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活动 |徜徉山水间 写意徽州行(下篇)——2024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徽州行研学报道

教育   2024-11-19 08:24   上海  


独立/善良/智慧/美丽


2024学年第一学期

八年级徽州行研学报道

徜徉山水间

写意徽州行

下篇


2024年11月7日至10日,我校八年级师生前往安徽省绩溪县永来村,开始了为期四天的徽杭古道研学。






龙川景区

2024复旦五浦汇研学


龙川景区,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安徽的大地之上,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们前来探寻它的美丽与神秘。


初到龙川,就被它那古雅的建筑风格所吸引。粉墙黛瓦,飞檐翘角,每一寸建筑似乎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走进古村,脚下的青石板路已被岁月打磨得十分光滑,那滑溜溜的触感仿佛是岁月的痕迹。沿着蜿蜒的小巷前行,两旁的古民居布局严谨,工艺精湛。木雕、砖雕、石雕随处可见,这些雕刻作品栩栩如生,每一刀都倾注着古代工匠们的心血。从花鸟虫鱼到人物故事,无论是娇美的花朵纹路,还是人物那细腻的神态,都展现着古老工匠们高超的技艺,让人不禁惊叹于传统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



穿过如心亭,映入眼前的便是奕世尚书坊。奕世尚书坊是为表彰胡宗宪的功绩而建,在古代为二级牌坊。它结构精巧,雕刻细腻。其上的浮雕、镂空雕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平,站在牌坊下,一种庄严而神圣的氛围油然而生。它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位历史的见证者。

在进入胡氏宗祠的路上,可以看到路面上有青石板和鹅卵石。青石为己,鹅卵为零。宛若一条活生生的龙,旁边的路以麻石为羽,仿佛一只凤凰。这两条路合称为龙凤呈祥。



这座建于明朝的胡氏宗祠,高大宏伟的宗祠庄严肃穆,这里沉淀着胡氏家族的荣耀与骄傲,历经岁月的洗礼,至今依然巍峨耸立。一踏入宗祠,高悬的匾额诉说着胡氏子弟曾经的辉煌成就。颜回后裔世居于此的那一份自豪,似乎还萦绕在宗祠的梁柱之间,古朴典雅的氛围便扑面而来。宗祠内的木雕、砖雕、石雕堪称艺术瑰宝,这些精美的雕刻作品充分展示了徽州工匠们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在这里,游客还能深入了解胡氏家族的历史渊源,胡氏一族作为徽州地区的名门望族,涌现出了许多名人雅士。站在宗祠之中,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家族的荣耀与传承。


在这里,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家族传承的力量,它不仅仅是血脉的延续,更是家族精神文化的代代相传。这种家族荣誉的重视与传承,在如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胡氏祠堂中有一口特别的钟,钟上刻有4个字:国泰民安。但特别的是,“国”字中的一点加在了“民”字上。这就是希望国家少一点苛捐杂税。给人民加一点安居乐业。



在东墙小门有一个“丁家祠堂”,但它从规模到建筑特色与胡氏宗祠都相差甚远了。这是一个有趣故事。据传,龙川村虽为风水宝地,胡氏家族也人丁兴旺,但胡家历代不甚发达。为使后代繁荣昌盛,故请了先生观看风水,这位大师认为:村貌为船形,胡姓一家在船上像浮萍一样不稳定,需要“钉子”相助,因为钉子可以像锚一样将船稳住,唯有照此胡家才能飞黄腾达。这样,胡家从外地请来一户丁姓人家落户于村中。但是,姓丁的不能多,不仅会抢了好风水,钉子多了船太重也不利于快航行,这些对胡家显然不利。



于是这位风水大师在丁家第一代祖坟上做了手脚,让丁家每代只生一个儿子成为单丁。胡家为表示对丁家的感恩和尊重,修建了这座丁家祠堂,丁家祠堂的门槛虽然比胡家高,但它的屋檐只有胡家祠堂的一半,这叫明升暗降,天井也比胡家小好多,天井也称名堂,因此胡家是大名堂,丁家则是小名堂;而且横匾上的帮字一撇没有出头,喻示丁家帮人不要帮出头。

龙川的自然风光也美得动人心弦。龙须山紧挨着村落,那连绵起伏的山脉就像是村落的守护者。山上郁郁葱葱的植被,清新的空气,清脆的鸟鸣声,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活力与生机。穿梭于山间小径,远离城市的喧嚣与尘嚣,整个人的内心仿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这种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提醒着我们,在现代文明的包围下,我们依然需要寻觅自然的怀抱,从中汲取力量与灵感。





胡适故居

2024复旦五浦汇研学


上庄村,依傍着苍翠的群山,黑白灰的色调立出雅致,静静地坐落在这兰花草漫山遍野生长之地。这儿的人民给它带去烟火气息,为它报以赤诚的热爱。而才子们的灵知与哲思,赋予了它“韵”。淡淡墨香在巷间流窜,浓浓学风于乡里弥漫。



谦谦君子的代名词——胡适。雕像挺立村前,戴着标志的圆眼镜,眉目柔和,神情慈蔼。伟人左手握拳,身姿挺拔,分明的显现出敢当先锋的勇气与作为一只徽骆驼的实至名归的顽强坚毅。石像背靠自己的家乡,样貌看来已不再年轻。白话文,学术造诣,文章,朋友…他为世界带来了很多东西。可他眼底的一丝隐隐约约飘忽不定的哀伤,他定是要留给自己的家乡的,一份纯洁无瑕的乡愁。


