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日夜颠倒 躺平玩游戏
父母已经熬干最后一丝心血
为什么孩子还是不想去上学
10月26日上午9:30,点击 预约 直播间
我们邀请到许慧雯老师
为你答疑解惑
▽▽▽
◐
前段时间,我受邀前往闺蜜家做客。
闺蜜上初二的儿子小亮也在家,一直在自己屋里打游戏。到了吃饭点,闺蜜去喊小亮吃饭,还说做了他最喜欢的菜。闺蜜提高了音量:“快点过来吃饭了!等会菜都凉了!”“我不饿!”孩子有点暴躁了。
“怎么能不吃饭呢!别饿着了啊!”
“我说了,不想吃!”
这时孩子爸爸也过去了:“赶紧的,来吃饭了,妈妈亲自做的,都是你爱吃的。”最后他爸爸和妈妈只能无可奈何走了,小亮继续在那玩游戏。“你说我这儿子,我们可从来没亏待过他,基本上要什么就给什么,从来没说过一个不字!”
但我也不知道为啥,孩子对我们越来越冷漠,态度也越来越敷衍;
上周他爸爸在梯子上修灯泡,差点没站稳掉下来,这孩子就在旁边,竟然连扶都不扶一下...真让人心寒。”
父母前期种下怎样的“因”,孩子后面就会结下怎样的“果”。父母从未给过孩子去付出、去给予的机会,又怎么能指望孩子懂得感恩、懂得去爱?有一对夫妻,因为时间比较忙,一直把儿子交给长辈照顾。爷爷对孙子特别关心,可谓是倾注了几乎所有的关心与爱。直到孩子9岁那年,爷爷生病去世了,孩子哭了半天,但回过头就忘了。爸爸见状有点失望,但转头一想,可能因为孩子年纪还小,不懂感情。没想到的是,孩子为此哭了整整一个星期,半年之内只要有人提到小狗,孩子立马伤心落泪。爸爸这回想不通了,他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爷爷掏心掏肺地对儿子好,结果儿子对他的感情竟然还不如一只小狗。然而事实却是,这么多年,爷爷对孩子太好了,把所有的爱都给他;而当孙子想要把这份爱回馈给爷爷的时候,爷爷却往往因为疼爱孙子而拒绝了。于是,孩子只能把这份被拒绝的“爱”倾注到小狗的身上,每天无微不至的照顾小狗,从小狗身上获得被需要的感觉。“人是不会记住翻山越岭来看你的人,人只会记住自己翻山越岭去见的人。”一段关系中,你越是无条件对一个人好, 那个人越不拿你当回事,理所当然地轻视你的付出。这个小组有个让所有父母感到心惊肉跳的名字:父母皆祸害。小组中是一群深觉自己受到父母伤害,而选择站在父母对立面仇视父母的人。有些人抱怨父母太穷,无法让自己进入上流的社会生活;
有些人嫌弃父母不上进、墨守陈规,才会一辈子没出息,白白葬送了他富二代的机会;
有些人鄙夷父母的抠搜小气,吃饭还要打包;
还有些人讽刺父母不配拥有他这样好的儿子,暗嘲自己生错了人家,投错了胎;
言语中对父母的怨恨,有些人甚至咬牙切齿,让旁人看了都深觉寒心。中国的孩子被给予的过多了,被给予的习惯了,以至于他把“被给予”当做理所当然的事情,当做天经地义的事情。当孩子习惯于被父母捧在手心,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就很难感念父母的好,最后变成冷漠自私的“白眼狼”。江西一个14岁的小姑娘,趁假期在家里做了一顿午饭等妈妈下班。她不仅做了三菜一汤,还细心地切好水果放在妈妈的位置上。但妈妈下班回来后,看到桌上色香味俱全的午餐,第一反应却是冷冷的责备:“我是要表扬你吗?你整这么多菜,我们两个人吃得完吗?”这个懂事的女孩,明明是因为心疼妈妈上班辛苦,想要犒劳妈妈,可谁能想到,到头来却换得妈妈的一顿责备。想必这件事以后一定会给她留下不小的阴影,以后再也不会给妈妈做饭了。“孩子们的心很柔弱,可以被扭曲成任何样子,而一旦扭曲变硬,就很难复原。”当父母习惯了一味的付出,从来不跟孩子索取,甚至不肯接纳孩子给予的爱,孩子就会变得冷漠,再也不愿意付出。事实上,亲子关系之间爱的传递,从不是父母对孩子的单方面付出,而是需要两者的双向奔赴。钱钟书和杨绛夫妇,从小就给予了女儿钱瑗极大的包容与爱。而钱瑗在爱的熏陶下,也经常用行动表达对父母的爱意。即使工作再忙,钱瑗总会赶回家,为睡眠浅的妈妈缝制睡衣,为爱吃糖的爸爸剥好糖纸。