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13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概况

文摘   2025-02-02 16:16   山东  

国共合作共同领导的北伐战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了著名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其他一些地方的武装起义,党的历史进入了土地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新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渐把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武装和工农政权,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从1927年到1934年,党先后创建了13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即: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海陆丰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琼崖革命根据地、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湘赣革命根据地、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陕甘革命根据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位于湖南、江西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是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于1927年10月开创的。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等率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农军到达井冈山。两军会师后,组成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随后改称中国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兼红四军军委书记(后由陈毅担任红四军军委书记)。5月,湘赣边界召开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了以袁文才为主席的湘赣边界苏维埃政府和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湘赣边界特委。10月,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后,谭震林任边界特委书记。11月,根据党中央的指示,重新组建了党的前委(此前,前委于3月被取消),毛泽东任书记。同月,红四军第六次党代表大会后,朱德任军委书记。红军粉碎了敌人的多次“进剿”和“会剿”,根据地得到扩大,全盛时期包括宁冈、永新、莲花3个全县,吉安、安福两县一小部,遂川县北部和酃县、茶陵东南部。同年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五军主力到达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师。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进军后,留下红五军和红四军三十二团,坚持井冈山的斗争,1929年1月底井冈山失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入后期斗争。1929年5月,彭德怀率红五军返回井冈山,收复失地,1930年2月6日至9日,红四军前委在吉安陂头召开红四、五、六军委和赣西、赣南、湘赣边界特委联席会议,史称“二七”会议。为统一赣西南党的领导,决定将湘赣边特委、赣西特委、赣南特委合并组建新的赣西南特委。随后进入创建湘赣革命根据地的时期。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胜利革命道路的光辉起点,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二)中央革命根据地

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是六届三中全会后的党中央指称的,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主要革命根据地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位于江西南部、福建西部,由赣南、闽西两块根据地合成。1927年10月至1928年3月,赖经邦、李文林、古柏等领导了赣西南地区武装起义,开创了东固、桥头等革命根据地。1928年3月至6月,郭滴人、邓子恢、朱积垒、张鼎丞等领导了闽西地区武装起义,建立了红军游击队,创建了永定溪南革命根据地。1929年初,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主力转战赣南、闽西,在上述起义和根据地的基础上,先后开辟了赣南、闽西根据地。1930年2月,在二七会议上,决定中共赣西南特委、赣南特委和红四军、红五军、红六军军委共同组成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委,统一领导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3月,先后成立了以曾山为主席的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和以邓子恢为主席的闽西苏维埃政府。6月,赣南、闽西地区的红三军(军长黄公略,政委蔡会文)、红四军(军长林彪,政委彭清泉)、红十二军(军长伍中豪、政委谭震林)、红二十军(军长刘铁超,政委曾炳春)合编为红一军团;8月,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合编为红一方面军,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前委书记兼总政委。1931年1月,中共苏区中央局成立,周恩来任书记(1931年12月周恩来到任前,项英、毛泽东先后任代理书记)。9月,红一方面军粉碎敌人第三次“围剿”后,赣南、闽西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1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任主席,项英、张国焘任副主席。同时,组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朱德任主席,王稼祥、彭德怀任副主席,叶剑英、刘伯承先后任总参谋长。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12月24日,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17000余人,在赵博生、董振堂的率领下,于江西宁都起义,加入工农红军,编为红五军团,季振同任总指挥,萧劲光任政委。1933年5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任命朱德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兼第一方面军总司令,任命周恩来为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兼第一方面军总政委。长征前红军发展到六个军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政委李卓然;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八军团:军团长周昆,政委黄甦;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政委蔡树藩),共10万余人。根据地最大时辖有四个省(江西、福建、粤赣、闽赣),60余县,430万人口,8.4万平方公里面积。1933年1月,以博古为首的中共临时中央由上海迁入中央苏区。全面推行“左”倾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进一步排斥打击毛泽东。9月底,国民党调动100万大军、200架飞机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和其他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由于担任党中央“总负责”的博古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德国人,原名奥托·布劳恩)实行“左”倾军事冒险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红一方面军未能粉碎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围剿”,被迫于1934年10月退出中央根据地,开始长征。留下的一小部分红军和地方武装,在项英、陈毅、贺昌、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领导下坚持了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

中央革命根据地是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所在地,是全国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是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大本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指出:“在土地革命战争中,毛泽东、朱德同志直接领导的红军第一方面军和中央革命根据地起了最重要的作用。”

