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送6岁女儿上学,随口问孩子最期待什么,却被惊出一身冷汗

教育   2024-11-12 12:20   河北  


作者 | 小树妈妈
来源 | 小树妈妈
ID | tree2050




前几天看到一位二胎妈妈分享的真实经历,觉得特别唏嘘。


这位妈妈家里大宝是女儿,6岁,刚上小学。

二宝是男孩,刚上幼儿园小班,她早上会一起送两个孩子上学。


一路上弟弟嘴巴念叨个不停:

妈妈我们放学能去坐摇摇车吗?

我要老师送给我的小挂坠。

给我卡给我卡,我要开门……

她只要稍微一松手,儿子就会跑不见,不是蹲下玩儿树叶,就是跑马路边“走平衡木”。


相比之下,女儿显得特别安静,面无表情的跟着妈妈走路。


她试着跟孩子聊天,孩子也总是没有思考、没有反应的敷衍回应:


“刚刚吃饱了吗” 
“吃饱了”。


“今天有体育课吗”
“没有”。

“你期待去上学吗”?
“不期待”。


“那你期待放学回家吗”?
“没有”。

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女儿加了一句“我什么都不期待”,然后就拿过书包要进校门。


妈妈听到这个回答却愣住了,她无论如何想不通6岁的孩子怎么会没有任何期待。


其实孩子“没有期待”这件事儿,已经不是个例了,很多孩子都是这样,张口闭口“随便”、“都行”、“没意思”。


他们不爱社交也很少对周围的事儿感兴趣,严重的甚至会发展到焦虑、抑郁、情绪失控。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一切的罪魁祸首都是一件事儿:

不能和这个世界具体的事物连接。






我看太宰治《人间失格》的时候,对一句话印象特别深:

“我本想这个冬天就死去的, 可正月里有人送了我一套灰色细条纹的麻质和服作为新年礼物, 是适合夏天穿的和服。

那我还是先活到夏天吧。”

主人公与这套和服产生了连接,所以他愿意继续留在人间。


心理学上有句名言,意义感其实是一种连接。


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我们会热爱生活,一定是因为体验过生活的美好。


我们吃过好的东西,去过好玩的地方,遇到过可爱的人,这些体验会让大脑神经元逐渐产生有意义的网络,让我们觉得人间值得。


如果一个孩子能充满期待的去上学,这种动力也一定来源于内心的力量。


而这位送女儿上学的妈妈在分享中提到,女儿这阶段经常被老师告状,说她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走神、作业完成得不好。还写到:

“每天去接女儿放学的老公,跟老师聊一次天,就对女儿严厉几分。

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已经相继禁止了她在本周末看动画片、用小爱听故事、周末游泳、约小朋友玩、晚上散步或者出去玩;

并且更是在这两天晚上我给孩子检查作业带她读书时,强制把我支开,自己上手。”

看完这段话会感受到,孩子身边那些与美好的、具体事物建立的连接,都已经因为成绩不好,被父母人为的斩断了。


孩子缺乏这种与生活美好的连接,就像没有根的大树,很难吸取到养料,自然无法兴致勃勃去上学。


好在这位妈妈很及时的意识到了问题。

她在女儿说出那句没有期待之后,只是愣神了一下,很快蹲下来看着女儿,试着用欢快的语气问:

“那宝宝期待妈妈每天早晨给你做的惊喜早餐吗?今天早晨的烧麦是不是很好吃”。


女儿脸上的表情终于有了一丝变化,眼神动了起来,回答说:“嗯,好吃”。


然后她又赶紧捧起孩子的小脸,小声说,是不是至少到学校里可以见到你新交的好朋友,可以跟她们聊聊天,玩一玩,记得别再上课时聊就行。


女儿听到“好朋友”三个字,脸上总算有了笑容,还嘟起嘴亲了妈妈一下,转身进入校门。


在妈妈提到美食和好朋友的时候,孩子内心体会到了具体的连接,所以她有了更灵动的眼神和笑容。


这也是深度连接特别重要的意义,它像一个巨大的支持系统,能够在压力、迷茫、困惑袭来的时候,让孩子感受到滋养和力量。





我觉得对家庭而言,最重要的连接就是亲人之间的彼此支持, 我自己是深有体会。


我家是2个女儿,平时带孩子的时候,我发火的次数明显比我先生更多。

但是两个孩子好像跟我的关系更好,更不容易对我记仇。


比如她俩觉得爸爸哪些话说得不对,会直接出言反驳回怼。

跟我聊天时,态度要明显更友善,甚至微信名字都专门给我备注成了“超级无敌喜欢的妈妈”。


对于孩子更亲近我这件事,先生曾经有点吃醋。


不过就像蔡康永说的——

“人与人之间,是有一个情感账户的,每次让对方开心,存款就多一点,每次让对方难过,存款就少一些。”


