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ABSTRACT
沙漠旅游适宜区(DTSA)的识别是推动沙漠旅游发展的首要条件和选址依据。文章综合考虑区域旅游发展支撑条件、生态约束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最大边际效益建立了DTSA评价指标体系,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为案例地,基于区域条件进行评价因子分级优化,进而实现DTSA模型构建并开展空间识别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自然因素、交通可达性、要素支撑、产业促进是构成DTSA的4个维度,其中自然因素和交通可达性的影响权重较大。低海拔和低坡度沙漠外围,同时水源充足、交通路网发达和客源市场丰富的区域是新疆沙漠旅游适宜性较高的分布区,识别结果和新疆77.78%已建国家级沙漠公园的选址相吻合。文章提出的DTSA评价体系和识别方法能够为沙漠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关键词:沙漠旅游;适宜区识别;评价体系;SDGs;新疆
作者简介
虞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生态学学会咨询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管理科学会旅游管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等社会兼职,《国家公园》期刊青年编委。主要从事国家公园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空间战略和目的地管理等领域的研究。近年来先后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先导A类专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发改委、文化和旅游部以及地方政府委托的项目和子课题等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编和参编学术著作/图集9部,国家标准2项、地方标准6项。浙江、福建、广东、西藏、青海等省份旅游资源调查评价、保护利用咨询专家。曾获得国家发改委、文化和旅游部优秀研究成果奖、中国管理科学学会管理科学英才奖等。
E-mail: yuhu@igsnrr.ac.cn
陈全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2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大数据应用。
E-mail: chenquanju21@mails.ucas.ac.cn
王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国家公园与区域发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先导A类专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文化和旅游部以及地方政府委托项目等20余项。在Biological Consevation、Ecological Indicators、自然资源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获得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旅游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生态学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颁发的优秀论文奖3项。
E-mai: wangqi002x@igsnrr.ac.cn
文章概览
一、研究缘起
沙漠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生态系统脆弱、基础设施薄弱、发展模式单一等巨大挑战, 是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和生态环境治理的关键地区。同时,干旱缺水、植被稀少的沙漠生态系统造就了自然界独一无二的景观资源,沙漠旅游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如何通过对交通、城镇服务设施等区域旅游发展条件和区域战略愿景的考虑,识别沙漠旅游适宜区进行沙漠资源利用,满足对沙漠生态系统脆弱性的最小影响和对周边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边际效益,还缺少系统的方法论以及对空间分布格局的科学认识,当前研究成果应用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因此,研究建立DTSA识别的方法模型,以新疆为例进行案例实证检验,期望能够建立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方法,分析DTSA的基本格局、约束条件和发展策略,为沙漠旅游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考虑沙漠地区具有自然环境复杂、交通可达性较弱、运营成本较高等特点,建立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3个层面共计12个评价因子的适宜性评价体系。其中准则层评价因子包括自然因素、交通可达性、要素支撑和产业促进4方面。本文研究尝试从自然因素、交通可达性、要素支撑以及产业促进4个层面确定12个评价因子,构建DTSA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新疆沙漠旅游的适宜性进行评价。
适宜性评价因子分级:在上述指标体系建立的基础上,将各评价因子进一步分级处理,确定各因子在不同等级的临界值以识别各评价因子的适宜性区域。确定不同评价因子的分级标准及依据。
沙漠旅游适宜性得分:根据构建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将同一层级的评价因子两两间进行对比,分别判断各评价因子对其上一层级指标的影响程度。从准则层和指标层两个方面设计专家打分问卷,根据各评价因子的专家权重,采用空间评价模型,对各因子的空间格网重分类结果进行叠加分析。
沙漠旅游适宜性分级:运用自然间断点法将修正后的沙漠旅游适宜性得分结果,分别使用3分法、4分法和5分法进行等级划定,再结合新疆遥感影像对比不同划分方法下的区域叠置情况,最后确定新疆沙漠旅游适宜性的分级方案。
图1 技术框架图
三、研究发现
研究综合了供给双方对于沙漠旅游区建设的需求,从一种系统的、综合的视角考虑沙漠旅游建设选址的潜在区域。此外,它也是一种适应外部环境的自适应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反映出外部条件现状下沙漠旅游区建设的适宜区域。主要结论如下:
(1)建立了DTSA评价指标体系和测度方法,构建包括自然因素、交通可达性、要素支撑、产业促进等4个准则层和12个评价因子的沙漠旅游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各评价因子的适宜性分级标准,利用自然保护地和沙漠范围进行修正和精度评估。
(2)新疆DTSA 的识别应用证实了研究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新疆 DTSA 拥有 4个层级的分区模式,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海拔和坡度较低的沙漠外围区域,其中,邻近水源、交通路网发达和客源市场丰富的地区具备更强的适宜性,主要包括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库姆塔格等沙漠的部分边缘地区。制约适宜区得分的最关键因素,还在于距交通线、城市的距离。调节和优化现有的设施建设投入、改善交通条件有利于扩大DTSA的空间范围。
(3)使用已建设的国家级沙漠公园数据去验证DTSA的测度结果,发现77.78%分布在适宜或较适宜区内,这反映出研究提出的识别方法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沙漠旅游区发展水平受资源、资本、技术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发展水平较高的已建沙漠旅游区或者沙漠公园,与DTSA之间也表现出线性关系。
四、致谢
衷心感谢《中国生态旅游》杂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术交流平台,让我们能够深入探讨生态旅游领域的前沿议题,并分享研究成果。我们对匿名审稿专家和编辑部老师们的辛勤工作表示深深的敬意,他们不仅提供了极具洞察力和建设性的反馈,还通过耐心的审阅和悉心的校对,显著提升了我们论文的严谨性、科学性、规范性以及行文逻辑和语言表达,是他们的专业精神和高效工作机制,让这篇文章得以顺利出版。
全文总览
引用格式
虞虎, 陈全具, 王琦. 沙漠旅游适宜区识别模型优化及其在新疆的应用[J].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3): 666-683.
Yu Hu, Chen Quanju, Wang Qi. Optimization of desert tourism suitable area identification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in Xinjiang[J]. Journal of Chinese Ecotourism, 2024, 14(3): 666-683.
DOI: 10.12342/zgstly.20240063
END
图文编辑:申茜茜
审编:梁雨廷
终审:宁志中
《中国生态旅游》简介
扫码关注我们
欢迎合作与投稿
邮箱|zgstly@igsnrr.ac.cn
网址|www.zgstly.net
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