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人驾驶汽车在旅游应用中的国外研究进展与前沿议题展望
毛子丹,闫鸿钰,赵 莹
摘要:无人驾驶技术快速发展,社会科学研究已经开始关注其改变人们生活的潜力。研究梳理交通、城市规划等主要领域无人驾驶的主要研究议题,以及无人驾驶汽车在旅游场景下应用的特殊性。研究认为:(1)社会科学领域对无人驾驶技术的研究议题已从技术应用拓展到了政策治理;旅游领域应用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公众接受态度、物质与社会环境影响的相关研究为旅游领域研究提供了借鉴。(2)无人驾驶汽车的旅游应用具有交通工具和旅游体验双重功能属性。(3)旅游需求、旅游响应、旅游效应是无人驾驶汽车旅游应用研究的重点领域,需求端的旅游出行决策与流动性体验,响应端的新业态开发、设施配置与治理政策,效应端的技术对环境、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多方面影响等是重点议题。无人驾驶汽车的旅游应用前景广阔,探讨旅游场景下无人驾驶汽车应用研究的分析框架,可为汽车与旅游业界、学界相关决策与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无人驾驶汽车;共享汽车;旅游交通;公众接受;出行体验;流动性;影响分析
引用格式:毛子丹, 闫鸿钰, 赵莹. 无人驾驶汽车在旅游应用中的国外研究进展与前沿议题展望[J]. 中国生态旅游,2024, 14(2): 235-248.
[Mao Zidan, Yan Hongyu, Zhao Ying. International progress and frontier topics of autonomous vehicles in tourism[J]. Journal of Chinese Ecotourism, 2024, 14(2): 235-248.]
DOI: 10.12342/zgstly.20230145
2
生态系统服务管理的环境正义研究进展与框架构建
孙 枫,章锦河,侯 兵,汪德根
摘要:环境正义是评估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也是解锁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管理的关键钥匙。文章借助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工具,系统梳理国内外生态系统服务管理的环境正义研究进展。研究发现:(1)生态系统服务管理的环境正义研究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国外研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中国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2)国内外研究都以案例研究为主,重视环境正义概念在生态系统服务管理实践中的应用,理论和综述研究较少;(3)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生态系统服务管理的环境正义概念模型、评估、实践和影响因素4个方面,但仍存在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观点挖掘不足、多案例和多尺度比较研究缺乏以及量化表达薄弱等问题。最后,文章构建了生态系统服务管理的环境正义研究框架,重点关注生态系统服务与环境正义关联的内在逻辑与机制、界定不同社会生态环境下的环境正义标准、识别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和权力差异、环境正义融入生态系统服务管理的实现路径等关键议题。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管理;环境正义;进展;框架
引用格式:孙枫, 章锦河, 侯兵, 等. 生态系统服务管理的环境正义研究进展与框架构建[J].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2):249-269.
[Sun Feng, Zhang Jinhe, Hou Bing,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and framework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 in ecosystem services management[J]. Journal of Chinese Ecotourism, 2024, 14(2): 249- 269.]
DOI: 10.12342/zgstly.20231208
3
标杆法改进及其在文旅融合效应评价中的验证
许春晓,汪淑梅
摘要:为应对数据预处理方法在文旅融合、区域创新等复杂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中的局限,研究思辨标杆法的适用性,遵循综合指数评价的一般原理,以对标评价值作为权重分配基础,确定对标系数,并建构“对标系数·对标评价值”评价方法实现对标杆法的进一步改进。研究以湘鄂渝黔革命老区80个县(市、区)为研究案例地,运用改进方法,实证测度其2013—2022年红色文旅融合效应水平,并与既有方法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证实改进方法在文旅融合效应评价中具有优势,体现在指标权重的合理性、评价结果的现实吻合度和评价结果的可比性与稳定性3方面。基于标杆法改进的“对标系数·对标评价值”评价方法丰富了综合评价方法,可为文旅融合、区域创新等复杂体系的科学测量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标杆法;文旅融合;评价方法;红色旅游;革命老区;对标评价
引用格式:许春晓, 汪淑梅. 标杆法改进及其在文旅融合效应评价中的验证[J].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2): 270-285.