在父亲出差离家时,因为知道妈妈怕摸猫屎,她就一个人在雪地里,用娇嫩的手指把白雪覆盖下的猫屎抠除干净。每逢爸爸因病请假,钱瑗又跑去安慰爸爸:“提勒提勒耳朵,胡噜胡噜毛,我们的爸爸吓不着。”“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在父母的鼓励与栽培下,钱瑗长成了一个懂得爱与付出,特别有共情心的人。中国式父母往往以孩子为中心,为孩子付出了太多,习惯包办孩子的大小琐事,却忘了孩子也有学习爱与给予的权利。父母只有给予孩子懂得爱、给予爱、表达爱的机会,孩子才会变得柔软,去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去发现生命的意义。
“天下的父母,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让他从力所能及的时候,开始爱你和周围的人。
这绝非成人的自私,而是为孩子一世着想的远见。”
要知道,一个人真正的幸福感与价值感,从来不是来自于索取,而是源于付出。想要养出懂得爱与感恩的孩子,一定要学会引导孩子付出。一个小学老师,每天把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母亲带到教室。某天,老师的母亲突然走失了,他心急如焚满世界地找。学生们看到这一幕,也都自发加入寻找老人的队伍当中。他们想不明白,为啥自己的娃会对陌生人这么“上心”?其实,孩子们只是日复一日的看到自己的老师无微不至地照顾母亲。看到老师对自己的母亲如此紧张,孩子们心里就会想到,如果失去父母的是自己,又该怎么办?于是故事最后,不少孩子纷纷走过去和父母“握手”、“拥抱”,有的一脸认真跟妈妈说:“我现在带着母亲一起生活,只要孩子在场,我都会喂母亲吃饭,给她洗脚,我要让孩子们知道感恩父母是最重要的事情。”
想让孩子学会感恩,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教会孩子如何去爱。贵州12岁男孩杨放,每天都会帮着妈妈在市场摆摊卖水果。他动作熟练,把摊位收拾的整整齐齐,并且招呼顾客、称水果等动作一气呵成。原来,他的爸爸常年在外务工,腰间盘突出的妈妈每天早晨四五点开始,就要在市场摆摊卖水果,一个人一天下来十分辛苦。为了让母亲少累一点,杨放从4年级开始,就经常在放学后或假期时帮忙摆摊卖水果。杨放小小年纪就能如此懂事,得益于母亲对孩子的“舍得”。母亲说,一开始,自己身体不好,就让孩子在水果摊上替自己一会。渐渐的,儿子越来越能体谅到自己的辛苦,平日在家,他也会帮妈妈分担许多家务。教育家卢勤说:“一个孩子在被大人需要时,才能感受到自己幼小的生命是多么伟大,于是感悟到一种深深的爱意。”所以,父母要适当示弱,给孩子一个承担责任、关心父母的机会。孩子才能有进一步的机会去给予和付出,从而获得“爱”的能力。“这世界上所有关系,都是相互的。你给我一颗糖 ,我会给你小蛋糕,你拉我看小星星 ,我就会带你晒太阳。”父母给予孩子“爱”的机会,才能在日积月累之下,在亲子之间形成一条流动着爱的河流,川流不息,循环往复。孩子才能因爱而感恩,因感恩而知足,因知足而快乐,因快乐而幸福。点个“在看”,与各位父母共勉。
如果你孩子进入青春期,出现厌学、叛逆、躺平、沉迷手机、不想去学校、甚至抑郁焦虑休学等问题;
想要深入沟通,可以预约妈心理心理咨询,你的困惑将会在第一时间得到回应。
写在最后
妈心理从几千名厌学青少年的治疗案例中,独家研发出了一套提升学习动力、改善厌学的“53321心理养育”系统解决方案,带领家长朋友们开展了多期《打败厌学游戏 提升学习动力训练营》。新的一期课程,不久后将会再次起航。
*本文系男孩派原创,我家有男孩,成长交流平台,400万精英家长都已经关注我们。
《孩子休学在家,为何反复想去,临去学校又放弃》
《孩子缺乏安全感,一眼就能看出来》
《青春期的孩子厌学,是真的在“摆烂”吗?》
你点的每一个【在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