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三点一弯钩(sandianyiwangou)10月10日,长沙政法频道报道了一条10岁女孩因补课压力太大患上抑郁的新闻:丽丽妈妈为了让孩子的学习成绩好一点,从小学就开始给小朋友报各种各样的学习班,以至于小朋友几乎没有自己的娱乐时间。现在,女儿抑郁了,妈妈反而放下了,只要女儿健康,其他的一切都不再追求,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有个孩子小升初不适应,成绩一落千丈,但父母只奇怪孩子的成绩怎么突然这么差,却并没有重视孩子提出不想上学、想去看病的诉求。“妈妈觉得她是因为不想上学、小题大做,这无疑把孩子推向了另一个深渊。”“和孩子聊了好几次,我才知道,从幼儿园开始,她家里人就要求她每天弹好几个小时钢琴...父母都是国内顶尖大学毕业的,觉得孩子厌学是作。初三她再来找我的时候,已经出现了自杀倾向。"张丽宁告诉记者,就诊后,母亲甚至擅自让孩子停掉了需要定期服用的抗抑郁药物,给她换成了维生素片。不是每一个家长都接受过教育学的训练,“鸡娃”的时候也不专业,没能遵循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遵循渐进、因材施教,容易把娃“鸡”自卑,“鸡”抑郁,“鸡”焦虑,导致整个家庭都焦虑。关于儿童抑郁症,之前在网上看到的一个说法一针见血:“所有来看病的案例里,孩子是家里病的最轻的那一个。”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2024 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显示:诊断为情绪障碍的儿童青少年中,有过请假经历的占 82.3%,有过休学经历的占 53.85%,平均休学次数为 1.71 次,第一次休学的平均年龄为 13.74 岁,主要集中在 14 岁。据了解,思乐总是无法集中注意力,还总是情绪低落,连日常作业都无法完成。医生诊断结果为抑郁症,但母亲觉得,真正的罪魁祸首是——手机。“给他玩手机,他就挺好的,一到学习,就各种不舒服,抑郁症就是借口。”当医生给父母孩子讲解相关事项时,思乐开始有点注意力不集中。这很正常,毕竟才10岁,正是精力旺盛的年纪,还可能受到情绪的影响。母亲却打断他:“医生跟你说话,你要认真听啊,不然你怎么懂!”讲完咨询相关事宜,思乐提出上洗手间,母亲不耐烦:“每到关键时候,你就掉链子。”知情同意书签完后,思乐对折给我,母亲又抢下来:“好好的纸,你折它干嘛。”突然间,一直在旁边沉默的父亲低吼了一句:“都是你惯的,被你养成了废物!”看到这一幕,我想大家可以理解,为什么好好的孩子会突然生病了。心理睡眠科门诊的李艳医生曾指出,患有抑郁症的青少年中,家庭因素至少占据了半数的影响。因此,在每次诊疗的初步阶段,大约前十分钟,李艳医生总是优先与父母进行沟通,她强调说:“我们该与孩子谈论什么?很多时候,孩子其实是家庭问题的反映者。”家庭宛如一个微缩的生态系统,而孩子则是其中娇嫩的幼苗。许多幼苗之所以枯萎或受损,根源往往在于支撑它们的系统出现了偏差。家庭中最深刻的悲剧莫过于:父母自身的问题未得解决,却让无辜的孩子承受治疗的苦涩。无论是前文提及的鸡娃丽丽妈、还是擅自把药物换成维生素的妈妈,她们身上都透露出来一股浓浓的“焦虑”。焦虑孩子现在不够好、焦虑孩子以后不够突出、焦虑孩子未来的工作、焦虑孩子如何选择自己的路......孩子的回避、叛逆,都是对焦虑的反抗,反之,无法反抗焦虑的孩子,慢慢的就可能会踏入抑郁的泥潭。在对比各式各样的家庭时,不难发现,有些家长即便终日为孩子的教育劳心劳力,孩子的表现却仍旧平平无奇,一旦稍有松懈,各种问题便接踵而至。反观另一些家庭,父母似乎对孩子的学习与生活放手较多,孩子们却能自发地勤奋学习,健康成长。这种显著的差异,常常令众多家长感到困惑不解。然而,通过细致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其核心差异在于:前者家庭氛围中弥漫着焦虑情绪,而后者则洋溢着信任与支持。而这份信任的关键所在,正是家长能否认识到并相信孩子内在的力量与潜能。