[Xu Chunxiao, Wang Shumei. The improvement of benchmarking method and its empirical verification in theevalu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effects[J]. Journal of Chinese Ecotourism, 2024, 14(2): 270-285.]
DOI: 10.12342/zgstly.20240087
4
民族村寨旅游短视频符号感知的量表构建与验证
周慧玲,檀子瑜,蒋亚军,王甫园
摘要:短视频是旅游目的地宣传营销的重要途径,但如何科学测量短视频符号感知却是研究的难题所在。本文基于民族村寨旅游情境,以符号互动理论为支撑,通过短视频内容分析法与准实验法开发符号感知的测量量表,结果显示:(1)民族村寨旅游短视频符号可划分为人物、图像、声音3种。(2)民族村寨旅游短视频符号感知可从博主符号、村寨居民符号、游客符号、民族文化符号、景观符号、文字符号、音乐符号和语言符号共8个维度进行测量。(3)村寨居民符号感知与民族文化符号感知对旅游意向的形成最为关键,人物符号感知对旅游意向的预测效度显著高于图像和声音符号感知。旅游短视频领域符号感知的实证研究,厘清了民族村寨旅游情境下短视频符号感知的维度,深化了对用户符号感知的理解,为民族村寨在短视频平台上实施精准的营销传播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民族村寨;符号感知;量表开发;旅游短视频;符号互动理论;旅游营销
引用格式:周慧玲, 檀子瑜, 蒋亚军, 等. 民族村寨旅游短视频符号感知的量表构建与验证[J].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2): 286-303.
[Zhou Huiling, Tan Ziyu, Jiang Yajun, et al. Construction and validation of a scale for symbols perception in tourism short videos of ethnic villages[J]. Journal of Chinese Ecotourism, 2024, 14(2): 286- 303.]
DOI: 10.12342/zgstly.20230217
5
面向专题旅游资源的分类体系构建方法——以海洋旅游资源为例
罗雯婷,王英杰,韩 莹,王 凯
摘要:旅游资源类型多样,资源分类国家标准难以完全适用于全部应用场景。研究以海洋旅游资源为例,探讨面向专题旅游资源的分类体系构建思路与方法,并以滨海旅游地烟台市蓬莱区与海岛旅游地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为对象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认为:(1)基于“属性认知-知识获取-关系构建”的思路可实现专题旅游资源分类体系的构建。属性认知通过对概念内涵与空间形态的异质性辨析,可界定专题资源的类型范畴;知识获取通过提取类型概念及其关系,可为专题资源分类构建提供知识基础;关系构建基于“线-面”结合的分类方法,建立起类型概念的层级与层间关系,从而构建出专题旅游资源的分类体系。(2)专题资源分类方法可归纳为:大类划分基于资源异质性认知,主类划分基于国标引用、国标重组、特性完善3种方式,亚类划分引入面分法,基本类划分基于类型的多维属性。(3)案例实证构建出由4个层次组成的海洋旅游资源分类体系,检验证实了研究提出的思路与方法,对构建专题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适用性。研究丰富了旅游资源分类体系的认知与方法,可为旅游资源保护利用的研究与实践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旅游资源;分类方法;分类体系;专题旅游;海洋旅游
引用格式:罗雯婷,王英杰,韩莹,等. 面向专题旅游资源的分类体系构建方法: 以海洋旅游资源为例[J].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2): 304-318.
[Luo Wenting, Wang Yingjie, Han Ying, et al. A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theme-oriented tourism resources: Taking marine tourism resources as an example[J]. Journal of Chinese Ecotourism, 2024, 14(2): 304-318.]