从一个朴实无华的小小门框内,队伍如龙,游入小巷中。格格不入的红门楼兀然呈现眼前。细看才发觉是一座洋门楼。拱门上的石刻简约精美,有着浓浓的西式风格。其中折射出的是胡天柱为子孙打下的殷实家境与胡祥钧的广阔见识。徽派建筑自有着清新淡雅的江南风貌,如无尽铺展开来的宣纸上一笔一画精致玲珑的小楷。红门楼与红灯笼相互映衬,犹如点睛之笔,倏忽化为卷末的红字章。又如一块积木,将“新”嵌入传统。



纷乱如雨的脚步声灌入狭小的巷子。然而这份狭窄并没有给同学们带来压抑。本是洁白的墙面上垂下雨痕,爬上苔痕,岁月的痕迹温馨而悠远。黛色的屋顶高低不平,层层叠叠的马头墙此起彼伏,像要承接徽州连绵的山脉。途中看见新奇的花瓶门,承载着出入平安的美好愿景,从一个接一个的门户中又能窥见此地旧日的热闹。走入村中,水墨晕染,人人皆入画。

“胡开文故居”的牌匾高高挂起,同学们的脚步抵达这里一探究竟。胡天注继承自己老丈人的墨业,兢兢业业经营,改良创新,最终富甲一方。映入眼帘的还是徽州老百姓常见的左镜右瓶摆设,寓意终生平静。天井采光通风积水,凝聚人们独树一帜的创意。而走廊屋顶元宝似的图案,可不仅仅寓意着招财进宝。


元宝,是经商的“商”。也许是士农工商中商的地位常常刺痛着徽商们的心灵罢。从元宝之下走过,也就是从商下过。商人们努力谋生,或富有或贫穷的同时,又何尝不在追求着社会地位。于是徽商们在做着最令人唾弃的行业的同时,竟奇迹般的异常重视教育,亦贾亦儒。“前世不修,生在徽州。”,这片土地贫瘠无比,却是那么多富甲一方的徽商的故乡。环境压迫着,拘束着,限制着人;“徽骆驼”觉醒着,抗争着,努力着。两者互相抵触,时常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炼烟、和料、杵捣、墨模、填金。同学们了解到制墨的流程。一块好墨背后的工序复杂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各种中药的添加使墨甚至有疗养的功效。在笔尖点染的,在纸上留存的,文化瑰宝的载体,都是一片独到的匠心。



寻至院墙上镶嵌的一扇小门,跨入广阔的院落。灌木繁茂,像沾染了大地之色的天上绵软的云彩,瓦当和窗棂古色古香,又见胡适雕像。鹅卵石铺就的地板干净而平坦,青苔星星点点散落其间,整个建筑再加一分富有活力的自然之美。院中一棵树周围摆满了两圈兰花草,在初冬绽放自己翠绿顽强朴实的生命。没有开花,修长的叶子尖尖,呈放射状伸展开去,郁郁葱葱张扬明媚,好像草叶也学花开。门窗都饰以兰花雕版,花瓣微卷,脉络分明,清雅秀丽。同学们都感叹,胡适一生的精神寄托与追求,竟是这小小的兰花。



“我从山中来,带来兰花草。种在校园里,希望花开早。”胡适的故乡绩溪,什么时候在他心里深深的种下一株了兰花草呢?在故乡,或是兰花的美,兰花的雅,兰花草挺立的韧劲吸引了他。在异乡时,他带走了,也只能带走一株兰花草,以化为他的童年在故乡在心里眼里的全部缩影。如此,胡适的院落里,常开满兰花草。种在乡愁里,待他日,花再开。


慈母厅、胡适厅、友谊厅、博士厅,勾勒出胡适一生的成就与成长脉络。导游的方向引领着同学们的脚步,详细的讲解指引着同学们的笔尖。胡适的母亲对学业的重视,对他的严加管教伴他走过了童年,塑形终生。她的忍让与宽容,也在胡适的性格上投下了影子。36个博士学位, 是他在国际上的获得的广泛认可。他尊重妻子,善交朋友,也曾助国抗日,倡导白话文,捐书回乡。待人之宽,桑梓之情,爱国之心,博学之才…同学们在一个一个侧面中,拼凑出了完整的伟大的胡适形象。


临别时,同学们望见了毓英小学。经历过方才的介绍和游览,大家意识到这分明是胡适帮忙建立的一所小学。正蹲坐在学校升旗台上的学生们,看见我们便站起来一边挥手,一边喊着打招呼。于是同学们也笑,笑着挥手回应。一切都明晰起来了。



恍惚间,同学们好像真切地看到了胡适先生,看到了他曾经是如何在这片大地上成长,看到了他不朽的品质仍照耀着感染着一代一代的人的心灵,看到了他的博爱滋生出的一片苦心。《兰花草》的歌声会流淌在这个校园的每个角落。纯洁的兰花草在我们眼前盛开,告诉我们每个孩子的故乡如何用自己美好的氛围与韵味永远抚育着他们的心灵,同时看到长大的孩子怎么用自己的方式永远爱着故乡。






- END -

供稿 | 叶天奇、张世博(八1班)、胡译丹(八2班)、

陈瑾意(八3班)、申屠畅怡、张凌薇(八4班)、

沈鸿轩(八5班)、冯煜诚(八6班)

排版 | 刘宜收

摄影 | 八年级组

校稿 | 刘宇清

上海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
上海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传承复旦文化血脉,守“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之校训,循"非旧无以守,非新无以进"之准则,创校校长黄玉峰乃知名的特级教师、文化学者。复旦五浦汇崇尚君子养成的人生教育,以培养"独立善良智慧美丽"的人才为办学宗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