜器与瓷器,每一件文物都在默默讲述着过往的故事。“器物无声,观其有魂”,它们总能让人赞叹于造物之美,感受到历史的积淀。在特展馆,我还见到了金缕玉衣,其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难以想象这竟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完成的。这些文物不仅是岁月长河中的亲历者,更是历史的见证者。



历史馆更是值得细细品味,它按照历史朝代的顺序精心陈列,漫步其中,仿佛穿越了中华五千年的悠悠岁月,亲眼见证了各朝各代的兴衰更迭与荣辱沉浮。


步入明孝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庄严肃穆的神道。石象路作为神道的前段,两侧相对而立的石兽依次排列:雄狮、獬豸、骆驼、大象、麒麟、骏马,每种皆为两跪两立,气势磅礴。历经六百余年的风霜雨雪,神道上的石像已蒙上了岁月的痕迹,部分石兽在阴暗处滋生出绿意盎然的苔藓;而因游人长年累月的触摸,石身亦显露出丝丝缕缕的肉红细纹,仿佛赋予了这些石兽以生命。它们静默地守护着这片圣地,如同天地间的无言卫士,神灵有形,或许正是这般模样吧!



明孝陵,这座承载着明代皇室辉煌与哀荣的陵寝,不仅是静谧肃穆的安息之所,更是蕴藏无数传奇的文化圣地。步入这方天地,只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亭台楼阁错落有致,隐现于葱郁之间,每一砖一瓦皆散发着浓郁的新中式风韵。石刻龙柱蜿蜒盘旋,雕花窗棂精妙绝伦,细微之处无不彰显古代匠人巧夺天工之技与对美学不懈追求之心。漫步于青石板铺就的幽径之上,耳畔似乎回荡起历史的低语,心间涌动着岁月的沉香。


研学之旅的最后一天,我们怀着对往昔岁月的无限敬仰与对中国近代伟人的深切缅怀,踏上了一段前往南京中山陵的寻踪之旅。


中山陵,这座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的庄严肃穆之地,是为了纪念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而建。


一踏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巍峨壮观的博爱坊,牌坊上“博爱”二字熠熠生辉,这是孙中山先生倡导的“天下为公”的精神象征。沿着长达392级的石阶拾级而上,每一步都仿佛在触摸历史的脉络,感受那份深沉且崇高的民族情怀。



当我终于登上平台,中山陵主体建筑尽收眼底,蓝瓦白墙,气势恢宏,庄重典雅。从下至上依次是陵门、碑亭、祭堂以及墓室,布局严谨,寓意深远。步入祭堂,正中悬挂着“天地正气”四字横匾,两侧则是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建国大纲》与《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其文字间的浩然之气令人肃然起敬。它以无声的语言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激励着后人继续前行,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理想。游览中山陵的过程,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也是一次历史的回溯之旅。



南京,这座城,犹如一部深邃厚重的历史长卷,每一页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与故事。它不仅是那“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六朝古都,亦是“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的诗意金陵;既见证了战火纷飞中的苦难与悲怆,成为承载民族记忆的伤痛之城,又在“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狮过大江”的壮阔篇章中,展现出无畏的英雄气概。


然而,对于这本名为南京的巨著,我仅初探其扉页。为期四日的研学之行,不仅让每位学子满载而归,更激发了我们内心深处对历史的敬畏与思考。展望未来,我们满怀期待,渴望在之后的研学旅程中,继续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02

学生感悟// 董子玉 七3班

南京游记——梧桐树



对南京印象最深的不是哪一个景点,而是无处不在的梧桐树。而这其中,第一天的感触格外深刻。


在车上本没有什么精神,直至我下了车。


路上全是梧桐叶,满是梧桐叶,它们多数都推着有河的那一侧。


就像是失明的人黑暗中有一扇门,这扇门突然之间被打开了,阳光翻腾涌入。黑暗被驱逐了。



这叶子。因是新掉的或是还没受过潮。我猜应是第二种。有些叶子已经完全干枯了,蜷缩了,呈现出量褐色。大部分的叶子是黄色的或是黄色与绿色兼有的。但是都没有霉点,所以说是没有受过潮。不似有些落叶。遇了雨便软塌塌地倒下去。此处的梧桐叶不是那种日落西山的凄凉,而是太阳缓缓升起的青春活力、张扬。哪怕是干枯大叶子,也是那么有情调。倘若是落入了水中,也会逐水而去,逐光而去。


就单从外观上来看,叶子都比较干爽,所以更有一种利落的美感——一切都是蓬勃而向上的,我没有从他们中看到萧瑟。


很快就来到了餐厅。


我吃的还算快,吃完了就瘫在椅子上。忽然之间,我看到了窗外的梧桐树。刚刚过来的时候,我没怎么注意到梧桐树,光顾着看地上的落叶了。



这应该算是远观。颜色混杂在一块儿,不分彼此,多数都是黄色偏橘色,不过中间也偶尔会冒出一些绿色,一簇一簇地堆积着。


说实话,来南京之前我见过的梧桐树绝不超过五颗。这几颗还是我在济南见到的。那时还是夏天,梧桐叶都还是绿色的,当时旁边墙角处正好有竹子。对比得很明显——梧桐树的叶子是一种很浓郁、厚重的绿色,叶面上还泛着油光,是那种很典型的油画;竹子是淡而清透的。一直是水墨画的常客,如今是秋天,准确些,昨天刚好是立冬。叶子都慢慢黄了,单看叶子是早就没了那层泛着光的“油”,不过远看还是有那一股油画的意境的。



我的母亲非常喜欢南京。而对于这梧桐树背后的浪漫故事,我是从小听到现在。我今天新买了一本书,叫《一本南京》,我特别喜欢这本书。原是因为他书页是那种黄色,书的字体、以及许多的图画。不过现在我是被他的文章内容所吸引了。


这书中的宋美龄与蒋介石:


曾几何时,有一个总统府的府里的军人,他的妻子喜欢法国梧桐,于是他就让人在整座城中撒下树种,梧桐青葱而繁盛的枝叶瞬时间填满了南京的天空。


那是最后的爱情,宛若最初的仪式。


梧桐树是南京的一张名片,但不仅仅是一张名片,梧桐树更是已经融入了南京的情怀。



我觉得有句话写的很好:没有梧桐树的街道是空洞的,苍白的,没有时间,没有过去,没有痕迹。同样是《一本南京》里的。


梧桐树,是恣意的飘洒,是永芳的浪漫。


梧桐树是南京的曾经、未来。


而它,更是记忆,不灭的记忆。


怀念中,又一年的梧桐叶落了。









- END -

供稿 | 孙逸萱(七4班)、董子玉(七3班)

排版 | 刘宜收

摄影 | 七年级组

校稿 | 刘宇清

上海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
上海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传承复旦文化血脉,守“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之校训,循"非旧无以守,非新无以进"之准则,创校校长黄玉峰乃知名的特级教师、文化学者。复旦五浦汇崇尚君子养成的人生教育,以培养"独立善良智慧美丽"的人才为办学宗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