DOI: 10.12342/zgstly.20240091
6
旅游敬畏的概念与研究框架
周乐莹,章锦河,徐 冬,邹晨曦,马天驰,孙 怡
摘要:敬畏是人们在面对宏大而神圣的事物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情绪,旅游敬畏则是旅游情境下特殊的敬畏体验。相比日常生活环境,旅游环境中有更为丰富的敬畏诱发源,其不仅影响旅游者的具身体验,也是形塑生态文明理念与建构文化自信的桥梁,有助于发挥旅游的实践育人作用。本文基于对相关文献的分析,提出旅游敬畏的概念,剖析其性质与维度,并构建了研究的一般框架,旨在呼唤对旅游敬畏的关注。主要结论如下:(1)旅游敬畏是旅游者基于真实旅游场景,受旅游资源本体及其相关意象诱发而形成的一种伴随着宏大感与顺应需要等多重要素的浸入性体验,具有互动生成性、身心在场性、多元流动性3大性质;(2)美感、理性、信仰是旅游敬畏的3个维度;(3)凝聚共同价值、培育文化自信、践行生态文明是旅游敬畏的3大功能;(4)旅游敬畏的产生、评估、效应及机制是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而识别旅游敬畏的诱发源、维度、结果、影响因素则是其中的关键问题,四者间的逻辑关系构成了旅游敬畏的研究框架。但当前,旅游学在敬畏研究中的参与程度还不够,导致实践中通过旅游敬畏进一步激活旅游教育功能的需求无法被有效回应。未来应当深化旅游敬畏研究,以更充分地理解和运用旅游教育功能的实现路径,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旅游敬畏;概念;研究框架;心理情绪;旅游教育功能
引用格式:周乐莹, 章锦河, 徐冬, 等. 旅游敬畏的概念与研究框架[J].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2): 319-338.
[Zhou Leying, Zhang Jinhe, Xu Dong, et al. The concept and research framework of tourism awe[J]. Journal of Chinese
Ecotourism, 2024, 14(2): 319-338.]
DOI: 10.12342/zgstly.20230227
7
生态旅游地旅游者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以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为例
罗文利,李冬花,蒋伟峰,彭家明,陆 林
摘要:追求幸福感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随着生态环境在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中的权重不断提高,关注生态旅游地旅游者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幸福感的相关研究较少涉及生态旅游和生态旅游者。本研究基于内容分析法,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为案例地,探究生态旅游地旅游者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为生态旅游与旅游者幸福感的关联研究提供参考借鉴。研究发现:(1)从客体因素看,自然景观的美学质量与旅游目的地的管理能力在提升旅游者满意度与积极情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两者共同促进生态旅游地旅游者幸福感的形成;(2)从主体因素看,旅游者幸福感的形成主要通过积极旅游情感、主体间积极关系、主体环境掌控、主体潜能激发、主体意义追寻、主体身心投入、主体活动参与等主体体验要素的获得而实现;(3)生态旅游地旅游者幸福感的形成路径包括以获得积极情感为核心的积极情感型、以选择适宜的环境为核心的环境掌控型和以获得生活目的和意义为核心的意义获得型3条作用路径。研究建议生态旅游地以强化生态保护、完善管理服务、丰富生态旅游产品为抓手,提升旅游者幸福感,以促进生态旅游产品和生态旅游者供需关系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生态旅游;生态旅游者;幸福感;影响因素;作用路径;国家公园;武夷山风景名胜区
引用格式:罗文利, 李冬花, 蒋伟峰, 等. 生态旅游地旅游者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 以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为例[J].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2): 339-358.
[Luo Wenli, Li Donghua, Jiang Weifeng, et al.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action paths of tourists’well-being in ecotourism destinations: A case study of Wuyishan Scenery District[J]. Journal of Chinese Ecotourism, 2024, 14(2): 339-358.]
