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艺术吗?》:直面那些不可言说的事物

文摘   2024-12-22 22:49   山东  
现当代艺术往往因其自我表现力、独创性和抽象的表达而令人望而却步。本书从历史、生平、美学、体验、理论、质疑和市场七个维度透视现当代艺术中知名度很高却不容易被理解的19 件作品,为人们提供了解释现当代艺术中看似奇异且常常令人费解的感性层面的工具。解读现当代艺术的七个关键,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高度实用且普遍有效的艺术解释和欣赏的方法。
“市场”的关键在于探讨艺术作品的交易和商业价值。

“质疑”的关键不仅在于对作品评价,而且包括社会评价。

“理论”的关键在于探索艺术作品的理论渊源,以及从哲学上探讨艺术作品的深层意义。

“体验”的关键在于强调作品对观众的情感和心理影响。

“美学”的关键在于分析艺术作品的形式因素。

“历史”的关键在于揭示艺术创作的历史背景和传统渊源。

“生平”的关键在于展现艺术家的个人经历和艺术思潮之间的关系。

摄影作为一种新技术,其本身并没有从自身产生出一种全新的实践。相反,它受役于一个更为悠久的信仰,而盘踞在该信仰之上的,是对生活的疲怠与恐惧、衰颓与愤恨。

现在社会日益受到商业化大众媒体的影响,并处于全球化大公司的掌握中。身处其中的艺术家不得不面对这一事实:艺术本身就根植于维持权力关系的调节系统中。

价值判断主要是精英人士的意见。虽然该作品被博物馆收藏,受到专家赞扬,并因其经济价值而受到追捧,但并不能因此而高高在上,无视善意的批评。

审美维度提供了重要的距离,我们因此有可能直面那些不可言说的事物。

沃霍尔的作品是一种批判,它不仅批判了抽象艺术的艺术风格隐含的价值观和信仰,而且还超出了艺术界。

审美体验还将涉及一定程度超然和反思的态度。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有可能成为艺术,因为所有一切都可能有美学的层面。但一种文化所定义的艺术将取决于社会共识,而如何评判一件作品最终归结为对包括生物、个人和文化在内的各种因素的综合考量。

培根坚守着图像的观念,认为艺术家的作用就是创作新的让人不安的图像。但他的兴趣在于与图像保持特定的关系,这揭示了其创作本质上的保守。

在霍普的绘画中,一个场景(一部电影)包含在另一个场景(一幅画)中,这种嵌套难免会让人想到“绘画是幻觉”,而且,还会让人想到“现实整个都是虚幻的”。

从生理上来说,对色彩的感受是由我们的视网膜细胞产生的,而不是事物本身换言之,它源自我们头脑对光线频率的反应。色彩作为光的视觉层面,本质上就在改变并形成一种律动起伏的空间一它需要经常考量并验证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且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

色彩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情感,因为它既是物质的又是感觉的。色彩确实有助于打破那些将我们与他人或世界隔离开的边界。

头脑可以对它所观察的事物产生一种距离感,这有助于提供一种确定性,但它也会形成一种我们存在于事物之中的感觉。马蒂斯的艺术似乎鼓励后一种感受。

对于马蒂斯而言,艺术家最重要的目标不是创作一幅图像或讲述一个故事,而是通过强调绘画的视觉特性,将它变成一件表达情感的工具。

欣赏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享受闲暇的方式,或者收集历史理论数据的借口。它可能关乎“存在”。

所有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更像是某个生态系统中的无定形的有机体,而不是确定的固体对象。

任何一件伟大艺术作品的创作目的都不是为了让人对它进行理性的阐释、记录,或将它作为社会学数据进行研究。

在我们看见“作品真身”之前,它们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让我们对其抱有偏见。

艺术作品在书中成为摄影复制品之后,就从它的源头剥离了。它现在可以被无限复制,从而用在各种各样超出原本设想的语境中。书页的二维空白是留给单词和单词所承载的文化思想的空间。

一件艺术作品,除非它是专门为数字领域创作的,否则它就是一个特定的物品,其主要存在空间是三维世界。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在自身的文化语境所提供的框架里,以心灵和身体对它做出回应。

我们越来越多地生活在数字媒体营造的超现实中,而且现在真的是前所未有地摆脱了物质现实和身体存在的限制。这个去物质化和去实体化的状态诱惑力极大,也可能极其危险,特别是在面临生态灾难的世界中。

世界文化和神经美学的研究放在一起,可以让人们注意到艺术理解中三个相互关联的体验层次的复杂关系:个体的成长和适应、对变革力量的集体反应所形成的地域文化规范以及物种范围的普遍性,它建立在人类经验的恒定性上,并由生物学决定。

世界性的艺术研究正以真正的全球化的视角去看待艺术领域。这些研究揭示了不同文化和不同时期的艺术在多大程度上具备共性,但由于特定的地理、社会和宗教因素,它们在重要方面也存在根本差异。

“历史”这个关键词提供的是一些压舱石的必要信息,它提供了深层的文化背景,它将作品放在类似的艺术品中,并结合有代表性的世界观进行讨论。但它没有考虑到此时此刻的艺术体验——往往是强烈的个人体验,而且经常会发生变化。

现当代艺术家将自我表达和创新放在首位。他们为了愤怒而愤怒,做出一些看起来非常愚蠢的事,以至于只有一小部分精英能理解他们。

欣赏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享受闲暇的方式,或者收集历史理论数据的借口。它可能关乎“存在”。

毕加索的作品表明:我们是按照习惯去观看的,这些习惯既是习得的,也是生理的,而艺术的作用之一就是强迫我们从这些习惯中解脱出来。

现在社会日益受到商业化大众媒体的影响,并处于全球化大公司的掌握中。身处其中的艺术家不得不面对这一事实:艺术本身就根植于维持权力关系的调节系统中。

今日阅读推荐


一家两代人,守候传承70年,只为重现敦煌壁画千年前的艳丽……

行为经济学为市场的辩辞

爆款典藏级国民地理书,《这里是中国3》来了!

《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国学倡导者的出发点最初不在研究而在保存

比尔·盖茨:我最喜欢的关于AI的书,驾驭浪潮,而不是被卷走

一个游戏教你击退校园欺凌,真心希望你早点知道这些方法!



楞个想
一个关于读书资源与思想的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