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推介 | 付娟等:从自然人到景观人: 旅游凝视视角下人的景观化

学术   2024-09-24 20:30   北京  

摘 要

     随着旅游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旅游景观的内涵不断拓展,旅游地的“人”在旅游场中“我者”和“他者”的凝视下成为旅游景观,实现从自然人到景观人的角色转变。研究结合数字社会发展背景,基于凝视理论解析景观人的内涵,构建人的景观化生命周期曲线模型,探讨人的景观化过程。研究认为:(1)景观人是指在旅游情景中,附着旅游地独特人文风情和文化符号的,能够满足游客体验和凝视需求的当地居民、旅游服务人员、体验性旅游者及旅游主播(博主)。(2)人的景观化因旅游凝视而产生,随着旅游地的发展不断进行景观重构,呈“S”型演化路径,是从“他者建构”走向“自我建构”的过程。(3)随着旅游地人的景观化发展,旅游地人的景观化程度最终会出现3种结果,良性景观化、中性景观化和过度景观化,“对话”是过度景观化向良性景观化与中性景观化转变的调适方式。(4)人的景观化是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受到多利益主体的共同驱动。研究丰富了旅游景观和旅游凝视的理论解释,也为数字社会背景下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创新性的实践思路。
关键词:景观人;人的景观化;旅游景观;景观重构;对话;旅游凝视

作 者 简 介

孙业红,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教授,《旅游学刊》副主编,Tourism Management,Journal of Heritage Tourism等期刊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遗产旅游、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

Email:sunyehong@buu.edu.cn

 


付娟,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凝视、农业文化遗产旅游。

Email:3078611702@qq.com

研究缘起


笔者长期从事遗产地尤其是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研究,在关注遗产主体——遗产地居民的过程中发现,在不同场景中居民自身及其原本的生产生活成为旅游中的景观,这种变化引发了居民的各种不同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态度。通过文献研究和课题组研讨,人的景观化问题不仅存在于农业文化遗产地,在其他旅游地也普遍存在,被景观化对象不仅包括居民,同时也包括游客、旅游主播等旅游场中的多个主体,因此便萌发了研究旅游地“人的景观化”问题的想法。笔者发现,旅游景观与旅游凝视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旅游凝视是景观生产与再生产的动力源,旅游景观又反过来影响和引导着凝视的方向。旅游景观的内涵与外延在当代社会不断拓展,呈现出丰富性与多样性,旅游场中的人也逐渐被纳入旅游景观的范畴。尤其是数智社会背景下,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模糊了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主体与客体的界限,旅游场中的人,居民、游客、旅游服务人员、旅游主播(博主)等都是被凝视的对象。然而,国内外学界对景观人的关注仍然有限。因此本研究基于旅游凝视理论,试图探讨信息社会背景下“景观人”及“人的景观化”概念与内涵,理清旅游者会把什么类型的人群视为旅游景观?“人的景观化”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最终会呈现出什么结果?以及是什么因素驱动了“自然人”向“景观人”的转变?

内容成果


一是界定景观人概念并探讨其内涵。景观人是指在旅游场域中,附着旅游地独特人文风情和文化符号的,能够满足游客体验和凝视需求的当地居民、旅游服务人员、体验性旅游者及旅游主播(博主)(图1)。

1 不同类型景观人

注:图1-1—1-3来源于作者调研拍摄(拍摄者:付娟);图1-4为社交媒体截图。

二是提出人的景观化理论模型,并探讨景观人的发展历程及不同阶段景观人的特征。人的景观化不能脱离凝视视角来看,只有通过凝视,才能实现人从自然人到景观人的转变;景观人发展可分为4个阶段,自然人、初始景观人、成熟景观人和重构景观人,是从“他者建构”走向“自我建构”的过程(表1)。

表1 景观人发展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景观化程度不断加深,呈“S”型演化路径,最终会表现为 3种状态,良性景观化、中性景观化和过度景观化,“对话”而非“凝视”是过度景观化向良性景观化与中性景观化转变的关键方式(图2)。

注:图中①代表自然人,②③④代表景观人类型。其中②代表初始景观人;③代表成熟景观人;④代表重构景观人。

图2 人的景观化生命周期曲线

三是分析了景观人的的驱动因素。人的景观化形成过程是多利益主体权力博弈的结果,是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游客凝视、东道主凝视、政府及专家凝视、游客间凝视、直播凝视共同驱动了人的景观化形成(图3)。

图3 人的景观化驱动因素

研究展望


研究所提出的人的景观化生命周期曲线目前来看更适用于民俗风情类、民族类、农业文化遗产地以及主题公园类旅游目的地,这类旅游地景观人特征明显,景观人所附着的文化形态丰富多样,更易受到旅游者的凝视,其他类型旅游地的人的景观化发展历程还需要进一步验证与考究。另外良性景观化、中性景观化、过度景观化的边界如何界定、“对话”对过度景观化向良性景观化转变的真实效用如何,以及在数智社会背景下人的景观化生成机制、表现形式及其对旅游体验、地方认同、文化交流、旅游地保护和发展等多维度的影响等仍是未来还需探讨的研究方向。

衷心感谢《中国生态旅游》期刊的编辑老师和审稿专家们,你们的专业意见和细致审阅不仅提升了文章质量,更激励我们深入探索这一领域的奥妙。也感谢期刊给予我们这个宝贵的平台,让我们的研究能够与更多读者分享。



全文一览



左右滑动,查看原文

引 用 格 式

付娟, 孙业红. 从自然人到景观人: 旅游凝视视角下人的景观化[J].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3): 483-497. 

[FuJuan, Sun Yehong. From physical people to landscape people: The landscaping of people under the tourism gaze[J]. Journal of Chinese Ecotourism, 2024, 14(3): 483-497.] DOI: 10.12342/zgstly.20240083

全文可在中国知网下载


文编辑:黄欣容

审编:梁雨廷

终审:宁志中


我知道你在看呦~

中国生态旅游
为旅游学科研究提供的技术服务信息;生态旅游典型案例介绍与经验信息;相关教学、科研机构、学术团体的介绍和招聘信息;以及大型会议、学术研讨会、科研成果推广等信息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