DOI: 10.12342/zgstly.20230215
8
自然旅游地游客生态情感与环境责任行为的关系——以黄山风景区为例
许 婧,王 群
摘要:游客生态情感推动环境责任行为的形成,有利于自然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认知-情感-行为理论的演绎路径,引入旅游动机作为中介变量,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自然旅游地游客生态情感与环境责任行为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探寻了内外认知世界的差异性。研究表明:(1)相较于内在认知世界,外在认知世界对游客生态情感的激发和环境责任行为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2)旅游动机在游客生态情感对低努力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路径上的中介效应被证实,并在对高努力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路径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因此,自然旅游地应当发挥其生态地位,加强生态功能教育属性,丰富生态情感体验途径,提供生态服务的同时重视可持续观念的传达,以期获得长久永续的发展。
关键词:游客生态情感;环境责任行为;环境认知;旅游动机;自然旅游地
引用格式:许婧, 王群. 自然旅游地游客生态情感与环境责任行为的关系: 以黄山风景区为例[J]. 中国生态旅游, 2024,14(2): 359-374.
[Xu Jing, Wang Qu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emotions and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behaviors of tourists in natural tourist destinations: A case study of Huangshan Scenic Area[J]. Journal of Chinese Ecotourism, 2024, 14(2): 359-374.]
DOI: 10.12342/zgstly.20230200
9
国家公园访客自然教育形式感知对行为意愿的影响路径
曹爱红,伍泽坤,吴慧珍,阿卜杜赛米·麦麦提伊敏,吴 柳,曹 辉
摘要:自然教育是中国国家公园的重要功能之一。基于刺激-机体-反应(S-O-R)分析框架,以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片区为研究对象,构建自然教育形式感知-行为意愿的影响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访客自然教育形式感知对其行为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影响路径的SEM模型整体适配良好,结构效度较理想,各变量之间的路径关系适用于国家公园的自然教育作用影响机理分析;(2)访客反响较好的自然教育形式是动植物观光、科普展览、主题户外课堂等,青龙、天游峰和大红袍等是访客感知较好的区域;(3)S-O-R过程主要通过教育感知、功能性认知显著地影响访客的重游意愿,它们三者之间是最为重要的路径关系,S-R过程表现为教育感知直接正向影响重游意愿,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结果同时存在着S-O-R和S-R的复合作用,自然教育感知与重游意愿之间部分中介效应显著。最后本文建议国家公园的自然教育应在教育形式上考虑公众认知水平,更加注重自然教育内涵、提升访客适游性设计和挖掘自然教育文化内涵。
关键词: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形式感知;行为意愿;影响路径;S-O-R框架;武夷山
引用格式:曹爱红, 伍泽坤, 吴慧珍, 等. 国家公园访客自然教育形式感知对行为意愿的影响路径[J]. 中国生态旅游,2024, 14(2): 375-390.
[Cao Aihong, Wu Zekun, Wu Huizhen, et al. The national park visitors’perception of nature education forms and the impacts on their behavioral intentions[J]. Journal of Chinese Ecotourism, 2024, 14(2): 375-390.]
DOI: 10.12342/zgstly.20231202
10
基于共生理论的中国边境省域旅游生态安全评价
田 里,闫子豪,张鹏杨
摘要:明确边境省域旅游与生态的共生关系及旅游生态安全状态,对边境地区旅游产业和生态安全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DPSIR模型构建边境省域旅游与生态共生评价指标体系,引入Lotka-Volterra共生模型分析旅游产业和生态环境的共生关系和旅游生态安全状态,并运用障碍度模型、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边境省域的旅游发展潜力、资源环境容量、生态环境水平指数分别呈现快速上升、基本稳定和波动上升态势,旅游发展潜力、资源环境容量主要障碍因子分别为旅游环境压力指标、资源环境响应指标,生态环境水平主要障碍因子为湿地覆盖率、自然保护区面积占比、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边境省域旅游与生态共生关系良好,共生模式以互利共生为主,非互利模式以旅游寄生为主,表明旅游在共生关系中处于强势地位。(3)边境省域旅游生态安全状态总体安全,各省域安全状态呈现向好态势,西部、东北、西南边境地区安全状态分别为危险型、复杂型和安全型,吉林、广西旅游生态安全状态较好,新疆、西藏欠佳。(4)旅游生态安全主要影响因素为旅游人次增长率、旅游收入增长率、人均水资源储量、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和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
关键词:旅游生态安全;共生理论;DPSIR模型;Lotka-Volterra共生模型;边境旅游
引用格式:田里, 闫子豪, 张鹏杨. 基于共生理论的中国边境省域旅游生态安全评价[J].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2): 391-409.
