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推介 | 惠红等:城市老年居民山区避暑旅游减碳效益及传统文化驱动因素——以渝东南武陵山区为例

学术   旅游   2024-02-20 20:01   北京  

摘 要

测算城市老年居民山区避暑旅游的碳排放量,理解其背后的文化驱动因素,对丰富适应中国国情的低碳旅游路径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本研究以典型避暑旅游目的地渝东南武陵山区为例,基于“目的地客源地”视角,测算“去山区避暑旅游”和“居家生活”的碳排放量差异;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EFA)和多维尺度分析(MDS)方法,研究城市老年居民山区避暑旅游的文化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相较于“居家生活”,城市老年居民“去山区避暑旅游”可以减碳2.367~3.807 kg/天·人,减碳效益明显。后者虽然在往返交通、新增接待设施环节会增加碳排放,但在生活用能、餐饮两个环节碳排放减少明显。(2)基于“内在需求与外在诱因导向”和“中国儒道传统哲学思想导向”建立的老年人避暑旅游动机二维模型,对中华传统文化在城市老年居民山区避暑旅游动机中的影响具有解释作用。(3)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法自然”“宁静致远” “乐群贵和”及“修身齐家”的哲学思想和生活观念,可以进一步解释城市老年居民山区避暑旅游的文化动机。研究同时表明,到山区避暑旅游的城市老年居民无意识地成为低碳理念和绿色消费意识的践行者,这种行动自觉是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内化而来的。

关键词:老年旅游;避暑旅游;减碳效益;旅游动机;中华传统文化;低碳旅游;武陵山区

作 者 简 介


      

      惠红(1975-),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旅游系系主任,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旅游扶贫。

       E-mail: hhzrj@cqut.edu.cn

       

       黄巧文(1999-),重庆理工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从事乡村旅游规划、旅游大数据方面的研究。

       

       唐兵(1966-),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资源开发。

       

       束晟(1989-),博士,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企业管理、营销战略等。

       

       张仁军(1970-),博士,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重庆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协同示范”团队负责人。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策划与乡村旅游开发。

      E-mail: zrj@cqut.edu.cn。

一、研究缘起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双碳”问题,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为重大战略,但“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这一刻板印象一直被西方媒体大力渲染。而实际上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人均碳排放量并不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节俭适度、少私寡欲及尊重自然等理念蕴含丰富的低碳智慧,这些特点并未被世界广泛认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与当今低碳发展相关的理念,有利于总结和宣传中国的减碳经验,树立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在此背景下,避暑气候资源作为实现居民低碳生活的一种新兴战略资源得到普遍认可。尤其是,山地高原型避暑胜地已经成为当前旅游者的新选择。在众多旅游者中,城市老年居民作为避暑旅游的主体,其从高耗能的城市迁移到低耗能的山区进行避暑的季节性移动逐渐成为新的趋势。中国城市老年居民山区避暑旅游往返交通距离短、生活简朴,显然具有低碳旅游的特点。如何发挥该旅游新趋势在实现中国节能低碳方面的目标还有几个核心问题亟待解决,即老年人山区避暑旅游形式对减少碳排放有何贡献?抛开追求避暑这一功能性因素,是否还有深层次的动机驱动老年人进行山区避暑旅游?能否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低碳倾向来解释避暑旅游动机的产生?

城市老年居民山区避暑旅游可能是具有中国特色、适应中国国情,又有助于实现“双碳”目标的旅游形式。为验证此假设,本研究以典型避暑旅游目的地渝东南武陵山区为例,利用实地调查资料,运用“自下而上”的碳排放测算方法,对城市老年居民“去 山区避暑旅游”和“居家生活”的碳排放差异进行比较,测算其减碳效益;在此基础上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方法,研究城市老年居民山区避暑旅游动机的中华传统文化因素。


二、研究过程与数据分析



本研究选取渝东南武陵山区为案例地。渝东南武陵山区有32个乡镇的场镇所在地地处海拔1000m以上地区,分布在6个区县内,是重庆市民避暑旅游的重要目的地。综合考虑开发时间和发展规模,课题组从这6个区县中各选取一个避暑旅游发展水平较高的乡镇作为案例地,分别为水市乡(黔江区)、毛坝乡(酉阳土家族自治县)、大同镇(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赵家乡(武隆区)、黄水镇(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太平坝乡(丰都县)6个乡镇(图1)。


图1 研究区范围及案例地


课题组于2022年7月3-25日期间,开展为期23天的调查,具体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向在上述6个乡镇避暑的城市老年游客发放旅游动机测量问卷,在每个乡镇发放了50份问卷,共计300份问卷;同时,对城市老年游客和当地农家乐业主进行了深入访谈;课题组还在这些乡镇住宿2天以上,进行参与式观察的调查工作。

在碳排放测算方面,综合借鉴Becken等与Mcdonald的碳排放测算方法,本研究通过文献回顾、资料整理和调查研究,确定旅游业能源消耗的主要环节为交通、生活能源、餐饮与新增接待设施4个板块,采用先分解后加总的方法对旅游碳排放的各个环节进行“自下而上”的测度。在此基础上,基于“目的地-客源地”整体测算视角,计算7-8月期间,“去山区避暑旅游”碳排放量和“居家生活”碳排放量的差值,进而得到城市老年居民山区避暑旅游减碳量。