我确实在孩子的教育上比我先生更花心思。

从给俩孩子挑选课外书,到给她俩社交出谋划策;

从帮着做学校要求的PPT,到给准备健康的零食、小吃;

大大小小的事儿,都有深度的参与和陪伴。


孩子是很聪明的,她们心里也都明白,妈妈的爱是更多的,即使偶尔语气严厉,也是为了她们好,所以不会记恨。

如果觉得有道理,会甘愿主动配合。


情感账户里储存的资本多了,学习压力大的时候,孩子也更愿意跟我倾吐心事。


我也是到现在越发的觉得——

世上真的没有白走的路,你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和心血,都会成为他心里的温暖,融化成斩不断的血脉亲情。


添加老师预约心理咨询
你的育儿路上
让我们相遇



除了亲人之间的连接,帮助孩子建立其他方面的连接也一样很重要。


我想起著名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贺岭峰曾分享过一个案例。


当时他接到一对复旦教授夫妻的求助,夫妻俩14岁的儿子抑郁了,很严重,感觉生活什么都没意思。


贺岭峰跟孩子聊天,无意中了解孩子有点喜欢猫,觉得每周到猫咖啡馆做2小时义工还有点意思。



所以他就建议父母给孩子养猫,并且总结:


你若要一个人活得有意义,就要让他跟这个社会建立连接——

与人的连接、与自然的连接、与物的连接。


如果总是让孩子在学校和家两点一线,听到见到的都是学习相关的事情,那不出问题才怪。


只有让他多出门、多做点其他的事情,他才有机会去建立其他的连接。

这些连接,会让孩子觉得生命有意义感,才能找到自己的热情、才会生出更多前进的动力。


咱们没事儿也可以多观察观察孩子的兴趣爱好。


无论是爱看书、爱画画、爱运动、爱音乐、爱追星、爱养猫还是其他什么,只要孩子能够产生浓厚的兴趣,专注且沉浸其中;

他就会很容易体验到发自内心的兴奋、喜悦、感动,这种状态心理学上叫做心流。


只要心里还有这种触动,孩子就是在跟美好的、积极的、幸福的体验建立连接,就会影响孩子大脑的神经元,他们会认为生活很有意义。


最后,祝愿每个孩子都能找到生活中的乐趣,心中有爱,眼里有光。

添加老师预约心理咨询
你的育儿路上
让我们相遇
作者:小树妈妈,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小树妈妈(ID:tree2050),最受爸妈欢迎的育儿类公众号。这里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宝爸宝妈,你所关心的育儿问题,这里都有答案。


如果你孩子进入青春期,出现厌学、叛逆、躺平、沉迷手机、不想去学校、甚至抑郁焦虑休学等问题,推荐你来我们妈心理

这里已经有超过上万家长参与学习,每天都有老师对你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帮助,和你一起梳理孩子厌学的原因,给出针对性的调整建议,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


想要深入沟通,可以添加老师预约心理咨询,你的困惑将会在第一时间得到回应,还可以领一份全方位心理健康评估。


👇扫码添加老师👇
我会根据你的情况、要求和问题
给你提供最合适的方法


 写在最后 

妈心理从几千名厌学青少年的治疗案例中,独家研发出了一套提升学习动力、改善厌学的“53321心理养育”系统解决方案,带领家长朋友们开展了多期《打败厌学游戏 提升学习动力训练营》

专家团老师运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结合大量现实案例,具体分析青春期青少年问题,告诉家长如何不打不骂,解决青春期孩子暴躁、厌学、不听话等问题。    
新的一期课程,不久后将会再次起航。
---推荐阅读---
《“儿子诅咒我去死”,我才醒悟:走过的最大弯路,就是用错方法养出低能量的孩子……》
和18岁的儿子较劲了一年后,我选择了“缴械投降”,没想到……
14岁女儿抑郁自伤,被迫休学!我抱着“重新养育”的心态,终于唤醒她的能量

你点的每一个【在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华内妈心理
专注于10-18岁学生学习动力提升和厌学破解,通过对中小学生提供学习动力1对1在线视频辅导,帮助学生唤醒自我装配学习动力;通过向家长提供破解孩子厌学症状的在线音视频课程,疗愈家长焦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