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善良/智慧/美丽
《聊斋志异》
之孤愤及其纾解
带你走进高深可测的社会科学世界
复旦大学 李桂奎教授
2024年9月20日,复旦大学李桂奎教授莅临我校,为大家解读经典名著《聊斋志异》。本次讲座主题为《聊斋志异》之孤愤及其纾解,李教授以科学的方式为同学们解读聊斋异事。
复旦五浦汇·专题讲座
学生有感
吴亦菲 八6班
李桂奎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独特的讲解风格,引领着现场观众一同踏入了《聊斋志异》那奇幻而又深刻的世界。
讲座中,李教授首先阐释了“聊斋”的含义,很多人都会认为“聊斋”是聊天的书斋,而其意实为寄托依赖的意思,是一种心斋。这是一个寄托心灵的地方,聊慰寂寞、安放灵魂、浮白载笔;而“异”则是“心存遐想”,让观众对这部经典之作的名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接着,李教授深入剖析了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原因。他将其分为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其一,人生的困顿。李教授详细介绍了蒲松龄的人生经历,让观众深刻共鸣其在困境中的坚持与挣扎。他会用诗来表达磊落之气、不悦、不高兴、愤愤不平,但他在小说中却是委婉的;
其二,妄想的科举梦,聊寄官情。在书中,蒲松龄写了很多与自己同样身份的读书人。他在书中寻找理想园地,寻找寄托。通过这些故事,李教授揭示了蒲松龄对科举的渴望以及对官场的复杂情感。这不禁让我思考: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保持理性,不能被过度的欲望所左右;
其三,幻想美人,聊慰寂寞。自古才子多怀才不遇,蒲松龄也不例外。他在书中幻想美人,以慰藉自己的寂寞之情。当我们感到孤独和寂寞时,可以通过文学艺术等方式来寻找心灵的寄托;
其四,别出心裁,聊寄另寻出路。蒲松龄把自己的孤愤之情写在了这本书里。这让我懂得,在生活中,我们要勇于创新,寻找不同的出路,同时也要学会欣赏那些独特而美好的事物。
复旦五浦汇·专题讲座
学生有感
朱楚涵 八6班
蒲松龄想必大家都不大陌生,他就是《聊斋志异》的作者,但他的生平却鲜少有人了解。今天,李教授为我们剖析了蒲松龄的生平与他的内在。
“聊斋”二字的字面意思为聊天的书斋,但在《聊斋志异》中,是寄心的心斋。这本是蒲松龄用来聊愁寂寞、安放灵魂的地方。“志异”二字又是何义?蒲松龄在书中这样评价“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已。”他认为自己将人生寄托于这本书是十分可悲的,是他的命运。因此这二字义为异想天开、奇思异想。这也体现了他心存遐想,亦是用于疏解情绪,排解、安慰自己的方式。寄托了他无穷的心事,在极端寂寞中安慰自己。
蒲松龄在混沌中成长,终生寂寞,尽管他有许多的朋友,却没有真正人了解自己的内心,不被世俗理解。因此他十分渴望知己,想拥有共同的声音与情感。
《聊斋志异》中,偏僻、寂静、荒凉的场景一直反复出现,与他生活的环境十分吻合。蒲松龄的生活虽然单调枯燥,但他通过贴近大众,从民间传说中汲取灵感,结合自己的独特想象和精准描写,创作出了许多精彩绝伦的奇闻异事。
在“史”中,主要为他的自述;在“诗”中,主要为他自我性情的抒发;在“小说”中,主要寄托了他的人生愿望。这是三个不同的蒲松龄。
尽管他的生活并不如意,但是他的精神食粮非常充沛,这也体现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他没有找到人生的方向,是精神上的狂人与痴人,从而也有了这句话“人生在世不如意,放言岂必皆游戏”。
在他的文章中,有写对书的痴迷与投入;有写“书中有女颜如玉”,在读书之外,生活中还有更多内容;更有些他对爱情的痴迷。他活的很认真,终身都执着于科举,并且勇敢的追求爱情。他陶醉于他的理想园地,在花妖、狐媚中找到寄托与慰藉。
他在文章中常常写书生,也或许是在写另一个自己,但不同于现实,以“才子”情结破解怀才不遇的困境。怀才与怜才亦是他自恋心理的曲意表达。在小说世界中的他,别出心裁,聊寄另寻出路。这是一场弃儒从商的体验,没有现实的道路,是他的心路历程。在那里他不再是教书先生,他是许多个不同的他……
五浦学子与李桂奎教授热烈互动
- END -
供稿 | 吴亦菲、朱楚涵 (八6班)
排版 | 刘涛
摄影 | 金良晓
校稿 | 吴普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