在城市老年居民山区避暑旅游的文化驱动因素探究方面,本研究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EFA)来探究城市老年居民山区避暑旅游动机结构。EFA通过最大变异数进行正交旋转轴处理,得到所有测量项目之间的共解释变异,以较少的概念代表原来较复杂的数据结构,确定城市老年居民山区避暑旅游动机的因子构成。其次,研究采用多维尺度分析(Multi-Dimensional Scaling,MDS)对EFA的结果进行降维处理,分析是否可以用中华传统文化解释城市老年居民山区避暑旅游动机。


三、结果



城市老年居民山区避暑旅游减碳效益

本研究分别计算城市老年居民“去山区避暑旅游”与“居家生活”两种状态的碳排放量,得出避暑旅游期间碳排放量约为1.331~1.394kg/天·人,同时段在城市日常生活的碳排放量约为3.698~5.201kg/天·人。相较于居家生活,城市老年居民到武陵山区避暑旅游减碳效益为2.367~3.807kg/天·人(见下表)。碳排放减少体现在生活能源和餐饮两个环节。较少使用空调和食物运输及烹饪用能的减少是城市老年居民山区避暑可从总量上实现减碳的重要原因。碳排放增加体现在交通和新增接待设施两个环节。避暑度假因为涉及远程交通,会增加碳排放。但由于避暑游客度假时间长,相应的交通碳排放数据平均到“天·人”后为0.322kg/天·人。相较于其他旅游形式,避暑旅游交通的碳排放相当低。


山区避暑游减碳效益测算表(单位:kg/天·人)


山区避暑旅游动机解释

城市老年居民山区避暑旅游的文化动机二维模型如图2所示。纵向维度可以用“外在诱因导向和内在需求导向”概括。上端可用外在诱因导向概括,主要强调自身与环境、自身与他人的关系。下端可用内在需求导向概括,主要强调自身感知和自身修养。根据旅行者职业阶梯理论,旅游动机可以分为外在诱因导向与内在需求导向,山区的农业生产、山区的环境、山区的气候、山区的出世感,为内在需求满足、外在诱因产生提供了良好基础。

横向维度可以用“道家哲学思想导向和儒家哲学思想导向”概括。左边可用道家哲学思想概括,主要强调顺应自然和自身的平静与放松,根据道家哲学思想,在自然万物中,不仅仅是人有着极大的价值,物也同样有着自己的地位,也就是“道法自然”。右边可以用儒家哲学思想概括,主要强调与他人的和谐相处、修身和对天下的责任。根据儒家哲学思想,个人品德培养、个人价值追求应和社会发展、国家治理有机结合起来,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乐群贵和”。适宜避暑的山区不是中国独有,但只在中国,才有如此大规模的城市老年居民对到山区度过一段简朴的避暑生活乐此不疲,这是儒、道哲学思想,潜移默化影响下内化而来行动自觉。

综合以上两个维度,归纳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法自然”“乐群贵合”“宁静致远”“修身齐家”观念,可进一步解释城市老年居民山区避暑旅游的动机。


图2 城市老年居民山区避暑旅游的文化动机二维模型


四、结论



城市老年居民山区避暑旅游活动不仅具有低碳特征,还具有明显的减碳效益。“去山区避暑旅游”相比于“居家生活”,可减碳2.367~3.807 kg/天·人,实现了社会碳排放总量的减少。少用空调、食材取自本地、烹饪采用本地薪柴是城市老年居民山区避暑游能够减碳的主要原因;在目的地时间长、度假生活简单让城市老年居民山区避暑的减碳效益更加显著。基于“外在诱因与内在需求”和“中国儒道传统哲学思想”构建的二维模型能很好地解释城市老年居民山区的旅游动机,显示其蕴含潜在朴素的环保思想。研究还证明城市老年居民山区避暑旅游动机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其中的“道法自然”“乐群贵和”“宁静致远”及“修身齐家”哲学思想和生活观念,可以解释城市老年居民山区避暑旅游的文化动机。也就是说,在中华传统文化影响下,城市老年居民产生了到山区避暑旅游的动机,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朴素的环保思想使大部分城市老年群体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成为低碳理念和绿色消费的践行者,山区避暑旅游从而具有明显减碳效益。研究证明,中国城市老年居民去山区避暑旅游,会减少区域碳排放总量;中华传统文化对城市老年居民山区避暑旅游动机具有驱动作用。发展山区避暑这种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形式,有助于旅游“双碳”目标的实现。



左右滑动,查看原文

引 用 格 式


惠红, 黄巧文, 唐兵, 等. 城市老年居民山区避暑旅游减碳效益及传统文化驱动因素研究: 以渝东南武陵山区为例[J].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6): 1115-1133. 

Hui Hong, Huang Qiaowen, Tang Bing, et al. The carbonreduction benefits of summer mountain tourism for urban elderly residents and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drivers: A case study of Wuling Mountain Area in Southeast Chongqing [J]. Journal of Chinese Ecotourism, 2023, 13(6): 1115-1133.

DOI: 10.12342/zgstly.20230102

全文可在中国知网下载

图文编辑:于佳佳

审编:梁雨廷

终审:宁志中


我知道你在看呦~

中国生态旅游
为旅游学科研究提供的技术服务信息;生态旅游典型案例介绍与经验信息;相关教学、科研机构、学术团体的介绍和招聘信息;以及大型会议、学术研讨会、科研成果推广等信息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