(三)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位于湖南、湖北两省西部边界地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的主要革命根据地之一。1928年初,贺龙、周逸群回到湘鄂西,在段德昌、段玉林等1927年9月领导起义的基础上,发动荆江两岸的年关暴动和湘鄂边起义,先后开辟了湘鄂边和洪湖革命根据地,建立了红四军(后来改称第二军)。1929年9月间,中央决定在洪湖地区成立红六军,孙一中任军长,周逸群任政委,许光达为参谋长。1930年7月,湘鄂边和洪湖革命根据地成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红二军(军长贺龙兼,政委朱勉之)和红六军(军长邝继勋,政委段德昌)合编为红二军团,总指挥贺龙,政治委员周逸群。9月12日,邓中夏到洪湖任中共鄂西特委书记及红二军团政委。不久,为了统一鄂西及湘鄂边地区的领导,成立了中共湘鄂西特委和湘鄂西联合政府,因邓中夏随军行动,由周逸群任代理特委书记兼联合政府主席。此外,1927年冬至1929年,巴东、兴山地区和襄阳、枣阳、宜城地区的中共地方组织,领导群众起义,到1930年夏,建立了两块根据地和红四十九师、红三十六师。1931年3月,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成立,夏曦任书记。同月,红二军团改称红三军,转战鄂西北,创建了鄂西北根据地。1932年1月,关向应到湘鄂西任红三军政委。到1932年夏,湘鄂西根据地发展到包括20多个县的地区。红军和地方武装约3万余人。1932年秋,由于中共临时中央实行“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红三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第四次“围剿”,退出洪湖根据地,在湘鄂川黔边流动游击。1934年6月,由湘鄂边转至黔东地区,创立了黔东革命根据地。在此前后,巴兴归、襄枣宜、湘鄂边根据地先后被国民党军占领。

(四)海陆丰革命根据地

海陆丰革命根据地位于广东省的东江地区。1927年10月,中共东江特委领导广东海丰、陆丰等地农民,在南昌起义部队余部编成的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师长董朗、党代表颜颐)的配合下,继5月、9月两次起义之后,再次举行武装起义,占领了海丰、陆丰两县全境及其附近地区。这次起义胜利后不久,彭湃回到海陆丰,任东江特委书记,领导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和红军部队。11月13日至16日,陆丰县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陆丰县苏维埃政府;11月18日至21日,海丰县召开工农兵大会,成立海丰县苏维埃政府。根据地扩展到普宁、潮阳、丰顺、五华、紫金、惠阳等县。1928年1月,广州起义部队余部编成工农革命军第四师(师长叶镛,党代表袁国平)进入海陆丰,加强了海陆丰的革命力量。2月,国民党军向海陆丰根据地发动进攻,到4月,工农革命军在优势敌军进攻下失败,部分红军转移到附近山区坚持游击战争。1930年春,建立了海(丰)陆(丰)惠(阳)紫(金)边区根据地和大南山等根据地。1934年,海陆丰边界赤卫队在国民党军队围攻中失利,海陆丰人民武装斗争暂告停止。

(五)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边界的大别山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的主要革命根据地之一。1927年11月,潘忠汝、吴光浩、戴克敏等领导了湖北黄(安)、麻(城)地区的农民起义,成立了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后改编为工农红军十一军第三十一师),开辟了鄂豫边根据地;

1929年5月,徐子清、萧方、周维炯、徐其虚等领导了河南商城南部地区的农民、士兵起义,开辟了豫东南根据地。1929年11月,舒传贤、周狷之、余道江等领导了安徽六(安)霍(山)农民、士兵起义,成立了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三师,开辟了皖西根据地。1929年5月底,中央军委派徐向前等到鄂豫边,负责这个地区的军事指挥工作。1930年4月,根据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了中共鄂豫边特委,郭述申任书记;同时将十一军改编为工农红军第一军,许继慎任军长,曹大俊任政治委员兼前委书记;6月,成立了鄂豫皖边区苏维埃政府,甘之荣任主席。红军乘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在中原地区混战之机,主动出击,使鄂豫边、豫东南和皖西三块根据地连成一片,鄂豫皖根据地正式成立。1930年12月,中共鄂豫皖特委改组,曾中生任书记。1931年1月,红一军与蔡申熙、陈奇领导的红十五军合编为红四军,邝继勋任军长,余笃山任政委。5月,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成立,张国焘任书记兼军委书记。11月,成立红四方面军,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1932年1月,成立中共鄂豫皖省委,沈泽民任书记。至6月,鄂豫皖根据地军民先后粉碎国民党三次“围剿”,根据地发展到全盛时期,拥有20几个县的革命政权,人口达350万,红军发展到4.5万余人。由于张国焘推行“左”倾冒险主义政策,红四方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第四次“围剿”,1932年10月,主力撤出根据地,向西转移,留下的红军重组红二十五军,在吴焕先、徐海东、王平章等领导下继续坚持斗争。1934年6月,中央派程子华来鄂豫皖根据地,担任军事领导工作。

