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推介 | 周乐莹等:旅游敬畏的概念与研究框架

学术   旅游   2024-08-25 20:00   北京  

摘 要

敬畏是人们在面对宏大而神圣的事物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情绪,旅游敬畏则是旅游情境下特殊的敬畏体验。相比日常生活环境,旅游环境中有更为丰富的敬畏诱发源,其不仅影响旅游者的具身体验,也是形塑生态文明理念与建构文化自信的桥梁,有助于发挥旅游的实践育人作用。本文基于对相关文献的分析,提出旅游敬畏的概念,剖析其性质与维度,并构建了研究的一般框架,旨在呼唤对旅游敬畏的关注。主要结论如下:(1)旅游敬畏是旅游者基于真实旅游场景,受旅游资源本体及其相关意象诱发而形成的一种伴随着宏大感与顺应需要等多重要素的浸入性体验,具有互动生成性、身心在场性、多元流动性3大性质;(2)美感、理性、信仰是旅游敬畏的3个维度;(3)凝聚共同价值、培育文化自信、践行生态文明是旅游敬畏的3大功能;(4)旅游敬畏的产生、评估、效应及机制是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而识别旅游敬畏的诱发源、维度、结果、影响因素则是其中的关键问题,四者间的逻辑关系构成了旅游敬畏的研究框架。但当前,旅游学在敬畏研究中的参与程度还不够,导致实践中通过旅游敬畏进一步激活旅游教育功能的需求无法被有效回应。未来应当深化旅游敬畏研究,以更充分地理解和运用旅游教育功能的实现路径,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旅游敬畏;概念;研究框架;心理情绪;旅游教育功能

作 者 简 介


      

      周乐莹(1999-),女,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学。

       E-mail:goodzly0922@sina.com

       

      章锦河(1970-),男,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黄山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主要从事旅游地理与规划研究,侧重旅游发展的生态伦理审视、经济收敛评估、文化间性共生与社区空间正义等研究方向。担任中国圆明园学会副会长、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生态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旅游学会执行会长、江苏省地理学会监事会主席等,以及多家旅游集团外部董事与多家刊物编委。

      E-mail:zhangjinhe@nju.edu.cn

       

      徐冬(1992-),扬州大学副教授,“青年百人”特聘教授,硕导,南京大学地理学博士后,江苏省科技智库青年人才,扬州市优秀文化旅游人才,主要从事文旅融合与旅游地理研究,在《Tourism Management》《Tourism Geographies》《地理学报》等高等级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5项,担任江苏省旅游学会青年分会秘书长和《Tourism Geographies》《地理研究》等国内外几十家刊物审稿人。

      E-mail:xud@yzu.edu.cn

       

      邹晨曦(2000-),男,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学。

      E-mail:rylngu7@163.com

       

      马天驰(2000-),女,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学。

      E-mail:matianchichn@163.com

       

      孙怡(1998-),女,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学。

      E-mail:sun_yi1998@163.com

研究缘起

敬畏在日常用语中被视为一种处世态度与法则,在心理学中则特指个体面对宏大且超出现有心理图式的事物时产生的情绪反应。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理解,敬畏都包含了深刻的感受,能够对个人成长产生深远影响,其潜在的教育价值值得关注。而旅游天然地具有新奇与神圣性,是人们体验敬畏的重要场景。此外,随着文旅融合的不断深化,旅游的教育事业属性日益凸显,敬畏的教育价值恰好与新时代背景下的旅游业使命相契合,有助于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因此,旅游与敬畏间存在紧密联系,旅游学有必要积极地参与到敬畏研究中,创造更多研究成果。从理论贡献上看,这既能丰富心理学中的敬畏研究,也能为旅游者行为研究提供新视角;从实践价值上看,则有助于指导教育型旅游地从培育旅游者敬畏体验的角度提升自身产品质量,更好地实现目标定位。然而,当前旅游学中的敬畏研究数量相对有限,且以实证研究为主,大多直接沿用了心理学中的成果,缺乏理论层面对旅游情境中敬畏的性质、现实价值及关键研究问题等议题的系统梳理和探讨。因此,本文聚焦旅游情境中的敬畏现象,提出“旅游敬畏”的概念,并在回顾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旅游敬畏研究框架,以梳理这一现象从产生到发挥作用的逻辑,明确旅游敬畏研究中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以上工作,期望能够呼唤更多与之相关的研究,推动知识节点发展与研究对话。

