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教育   2024-11-03 21:00   河北  
关注我 设星标


文/秋秋 来源 | 深度育儿(ID: baomabaobao )

1
小事上的指导,是我藏不住的傲慢
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很尊重孩子的大人,也不怎么批评孩子,直到看到自家的监控内容。

有一次,儿子正在练习炒菜。

我确实也没批评也没大吼大叫,但是我和儿子的对话是:
“这个不对,得切小一点,要不不容易熟。”

“这样不对,要先炒鸡蛋,再炒西红柿。”

“怕什么怕。”

“等等,你这么做不行,得低一点,否则油会溅出来。”

……

摄像头离厨房不近,所以我看不到儿子当时的表情,但回看这段录像,是能体会到窒息感的。

我指手画脚,给出了孩子完全不需要的指导,也给了孩子不小的压力。

没有一个脏字,却好像在说最伤人的话:

你是错的,我是对的。

这事儿只能这么做,你得听我的。

这事儿只有我知道怎么做,你什么都做不好。
这么傲慢的一段话,没经我口,却入了孩子的心,我真该死啊!
2
消耗孩子的,一直都是这些不起眼的小事
像这种“指导”,几乎遍布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

“别穿这个,今天冷,你看我穿多厚。”

“书包背好了,怎么歪歪扭扭的。”

“别碰这个,危险!”

“哎呀,玩点什么不好非玩这个。”

“拿好水杯,别忘了喝水。”

“你看你看,这又错了。”

……

大人的精力放在指导孩子的一举一动上,且常常伴随着制止和指责。

好像没有我们的“好心提醒”,孩子的“天会塌下来”,实则处处被盯着才是孩子身上的无法承受之重。

每天被这样的小事消耗心力,孩子根本无从成长。

做什么都是错,整个人长期浸泡在悲观、压抑的情绪里,多强大的内心也会崩塌。

一个筋疲力尽的人,做事拖延、注意力不集中、遇到事就放弃、有挑战就退缩,无法焕发该有的生命力。

难怪现在的孩子都蔫蔫的!

其实,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就没必要在小事上过多消耗孩子。
3
1.无关紧要的事——不责备

现在的孩子总是生活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下的。

孩子们两点一线的生活,在学校被约束不能跑跳,放学后也没有东游西逛、漫无目的跑来跑去的自由。

得到的关注太多太集中,一点点小事都会被反复提及“饭吃少了、字写乱了、衣服皱了、鞋子乱放……”

看过一位网友分享的在北医六院(精神科比较出名)挂号大厅待半天的所见所闻:

“你怎么不会插卡”(孩子正在插卡,机器显示读取成功)

“把钱拿出来”(正在拿)

“收据你折它干嘛”

“把衣服帽子扶正”

“都说了别……”

“你为什么不……”

这些句子很常见,

但是,我几乎同一时间见到了四个家庭(早上挂号高峰期,一个爸爸三个妈妈)。
他们的孩子每做一个动作,注意是毫不夸张的每一个,就会迎来一句“指导”。
每一个动作都会被说,而且所有的事情都是无所谓、不分对错的小事。

大人挑的每一个错,甚至根本涉及不到对错的事情,也会反复唠叨很久,使得孩子的大脑和身体都得不到放松,一直绷着弦儿。

英国心理学家特丽·阿普特曾经这样形容过被责备的孩子:

“那原本充满了歌声与欢笑的身体,突然之间就变得畏缩、紧张、一蹶不振,原本神采奕奕、热情激动的脸上覆盖了阴霾。闪闪发亮的眼神黯淡了,恍惚地看着家长的脸,等待暴风骤雨慢慢归于沉寂。”

孩子的成长过程,确实少不了父母的批评和指导,但是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父母要有不追求完美的勇气,让孩子有自我生长的空间。

2.孩子自己能做的事——不控制

读到过这样一段话:

十年后,你一定不会记得你的孩子最后有没有乖乖把那两只虾吃完。

但你的孩子一定会记得你是怎样在饭桌上怒吼着把她拖出门外,让她在深秋夜晚一片漆黑的楼道里边边哭边瑟瑟发抖了三个小时。
一定会记得。

可以想象这是一个什么故事:

