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丛书是一套关于现代性研究的译著丛书,由周宪、许钧主编。
丛书从以下角度选书:将现代性作为一个历史分期概念、社会学概念和心理学范畴概念,选取著名的相关研究。
现代性研究译丛
商务印书馆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美]马歇尔·伯曼 著 徐大建 张辑 译
本书用迷人的笔触,以十九世纪的政治和社会革命为背景,透过歌德、马克思、陀思妥耶夫斯等人的主要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矛盾和暧昧不明的现代世界画面。通过重新阐释马克思和深入思考罗伯特·摩西对现代城市生活的影响,作者标示出了二十世纪及其以后的发展轨迹。他得出的结论是,适应不断的变化是可能的,建设真正现代社会的希望也正是在这里。
时间的政治
[英]彼得·奥斯本 著 王志宏 译
跨越后现代的分界线
[美]艾尔伯特·鲍尔格曼 著 孟庆时 译
《跨越后现代的分界线》从中世纪开始,描述了科学技术、科学方法、经济发展以及宗教对现时代产生的重大影响,着重说明所谓的现代规划利用技术与经济这两个利器,造成了“一种以侵略性的现实主义、有条理的普遍主义和意义含糊不清的个人主义为特征的社会秩序”,这种社会秩序中的人变得冷漠、消极、不负责任、愠怒不快、自私自利、精神空虚。作者艾尔伯特·鲍尔格曼提出应实行“后现代现实主义”,即恢复小社区的务实精神和富有韧性的精神,鼓励公众从事庆祝活动。
现代性与矛盾性
[英]齐格蒙特·鲍曼 著 邵迎生 译
后现代主义的幻象
[英]特里·伊格尔顿 著 华明 译
自反性现代化
[德] 乌尔里希·贝克 等著 赵文书 译
自反性是当代社会理论的重要问题。在本书中三位著名的社会思想家深入讨论了今天社会理论和文化理论中的“自反性现代化”的涵义,触及到当代社会的政治、传统和美学等层面。贝克以其“风险社会”的视野,检讨了他关于自反性现代化的基本观念;吉登斯具体考察了现代社会的“制度自反性”和去传统化,进而论证了全球社会的发展;拉什提出一个关于美学和文化解释的自反性现代化主体,强调对“审美现代化”和后现代性的分析。全书最后的回应与批判,三位作者对彼此的观点做了评判性的评价,进而构成一种综合的结论。
建筑与现代性
[比] 希尔德·海嫩 著 卢水毅 周鸣浩 译
本书作者通过探讨现代性、栖居和建筑学之间的关联性,试图填补在现代运动的话语与现代性文化理论之间存在的鸿沟。一方面,她从批判理论的视角展开对建筑学的讨论,另一方面,她通过与建筑学的连接,修正了批判理论的地位。她将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场域进行考量,这一场域建构了日常生活,也包含了现代性固有的主要矛盾,但她争辩道,建筑学仍有某种能力使用权取一种批判立场来面对现代性。
疯狂与现代主义
[美] 路易斯·萨斯 著 林徐达 梁永安 译
作者指出,疯狂与现代主义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对传统的蔑视、虚无主义、极端相对主义、时间扭曲、自我的奇怪转变,等等。他将精神分裂症与卡夫卡、贝克特和杜尚等作家和艺术家的作品做了比较,并纳入了尼采、海德格尔、福柯和德里达等哲学家的思想。本书是对精神错乱世界的极具原创性的写照,是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富有挑战性的评论。
先锋派理论
[德]彼得·比格尔 著 高建平 译
《先锋派理论》首先阐释了批判科学的概念,说明批判科学要反观科学本身,说明科学知识是在什么社会条件下生产出来的。由此转到对先锋派理论的讨论上来,指出审美范畴不是永恒的,而是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先锋派则是对这些范畴的批判。
书中专门讨论了艺术自律问题。自律使艺术离开现实生活,而先锋派艺术则使艺术回到现实。最后,作者讨论了介入或我们通常所说的政治、生活与艺术相互干预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艺术体制问题。
现代性的碎片
[英] 戴维·弗里斯比 著 卢晖临 等译
本书主要讨论齐美尔、克拉考尔和本雅明的现代性思想及其方法。作者认为,与哈贝马斯、韦伯等诸多学者试图建构无所不包的抽象的现代性理论不同,三位学者的现代性研究是从破译现代性碎片的奥秘入手的:齐美尔《货币哲学》中透显的“现实的偶像性碎片”,克拉考尔《大众装饰》、《白领雇员》中表述的“无关宏旨的表面现象”,以及本雅明《拱廊街计划》中的“辨证意象”或“单子论”的阐述,都在日常生活世界的层面上救赎了最为细微的现代性痕迹。
完美的罪行
[法] 让·博德里亚尔 著 王为民 译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透视了后现代社会虚拟取代现实的严峻境况。符号与现实的关系日益疏远,模拟物取代了真实物,拟像比真实的事物更真实。在这样的境况中,人与现实的关系变得值得怀疑了,虚拟的社会现实变成一种“完美的罪行”,值得警醒。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英] 杰拉德·德兰蒂 著 李瑞华 译
本书深入分析了后现代性与现代性复杂的关联。作者认为,后现代性是现代性怀疑论的产物,因此与现代性密切相关。启蒙所倡导的反思和怀疑精神塑造了现代和后现代精神。全书分别讨论了现代性的话语、现代性与世俗化、启蒙的局限、现代性的不可能性、拯救现代性、后现代性和社区的可能性、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后辩证法与社会的审美化。
后现代地理学
[美]爱德华·W.苏贾 著 王文斌 译
作者严厉批判“历史决定论”及其对地理学想象的限制作用。在论述福科、伯杰、吉登斯、贝尔曼、杰姆逊,特别是亨利·勒菲弗等“后现代地理学先驱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主一种历史的和地理的唯物主义,即对空间、时间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作根本性的再思考。本书意在将历史叙事空间化,赋予持续的时间以经久不衰的批判人文地理学的视野。
现代性的五个悖论
[法] 安托瓦纳·贡巴尼翁 著 许均 译
论现代和后现代的辩证法
全球化
[英] 齐格蒙特·鲍曼 著 郭国良 徐建华 译
全球化是当前使用颇多的一个词。作者从全球经济创造“在外地主”的方式入手,详尽剖析了全球化的种种表现形式及其对经济、政治、社会结构甚至对我们的时空概念的影响。通过理性的、透彻的分析,作者断言,全球化既有联合,又有分化,在富人与穷人之间筑起一道日益扩大的鸿沟。全球化带来的不是我们预期的混合文化,而是一个日益趋同的世界。
【今日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