内容成果

一是界定旅游敬畏的概念并探讨其内涵。旅游敬畏是旅游者基于真实旅游场景,受旅游资源本体及其相关意象诱发而形成的一种伴随着宏大感与顺应需要等多重要素的浸入性体验;在生成逻辑上具有互动生成性,场所特征上具有身心在场性,表现形式上具有多元流动性。其核心效益在于深化以旅游形式开展的公民教育,具体表现为凝聚共同价值、培育文化自信、践行生态文明三大功能。

二是构建旅游敬畏的研究框架并针对现有研究的局限提出可供参考的新思路。旅游敬畏的产生、评估、效应及机制是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这四大主题间的逻辑关系构成了旅游敬畏的研究框架。同时,识别旅游敬畏的诱发源、结构、结果、影响因素是其中的关键问题。对于旅游敬畏诱发源的识别,本文考虑旅游地规划的实际需求,将原有的以存在形式为标准的诱发源分类具体化,定义了旅游敬畏的3类诱发源:宏大景观、庄严氛围、文化联想。对于旅游敬畏结构的识别,本文跳出了从整体强度评估敬畏体验的思路,将旅游敬畏划分为美感、理性、信仰3个维度,有助于反映旅游者体验的异质性,并指导目的地从旅游者感知层面进行相应提升。对于旅游敬畏结果的识别,本文从认知效应、态度效应、行为效应3个方面总结了敬畏对旅游者的影响。对于旅游敬畏影响因素的识别,本文则对结构影响因素与功能影响因素分别进行了探讨。

研究展望

总体而言,旅游敬畏具有较大的研究潜力。一方面,心理学中的敬畏研究已经积累了相当一部分成果,能够为旅游敬畏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旅游敬畏以敬畏这一特殊情绪为核心,能够为旅游中的人地互动关系研究提供新视角。目前,旅游敬畏研究数量相对较少,因而仍存在不少有价值的问题值得探索。从旅游敬畏的产生来看,首先,现有研究对敬畏诱发源的分类多基于其存在形式,且将某类旅游资源单纯地归于其中一种诱发源。而本文采用“特征+存在形式”的命名方式具体定义了旅游敬畏的3类诱发源,并阐明了旅游资源(诱发物)与敬畏诱发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此为参考,可以识别不同案例地中潜在的敬畏诱发物,为后期旅游地规划实践中的敬畏诱发工作奠定基础。其次,当前对文化联想这类诱发源的关注较少。未来可以关注不同情境中旅游资源承载的文化、知识、精神如何诱发旅游敬畏,如高科技旅游中的先进科技知识,乡村旅游中的传统农耕文化知识,艺术旅游中的建筑技术、非遗技艺等。从旅游敬畏的评估来看,以往研究更关注旅游敬畏的整体强度,而本文侧重其内在结构与潜在影响,从旅游教育功能的视角对旅游敬畏进行维度划分,能更好地反映敬畏体验促进旅游实践育人价值实现的内在逻辑。未来可以基于此种维度划分方式,对比不同目的地以及不同旅游者的敬畏体验差异,以考察教育效果的实现程度。从旅游敬畏的效应来看,现有研究更关注态度与行为效应,认知效应探讨较少。未来可以探究旅游敬畏具体如何影响旅游者的价值观等,尤其可以关注其在增进文化认同方面的作用。旅游敬畏的机制在多数研究中并非重点,但未来可以关注旅游敬畏结构对效应的影响机理,以及两者间的调节因素。


左右滑动,查看原文

引 用 格 式


周乐莹, 章锦河, 徐冬, 等. 旅游敬畏的概念与研究框架[J].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2): 319-338. 

Zhou Leying, Zhang Jinhe, Xu Dong, et al. The concept and research framework of tourism awe[J]. Journal of Chinese Ecotourism, 2024, 14(2): 319-338.

DOI: 10.12342/zgstly.20230227

全文可在中国知网下载

图文编辑:于佳佳

审编:梁雨廷

终审:宁志中


我知道你在看呦~

中国生态旅游
为旅游学科研究提供的技术服务信息;生态旅游典型案例介绍与经验信息;相关教学、科研机构、学术团体的介绍和招聘信息;以及大型会议、学术研讨会、科研成果推广等信息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