11月,红二十五军转移北上后,留下的部分武装重建红二十八军,在高敬亭等领导下,坚持游击战争。

(六)琼崖革命根据地

琼崖革命根据地位于原广东省的海南岛(现海南省)。1927年10月,中共琼崖(即海南岛)特委杨善集、王文明等领导安定、琼山、万宁、乐会(琼山、乐会两县今合并为琼海县)等地农民起义,创建了工农红军司令部,冯平任总司令。7月,琼崖苏维埃政府成立,王文明任主席。8月,撤销红军司令部,成立琼崖工农红军独立师,梁秉枢任师长,黄学增任政委。接着,红军在反国民党军“围剿”中失利,杨善集、冯平先后牺牲,余部在王文明等率领下,转移到母瑞山区坚持斗争。1929年7月,设在海口的中共琼崖特委领导机关被破坏。9月,成立中共琼崖临时特委(不久正式成立特委),冯白驹任书记。1930年以后,琼崖革命根据地又恢复发展起来。1932年秋,由于国民党军增兵海南岛,红军独立师团被敌军各个击破,留下少数人由冯白驹等领导重上母瑞山,以后转入游击战争时期。

(七)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位于福建、浙江、江西三省边界地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的主要革命根据地之一。1928年1月,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领导了江西横峰、弋阳农民起义,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同年10月,福建崇安等地党组织领导农民起义,创建了闽北革命根据地。1929年2月,中共信江特委成立,方志敏代理书记。10月,信江苏维埃政府成立,方志敏任主席。1930年6月,信江特委改称赣东北特委,唐在刚任书记。7月,闽北的中共组织划归赣东北特委领导,同时,两地的红军编为工农红军第十军,周建屏任军长,胡庭铨任代政委。不久,邵式平任政委兼前委书记。1930年11月,中共赣东北省委成立,唐在刚任书记。1931年9月,中共中央派万永诚来任省委书记。11月,成立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方志敏任主席。1932年底,赣东北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面积扩大到闽浙赣三省,包括福建崇安、建阳,浙江的开化、江山,江西的弋阳、横峰、上饶,安徽的婺源(今属江西)、祁门等四省20多个县境,拥有约一百万人口,红军发展到万余人。1932年12月,中共中央指示将赣东北省委、省苏改称闽浙赣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万永诚仍任省委书记,方志敏仍任省苏主席。1934年11月,红十军同寻淮洲、乐少华率领的红七军团(北上抗日先遣队)合编为红十军团,刘畴西任军团长,乐少华任政委,粟裕任参谋长,刘英任政治部主任。同时成立了军政委员会,方志敏任主席,继续担任抗日先遣队的任务。先遣队在转移途中因遭国民党军优势兵力的围攻而失败,余部突围到浙南地区,在粟裕、刘英等领导下继续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1月,闽浙赣根据地被国民党军占领,根据地变为游击区。

(八)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位于湖南、湖北、江西三省边界地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的主要革命根据地之一。1928年7月,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等在当地党组织和游击队的配合下,发动平江起义,建立了工农红军第五军(军长彭德怀,党代表滕代远)和平江县苏维埃政府,开辟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10月,中共湘鄂赣特委成立,滕代远任书记。11月,红五军主力向井冈山转移后,重组特委,王首道任湘鄂赣边境特委书记,黄公略任红军边区支队支队长,坚持湘鄂赣地区的斗争。1929年7月、1930年3月,彭德怀、滕代远先后两次率红五军返回湘鄂赣根据地,开展斗争。1930年6月,红五军(军长邓萍、政委张纯清)和红八军(军长何长工、政委邓乾元)组成红三军团,彭德怀任前委书记兼总指挥,滕代远任政委。7月,由湘鄂赣边独立师扩编的红十六军(军长孔荷宠、政委李楚屏),编入红三军团。8月,红三军团主力与红一军团合编为红一方面军。9月,红一方面军主力转移后,红十六军同地方武装继续坚持湘鄂赣地区的斗争。1931年7月,成立湘鄂赣省委,李宗白任书记。9月,建立了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赖汝樵为主席。此后,根据地在反对国民党军“清剿”、“围剿”的斗争中,得到了发展,面积包括湖南的平江、浏阳,湖北的大冶、阳新,江西的万载、修水、铜鼓等20余县的地区。1932年3月,成立湘鄂赣军区,孔荷宪任总指挥,红十六军扩大到1.6万余人。1933年9月起,国民党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并对湘鄂赣根据地进行反复围攻,红军主力部队遭受严重损失。1934年8月,湘鄂赣根据地大部被敌军占领,剩下少数部队和游击队一起,在陈寿昌、徐彦刚、傅秋涛等领导下,继续坚持游击战争。