《2024 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中显示:超过四成(41.8%)的家长在孩子主动求助 3 次及以上才带其就医。事实上,及时的支持和信任是家长能做到的最简单的事情。很多时候父母传递焦虑在于模糊了双方身份,把大人的事情传递给了孩子,但实际上,大人的担子并不需要孩子来承担、化解,孩子只需要安心做自己和发展自己。一个只被允许表达正能量的孩子,很容易会失去自我,围着别人的感觉转。允许孩子表达负能量,让孩子成为一个真正有思想、有自我的人。同时,也需要给孩子传递一种感觉:你的情绪是被允许的,如果你无法承接了,可以来找我,我会帮助你。当严苛的标准不再束缚,我们才能见证孩子内在的力量逐渐显现。当被尊重与理解时,他们便愿意敞开心扉,分享内心所想;一旦精力恢复充沛,他们就会跃跃欲试,努力变得更好。这既是孩子们潜藏的能力,也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过度的焦虑如同诅咒,而坚定的信任才是最美好的祝福。
中国的抑郁人口已经达到了1亿之多,而抑郁症背后,往往存在着一个生病的家庭。每次抑郁症的科普下面,我都能看见各种让我心酸的留言:“他们不承认抑郁症,说我就是作,每次和他们谈话都加重了我的痛苦”到处都是容易养出抑郁孩子的家庭,到处都是视而不见的父母。来自父母的贬低,是伤害孩子最毒的药。因为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评价是他认识自我的通道。一个平等对待孩子、尊重、肯定孩子的家庭,往往会让孩子能从更加正面的角度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可能会有人疑惑:哪有父母不爱孩子的呢?但很多家长的情感忽视,却处处诛孩子的心。对于孩子而言,父母的爱是他们情感世界的基石。一个能够给予孩子充足的爱、温暖与关怀的家庭,往往能让孩子在爱的滋养下建立起强大的内心,学会如何去爱与被爱,从而更加自信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与困难。父母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就像是无形的枷锁,束缚着孩子的自由发展。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节奏和潜力,而父母过高的期待往往过于主观,忽视了孩子的个体差异。一个能够尊重孩子个性、不设定过高期待的家庭,会给予孩子更多的探索空间与成长自由,让孩子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发掘自己的潜能,追求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与成功。透过孩子的行为,看到他们的需求,这才是养育孩子的第一步。如果你孩子进入青春期,出现厌学、叛逆、躺平、沉迷手机、不想去学校、甚至抑郁焦虑休学等问题,推荐你来我们妈心理。这里已经有超过上万家长参与学习,每天都有老师对你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帮助,和你一起梳理孩子厌学的原因,给出针对性的调整建议,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想要深入沟通,可以添加老师预约心理咨询,你的困惑将会在第一时间得到回应,还可以领一份全方位心理健康评估。妈心理从几千名厌学青少年的治疗案例中,独家研发出了一套提升学习动力、改善厌学的“53321心理养育”系统解决方案,带领家长朋友们开展了多期《打败厌学游戏 提升学习动力训练营》。
《“儿子诅咒我去死”,我才醒悟:走过的最大弯路,就是用错方法养出低能量的孩子……》
《和18岁的儿子较劲了一年后,我选择了“缴械投降”,没想到……》
《14岁女儿抑郁自伤,被迫休学!我抱着“重新养育”的心态,终于唤醒她的能量》
你点的每一个【在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