[Tian Li, Yan Zihao, Zhang Pengyang. Evaluation of tourism ecological security in Chinese border provinces basedon symbiosis theory[J]. Journal of Chinese Ecotourism, 2024, 14(2): 391-409.]
DOI: 10.12342/zgstly.20240053
11
数字经济对文旅就业的影响效应和机制
杨 勇,王 静
摘要: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和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其重要性在数字经济时代尤为凸显。数字经济加速了文旅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不断催生出新的就业形态和灵活的就业方式。文章从理论与实证角度分析了数字经济发展对文旅就业规模和结构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1)数字经济发展对文旅就业的创造效应要大于替代效应。(2)数字经济不仅通过提升文旅市场吸引力扩大文旅就业规模,而且促使数字技能和人力资本含量更高的文旅就业人员比例增加,进而提高文旅劳动力市场匹配率,促进文旅就业结构的优化。(3)数字经济的不同层面对文旅就业规模的作用存在差异,数字基础层影响最为突出,数字应用层次之,数字技术层最小。(4)就数字经济对不同发展阶段地区和技能群体的影响差异而言,数字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优化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和低技能群体的文旅就业结构。研究有助于深化数字经济与文旅就业内在关系的认识,更好地推进文旅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数字经济;文旅就业;影响效应;影响机制
引用格式:杨勇, 王静. 数字经济对文旅就业的影响效应和机制[J].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2): 410-426.
[Yang Yong,Wang Jing. The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the digital economy on cultural & tourism employment[J]. Journal of
Chinese Ecotourism, 2024, 14(2): 410-426.]
DOI: 10.12342/zgstly.20240067
12
相成还是相克? 旅游经济效率与韧性的互动关系研究
何 一,叶欣梁,孙瑞红
摘要:旅游经济效率与韧性的适配,是提升旅游业的抗风险能力和运营效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议题。文章采用超效率EBM模型、遗传算法投影寻踪模型分别测度2006—2021年中国省域旅游经济效率与韧性水平,借助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随机森林回归模型揭示二者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1)中国旅游经济效率和韧性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但表现出不同的波动特征,效率波动较大,韧性相对平稳。两者空间演变特征差异明显,高效率地区分布呈现“随机分布-西南聚集”特征,高韧性地区分布呈现“点线分布-东部沿海聚集”特征。(2)旅游经济效率和韧性之间存在显著双向因果关系,且均具有自我增强机制。效率对韧性的重要性比韧性对效率的重要性更大,效率的提升对韧性具有更显著的长期促进作用。(3)市场规模、信息化水平对旅游经济效与韧性的影响程度最高。(4)随机森林回归模型揭示了旅游经济效益与韧性之间“平稳-促进-收敛”的非线性关系特征。研究结论丰富了对旅游经济效率与韧性关系内涵的理解,也可为提升旅游业抗风险能力、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旅游业;旅游经济效率;旅游经济韧性;PVAR模型;随机森林回归模型;旅游高质量发展
引用格式:何一,叶欣梁,孙瑞红. 相成还是相克? 旅游经济效率与韧性的互动关系研究[J].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2):427-446.