(九)湘赣革命根据地

湘赣革命根据地位于湖南、江西两省边界的攸县、酃县以东,赣江以西,袁水流域以南,大庾岭以北地区,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29年1月,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进军后,留守井冈山的部分红军和各县赤卫队,与敌人进行了英勇艰苦的斗争,在冲破湘赣两省敌军的重兵包围后,红五军大部转移到赣南,井冈山一度被敌军占领。5月,彭德怀、滕代远率红五军主力重返井冈山,湘赣根据地得到恢复和进一步发展。

1931年7月,根据中共苏区中央局的决定,中共湘东南、湘南两特委和赣西南特委的西路、南路、北路的三个行委将所辖赣江以西地区合并为湘赣省。

10月成立了中共湘赣省委和湘赣省苏维埃政府,王首道任省委书记,袁德生任临时省苏主席。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领导红军和游击队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深入土地革命,建立了永新、宁冈、莲花、上犹、崇义10余县苏维埃政权。1933年6月,省委书记改由任弼时担任。同月,湘赣根据地的红十七师与湘鄂赣根据地的红十八师合编,组建为红六军团。1934年8月,红六军团根据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突围西移的命令,撤离湘赣根据地向湘中转移,为中央红军突围转移“探路”。部队到达湘南桂东地区时,正式宣布成立军团领导机构,由任弼时、萧克、王震组成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任弼时任军政委员会主席,萧克任军团长,王震任政委。留下的部分红军和地方武装在谭余保等领导下继续在湘赣地区坚持游击战争。

(十)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位于广西西部左江、右江和洪水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广西地区的党组织和工农运动大都遭到破坏,但右江地区在农民运动领袖韦拔群等领导下的农民武装仍然坚持斗争。接着,广州起义失败后的部分共产党员和工人领袖退到左右江地区,加强了革命力量。1929年初,中共两广区委派雷经天到南宁重建广西省委,9月,成立中共广西特委,雷经天为书记。7月,应国民党广西省政府主席俞作柏和省绥靖公署主任李明瑞的邀请,中共中央派邓小平(当时名邓斌)和张云逸到广西开展工作。俞作柏、李明瑞匆忙宣布反蒋失败后,俞作柏被迫出走香港。12月,经中共广西特委决定,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雷经天等领导百色起义,成立红七军,张云逸任军长,邓小平任政委。建立右江苏维埃政府,雷经天任主席。1930年2月,邓小平、李明瑞、俞作豫等又领导龙川起义,成立红八军,军长俞作豫,政委邓小平,建立左江革命委员会,王逸任主席。之后,红七军、红八军总指挥部成立,李明瑞任总指挥,邓小平任总政治委员。根据地扩大到20余县境,左江根据地包括龙川、宁明、左县、崇善等县;右江革命根据地以百色为中心,包括恩隆、奉议、思林、果德、东兰、凤山、隆安、向都、镇结、恩阳、凌云、那马、都安、那地等15县。红军发展到约一万人。不久,在国民党军优势兵力进攻下,左江根据地丧失,红八军余部转移至右江编入红七军。1930年10月,红七军奉命北上,转战桂湘粤赣边境,经湘赣根据地,于1931年7月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编入红一方面军。红七军离开根据地后,由韦拔群、陈洪涛等率领一部分武装,坚持右江地区的斗争。1932冬,韦拔群、陈洪涛先后牺牲,右江根据地亦完全丧失。