爸妈想让女儿吃虾,可能觉得营养高,可能觉得女儿吃东西太少。可女儿就是不吃。于是爸妈生气了,怒吼着把小女孩拖出去,关在门外三个小时。

“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用经验之谈(虾营养高)将自己的恐惧(你缺营养怎么办、你肚子饿怎么办)强势(孩子不得不听)投射到孩子身上,代替孩子思考(孩子不想吃),最终又恼羞成怒(怒吼着)、惩罚孩子的不配合(拖出去关到门外)。

说到底,仅仅是因为“两只虾”这种小事。
吃不吃、吃什么、吃多少这种孩子明显能自己判断的事情,却不能自己做决定,最后还要以“我这是为你好”的名义给孩子扣上“叛逆”“不听话”的帽子。

美国著名心理医师苏珊·福沃德博士的《原生家庭》中有这样一段话:

“如果一位母亲控制自己蹒跚学步的孩子,不让他走到大街上,我们不能说她是操控型家长,只能说她很谨慎。这种操控十分适时,也十分适度,完全是为了满足孩子对保护和指导的需求。

如果这位母亲十年之后还在这样做,适度的控制就成了过度的控制,因为那时孩子早就可以独立过马路了。”

同样的一件事,放在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得到的评价是不同的。

身为父母,一辈子都在揣摩一个“度”。

在孩子年幼时不遗余力给予满满的爱,在孩子长大慢慢构建自我的过程中,又要不断“后退”,守好各自的边界,才能让孩子成长为大写独立的“人”。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最应该做的就是放手,让他们尝试想尝试的事情,给孩子创造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成长得更好。”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放手和信任。

让孩子能自主去经历,在挫折和欣喜中成长,才是真正负责任的爱。

3.父母能做的事——于内耗的漩涡中拯救自己

你一定有这样的经历:

一个月总有一段时间提不起精神,工作压力、生活琐碎、育儿焦虑等等,都会使得人莫名的烦躁,情绪大起大落,一下接一下地叹气,一有时间就瘫在沙发上啥也不想干,连眼皮都不愿抬。

心累啊!

也会有那样一段时间,工作效率高不说,家庭琐事安排得井井有条,对孩子和老公也能更加“宽容”。

闲不住,根本闲不住,坐沙发上也能用脚丫子点地奏乐。

真是看什么都顺眼,做什么都顺利。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大卫•霍金斯博士经过30多年的研究,得出一个能量层级定论:每个人都是行走的能量体,活在各自不同的能量层级里。

能量低的人,精神萎靡,啥也没干也会累得啥也不想干;

能量高的人,精神抖擞,一股牛劲能把整个宇宙干翻!还能感染身边的人一起积极向上。

在一个家庭中,孩子容易无意识在各个方面对父母表达忠诚。

如果父母不开心,孩子也不会让自己开心;

如果父母能量低,孩子也会陷在低气压里,否则就会有深深的负罪感。

所以,父母对孩子最有力的支持,就是把自己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不在生活琐事上消耗自己。
主要是,活到现在还看不明白吗?
人生就是一件事接着一件事接着一件事的。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已经很耗费心力,哪有空沉浸其中、无法自拔呢!
远离消耗,心宽天地宽。

如果你孩子进入青春期,出现厌学、叛逆、躺平、沉迷手机、不想去学校、甚至抑郁焦虑休学等问题;


想要深入沟通,可以预约妈心理心理咨询,你的困惑将会在第一时间得到回应。


👇扫码添加老师👇
我会根据你的情况、要求和问题
给你提供最合适的方法

 写在最后 

妈心理从几千名厌学青少年的治疗案例中,独家研发出了一套提升学习动力、改善厌学的“53321心理养育”系统解决方案,带领家长朋友们开展了多期《打败厌学游戏 提升学习动力训练营》

新的一期课程,不久后将会再次起航。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深度育儿(ID: baomabaobao ),每天中午一点半,为您分享有深度,有态度的育儿知识。
图片来源: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添加老师咨询

---推荐阅读---

《“儿子诅咒我去死”,我才醒悟:走过的最大弯路,就是用错方法养出低能量的孩子……》

和18岁的儿子较劲了一年后,我选择了“缴械投降”,没想到……

14岁女儿抑郁自伤,被迫休学!我抱着“重新养育”的心态,终于唤醒她的能量



你点的每一个【在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华内妈心理
专注于10-18岁学生学习动力提升和厌学破解,通过对中小学生提供学习动力1对1在线视频辅导,帮助学生唤醒自我装配学习动力;通过向家长提供破解孩子厌学症状的在线音视频课程,疗愈家长焦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