[He Yi, Ye Xinliang, Sun Ruihong. Mutually reinforcing or mutually inhibiting? Research on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efficiency and resilience of tourism economy[J]. Journal of Chinese Ecotourism,2024, 14(2): 427-446.]
DOI: 10.12342/zgstly.20240042
13
基于SAOM方法的长三角地区旅游经济空间网络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王永明,龚 超,范 敏
摘要:已有研究对区域旅游经济空间网络复杂结构演变的分析较为薄弱,未能揭示出内生与外生因素对网络演变的共同影响。文章以长三角地区为例,选择2000年、2010年、2019年作为时间截面,利用复杂网络方法和随机行动者模型揭示了长三角地区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旅游经济空间网络在2000年和2019年不具备无标度性质,在2010年表现出无标度性。网络的小世界特征随时间不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2)网络在3个时间截面均形成4个社团,社团的空间相对位置大体不变。(3)长三角地区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的形成和演变是内生和外生动力因素协同影响的结果。在网络内生结构方面,网络受到传递三元组构型的显著影响,城市间的旅游经济关系向紧密的三元组闭合化方向演进。(4)在节点属性效应方面,交通发展水平高、经济实力强、旅游资源优的城市更容易与其他城市产生旅游经济联系。(5)在节点间关系属性效应方面,地理邻近性和组织邻近性对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的产生具有显著推动作用,但制度邻近性和文化邻近性具有负向影响。文章揭示了内生结构动力对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的影响,具有一定创新意义。
关键词:旅游经济空间网络;影响因素;复杂网络;随机行动者模型;长三角
引用格式:王永明, 龚超, 范敏. 基于SAOM方法的长三角地区旅游经济空间网络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2): 447-462.
[Wang Yongming, Gong Chao, Fan Mi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patial network evolution of tourism econom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based on SAOM method[J]. Journal of Chinese Ecotourism, 2024, 14(2): 447-462.]
DOI: 10.12342/zgstly.20240090
14
湖南居民对省内红色经典景区网络关注度的时空特征
杨金华,李 谦,康 丽,宋 颖
摘要:省内居民是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市场群体,也是促进旅游经济“内循环”的重要力量。文章以百度旅游景区指数为基础数据,研究2011—2019年湖南居民对省内红色经典景区网络关注度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研究期内,湖南居民对省内红色经典景区的网络关注度逐年增长,季节性集中指数呈倒V形变化;省内红色经典景区网络关注度的月际变化分为单峰型、双峰型、多峰型3种,单峰型红色景区网络关注度于夏季攀至顶峰,双峰型、多峰型红色景区网络关注度于7—10月形成多个峰值区。(2)研究期末,湖南居民对省内红色经典景区的网络关注度呈现由西部地区向中部及东部地区梯度递增的趋势;地区差异表现为长株潭地区>大湘南地区>环洞庭湖地区>大湘西地区;整体形成了以毛泽东故居-刘少奇故居为极核,以长株潭地区为腹地,呈带状扩散的空间格局。(3)居民网络关注度时空分异的核心驱动因素包括地(市、州)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化水平、互联网用户数、二星级以上酒店数、旅游接待人数、公共汽车拥有量、4A级以上红色景区数,重要驱动因素为年末人口数,一般驱动因素包括从业人员数、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旅客周转量、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数和气候舒适度。
关键词:红色经典景区;网络关注度;时空特征;红色旅游;湖南省
引用格式:杨金华, 李谦, 康丽, 等. 湖南居民对省内红色经典景区网络关注度的时空特征[J].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2): 462-477.
[Yang Jinhua, Li Qian, Kang Li, et al.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residents’online attention to red classic scenic spots in Hunan Province[J]. Journal of Chinese Ecotourism, 2024, 14(2): 462-477.]
DOI: 10.12342/zgstly.20230223
图文编辑:黄欣容
审编:梁雨廷
终审:宁志中
我知道你在看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