(十一)川陕革命根据地

川陕革命根据地位于四川、陕西边界地区,是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自鄂豫皖根据地转移至川北后,在川陕边党组织和王维舟等率领的川东游击队配合下创建的。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四川地方党组织先后领导川东、川北农民起义,组成革命武装,开展游击战争,1932年12月初,红四方面军主力在张国焘、徐向前率领下自鄂豫皖移至陕西南部,与陕南地方党组织取得联系,帮助建立了陕南游击武装。12月中旬,红四方面军乘四川各派军阀在川西混战之机,由陕南进入川北,攻占通江城,成立川陕省临时革命委员会,邝继勋任主席,以后相继占领巴中、南江城。1933年2月,成立中共川陕省委员会和川陕省苏维埃政府,袁克服任省委书记,熊国炳任政府主席,川陕革命根据地形成。1933年6月成立了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张国焘,副主席陈昌浩、徐向前,参谋长曾中生。根据地以通(江)南(江)巴(中)为中心,最盛时期的范围包括有20多个县政权,约600万人口。红四方面军扩大到五个军(红四军,军长王宏坤,政委周纯全;红三十军,军长余天云,政委李先念;红三十一军,军长王树声,政委张广才;红九军,军长何畏,政委詹才芳;红三十三军,军长王维舟,政委杨克明)约8万余人,成为当时仅次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二大根据地。1933年12月至1934年9月,根据地军民胜利粉碎四川军阀的“六路围攻”,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退出川陕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十二)陕甘革命根据地

陕甘革命根据地位于陕西北部和陕西、甘肃边界地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的主要革命根据地之一。1927年10月和1928年4、5月间,唐澍、刘志丹、谢子长等领导清涧、渭南、华县等地农民、士兵起义。1931年9月,以晋西游击队为基础组成的陕北支队,在阎红彦等领导下转战至甘肃合水县南梁地区,同刘志丹领导的南梁游击队会后。10月,两部合编为反帝同盟军。1932年2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谢子长、刘志丹、阎红彦先后担任总指挥。随后在刘志丹、谢子长等领导下,先后开辟了陕甘和陕北革命根据地,建立了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师长王泰吉,政委高岗)和红二十七军八十四师(师长杨棋,政委张达志)。1934年11月,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成立,习仲勋任主席;1935年1月,陕北省苏维埃政府成立,刘志丹任主席(后为马明方)。1935年2月,成立了惠子俊为书记的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同时,成立了以谢子长、刘志丹为首的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统一了对陕甘边和陕北革命根据地的领导。7月,粉碎了陕、甘、宁、晋四省敌人“围剿”后,陕甘根据地和陕北根据地连成一片。1935年9月,鄂豫皖的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与红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合,组成红十五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刘志丹任副军团长,程子华任政委。这时,根据地发展到近20个县的地区,人口90多万,主力红军和游击队发展到约7000人。陕甘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央红军和红二、四方面军长征的落脚点。

(十三)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位于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四省边界地区。1934年6月,退出湘鄂西根据地的红三军,在贺龙、夏曦、关向应等率领下西渡乌江,进入贵州,创建了黔东根据地。10月24日,红六军团在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下,由湘赣根据地到达黔东,与红三军在印江县木黄会师。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贺龙任军团长,任弼时任政委,红二军团军部兼总指挥部,统一指挥红二、六军团的行动。为策应中央红军长长征,红二、六军团向湘西地区发动攻势,发动群众,开展建立政权和地方武装的工作,创建根据地。1934年11月26日,中共湘鄂川黔省委成立,同时成立省革命委员会和省军区,任弼时任省委书记兼省军区政治委员,贺龙任省革命委员会主席兼省军区司令员,红二、六军团发展到1.7万多人,湘鄂川黔根据地初步建成。根据地以湘西北的永顺、大庸、桑植为中心,包括湖南的保靖、龙山、慈利和鄂西的宣恩、来凤的部分地区,以及沅水流域的沅陵、桃源、常德,澧水流域的石门、津市、临澧,湖北的松滋、鹤峰、咸丰,四川的黔江、石柱和原黔东根据地的游击地区。1935年9月,国民党军以130个团的兵力对根据地发动新的“围剿”。为了保存革命力量,11月,红二、六军团全部撤出湘鄂川黔根据地,开始长征。根据地被国民党军占领。

除以上主要根据地外,中国共产党还领导创建过其他一些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如:中共东江特委领导创建的广东东江革命根据地和红军;中共江苏省委领导创建的南通、如(臬)、泰(兴)游击根据地和红军以及由鄂豫皖根据地撤出的红二十五军(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开创的鄂豫陕游击根据地等。

THE END


今日阅读推荐


霍布斯鲍姆:认同感的历史是远远不够的

汪曾祺:听侯宝林同志说相声

戴蒙·扬:阅读不需要借口

躬身入局,真心热爱,职场萌新的心智建构与职业洗礼

林雪萍:大出海时代,让中国企业走出去

我一注视你,你便放出光来,照亮了我的世界

30+科学大咖推荐,从这套科学家传记汲取灵感、拓展视野,收获前行的力量


楞个想
一个关于读书资源与思想的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