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追求幸福感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随着生态环境在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中的权重不断提高,关注生态旅游地旅游者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幸福感的相关研究较少涉及生态旅游和生态旅游者。本研究基于内容分析法,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为案例地,探究生态旅游地旅游者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为生态旅游与旅游者幸福感的关联研究提供参考借鉴。研究发现:(1)从客体因素看,自然景观的美学质量与旅游目的地的管理能力在提升旅游者满意度与积极情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两者共同促进生态旅游地旅游者幸福感的形成;(2)从主体因素看,旅游者幸福感的形成主要通过积极旅游情感、主体间积极关系、主体环境掌控、主体潜能激发、主体意义追寻、主体身心投入、主体活动参与等主体体验要素的获得而实现;(3)生态旅游地旅游者幸福感的形成路径包括以获得积极情感为核心的积极情感型、以选择适宜的环境为核心的环境掌控型和以获得生活目的和意义为核心的意义获得型3条作用路径。研究建议生态旅游地以强化生态保护、完善管理服务、丰富生态旅游产品为抓手,提升旅游者幸福感,以促进生态旅游产品和生态旅游者供需关系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生态旅游;生态旅游者;幸福感;影响因素;作用路径;国家公园;武夷山风景名胜区
作者简介
罗文利,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与人文地理。
李冬花,安徽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与人文地理。
蒋伟峰,安徽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与人文地理。
彭家明,安徽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与人文地理。
陆林,安徽师范大学原党委常委、原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徽文化生态安全及文旅融合发展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目的地研究基地(安徽师范大学)负责人,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态旅游》副主编,《地理学报》《旅游学刊》等编委。全国优秀教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地理科技工作者。获中国旅游地理学杰出贡献奖、被评为第二届全国旅游教育突出贡献人物。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和安徽省省部级项目5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4项,在学术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6部、教材5部。
一、研究缘起
2020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指出,我们要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共建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进的背景下,生态旅游的议题逐渐引起我们的关注。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十年来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并强调应增进民生福祉,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旅游业作为幸福产业,承担着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任务,在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围绕自然生态环境与生态旅游者幸福感两者之间的联系展开了相关探讨,既关注了生态旅游又强调了幸福感。
国际生态旅游学会(International Ecotourism Society)认为生态旅游是“到自然保护区域中去,进行保护环境并提升当地居民福祉的旅游行为”。作为现代旅游发展的重要形式,生态旅游能够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依托自然环境和与之共生的人文生态,通过生态体验、生态认知、生态教育等活动过程,为生态旅游者提供积极情感、和谐关系、潜能感知以及道德实践的资源和条件。
目前对生态旅游者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的角度来说,生态旅游者指到生态旅游区的所有游客。从狭义的角度来说,生态旅游者仅仅是指到生态旅游区旅游过程中能够对环保负有责任的游客。从生态旅游者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研究来看,首先,生态旅游者对目的地的环境要求较高,在景观丰富、环境优美、干扰较小的目的地中,了解、融入、享受自然和寻求静谧的空间是生态旅游者的主要旅游动机。其次,生态旅游者还具有强烈的学习性动机,即对自然属性进行深入了解和学习。此外,生态旅游者偏爱富有挑战性的生态旅游体验,并希望能够亲身体会当地的生态环境以提升对自然的体验。
基于此,本研究以幸福感的维度为研究基础,以典型生态旅游地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为例(附图2),探讨生态旅游地旅游者幸福感的构成要素,分析影响生态旅游地旅游者幸福感的主客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并进一步揭示生态旅游地旅游者幸福感的作用路径。
图片来源:福建省林业局官网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中的内容分析方法,首先,从携程旅行网、马蜂窝、大众点评和去哪儿网4个具有代性且数据较易获取的网络平台,获取2015年10月16日——2023年3月30日内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者的网络评论,通过删除不相关、无实际意义的数据,提炼出评论内容中与幸福感相关的语句。其次,采用ROST CM 6软件对收集文本进行高频词统计分析、语义网络构建,提取初步的旅游者产品关注点,为后续更有针对性的编码工作奠定了基础。最后,运用Nvivo 11质性分析软件对相关网络评论进行分析研究,从原始资料中提炼概念、范畴、主范畴,层层递进寻找核心范畴并以故事线进行串联,以构建概念间的理论模型(图2)。
图2 生态旅游地旅游者幸福感影响因素模型图
三、研究结论与讨论
(1)从客体层面来看,自然景观的美学质量与旅游地的管理能力在提升生态旅游者满意度、积极情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且共同作用于生态旅游地旅游者幸福感的形成。相反,旅游地管理不当或出现恶劣天气会催化旅游者产生消极情感,不利于主观幸福感的形成,进而影响生态旅游地旅游者幸福感的形成。
(2)从主体层面来看,生态旅游者幸福感的形成主要通过积极旅游情感、主体间积极关系、主体环境掌控、主体潜能感知、主体意义追寻、主体身心投入、主体活动参与等主体体验要素的获得而实现,主体体验在客体条件中得到满足,利于心理幸福感和实现幸福感的形成,进而促进生态旅游地旅游者幸福感的形成。
(3)生态旅游地旅游者幸福感的形成路径包括3种:以获得积极情感为核心的积极情感型作用路径、以选择适宜的环境为核心的环境掌控型作用路径和以获得生活目的和意义为核心的意义获得型作用路径(图3)。
不同类型的旅游在提升旅游者幸福感的方式和重心上存在差异。相较于其他旅游类型,自然与幸福感存在天然的相关性,生态旅游者在大自然中进行活动时会对幸福感起促进作用,生态产品通过丰富个体对自然的感知进一步增强生态旅游者的幸福感。而生态旅游者与其他旅游者之间在旅游方式、旅游强度等方面又存在怎样的区别?还有待做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图3 生态旅游地旅游者幸福感影响因素作用路径图
四、致谢
衷心感谢《中国生态旅游》提供的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使得我们能够关注到生态旅游领域的前沿议题,更好地交流研究经验与分享研究成果。也衷心感谢匿名审稿专家和编辑部老师的中肯点评和宝贵建议,极大提升了论文的行文逻辑、结构内容与文字表达,让此文可以更准确、更完整的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全文一览
(上下滑动,阅读全文)
引 用 格 式
罗文利, 李冬花, 蒋伟峰, 等. 生态旅游地旅游者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 以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为例[J].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2): 339-358.
Luo Wenli, Li Donghua, Jiang Weifeng, et al.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action paths of tourists’ well-being in ecotourism destinations: A case study of Wuyishan Scenery District[J]. Journal of Chinese Ecotourism, 2024, 14(2): 339-358.
DOI: 10.12342/zgstly.20230215
全文可在中国知网下载
END
图文编辑:郅倩
审编:梁雨廷
终审:宁志中
《中国生态旅游》简介
扫码关注我们
欢迎合作与投稿
邮箱|zgstly@igsnrr.ac.cn
网址|www.zgstly.net
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