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雪萍:大出海时代,让中国企业走出去

文摘   2025-01-14 16:47   山东  

中国企业出海,正在进入百舸争流的状态。

当各个国家超市里的商品标签上越来越多地出现“MadeinVietnam”(越南制造)或者“MadeinTurkey”(土耳其制造)的时候,商品生产的逻辑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全球每个超市的商品都跟中国有关,变成全球每个新工厂都跟中国有关。中国工厂似乎突然出现在全球版图上,每个地理空间上都留下了中国企业家的身影。

这是一次群体性出海。中国制造业从未经历如此大密度的全球出征。行业包罗万象,从手机、电视到汽车、园林割草机等。

这也是一次仓促性出海。2018年美国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引发了大量代工厂的迁移。从2022年开始,中间零部件的工厂也开始加速移动。中国从“制造力为中心”到“设计力驱动”的切换周期还没有来得及完成,全球制造业的洪流已经进入新的大峡谷。

与此相伴的是,“逆全球化”的声音也从四处传来。全球供应链的脆弱和断裂被反复强调,让人觉得全球化似乎戛然而止。然而,这只是一种站在中国看中国的视角。如果站在月亮看地球,就会发现全球新增工厂在不断出现。全球化没有减速,甚至在局部加速。中国工厂,是各个国家“争抢”的对象。

对于多年关注全球制造业变迁的我而言,中国企业这次出海有一个最大的关键词就是“工厂”。一个工厂的迁移,带动了更多工厂移动的连锁反应。这些移动,引发了中国制造能力搬家的思考。这不仅仅是企业面临的挑战,也跟每一个国民的生活和就业密切相关。

出海的话题,对中国企业而言其实并不陌生。很多企业已经早早出海,成为国际化力量的一部分。那么这一次规模广泛的出海会有什么不同?企业是沿着既有国际化进程向前延展,还是跳入了新的空间轨迹?跟MBA(工商管理硕士)教授、经济学家和其他作者的切入方式有所不同,我希望描述一个“工厂视角的出海”。

为了寻找答案,我开始大规模地寻找一切能够找到的中国海外的一线经营者,以及具备海外从业经验的人。在过去3年中,我调研过国内外100多家工厂访谈了200余位海外亲历者,每天都沉浸在大量的对话与资料调研之中。

当访谈调研完成之后,我才发现不知不觉中已经涉及企业和机构大约300个。当积累了超过300万字的调研笔记之后,一个五彩缤纷而且与现实感知有着众多差异性的海底世界,像水族馆一样在我眼前逐渐展现。

当国内很多企业因关税大棒而忧心忡忡的时候,一些同行已经将其当成一次拓展全球业务的外部力量,反向形成一种驱动内部组织变革的力量。逆风而上的焦点,变成了“向上”,而不是“逆风”。当国内媒体广泛讨论当地文化给中国企业带来挑战的各种轰动新闻时,真正的一线管理者实际上从容得多。那些从外部看来令人揪心的事件,对当地管理者而言尽管并非轻松,但也并不轰动。文化的鸿沟自然存在,但也都是外派管理者需要面对和处理的日常事务。

在企业出海的各种挑战之中,最重要的挑战是来自认知的差异性。中国制造几十年的发展,造就了国内各类产业的繁茂。它们相互支撑,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形态丰富的生态雨林,拥有各种供应商资源和劳动力组织。这正是海外工厂所缺少的,它们面对的往往是支离破碎的供应链。这意味着,每一个新落地的工厂都需要一种组织修复能力。

然而与这些明面上的挑战相比,来自文化和法规的隐性冲突具有更大的杀伤力。欧洲有着层出不穷的法规限制,强势的工会让中国企业感到十分棘手。在东南亚,常有海关税务的稽查官司。每个国家的情况完全不同。这些看似无穷无尽的经营陷阱,给初次出海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困惑。即使是多年跟海外打交道的企业,当将工厂建设到不同的国家时,也会面临高度的不适应。

当地的反应也并不都是友好的,投资并没有迎来赞歌。中国光伏龙头企业隆基在美国的合资工厂,坐落于俄亥俄州的哥伦布。这是对美国政府迫切希望将光伏制造业引入当地的一种呼应,也让当地居民获得了非常有竞争力的时薪。工厂旁边的水塘,一群加拿大鹅以此为家,流连忘返。然而这里并非只有田园生活和绿色能源,总有一些当地居民前来拉标语,甚至组织小型游行以抵抗建厂。宁德时代在德国图灵根市的动力电池工厂,一度遭到德国联邦政府的200多名警员的包围——为了检查企业是否有违法用工的问题。

为什么被投资的国家会有敌意?舆论与媒体环境的恶化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如何将中国思维与全球思维融合,值得仔细思考。

中国企业大多是典型的效率驱动导向。然而,高效率驱动往往导致公平的失衡。曾经,中国为印度电厂提供的发电装备,考虑到现场安装效率低下,采用了“空降”的方式。中国企业将所有装备的安装工作都在国内完成,最后只到当地进行密集施工。这种“效率至上”的方式,也带来一种“吃干榨尽”的效果。“独享盛宴”的模式,容易将当地关联企业挡在利益链条之外,从而带来商业本身之外的巨大反弹。税务、海关的稽查风险大幅度增加,而在这样压力陡增的情况下又缺乏本地盟友的支持,其处境可见一斑。高效驱动、吃干榨尽,都会影响当地就业的公平。

如果中国企业一味抱着“效率优先”的理念在全球发展,那就会在很多地方碰到认知障碍墙。在德国小镇,很多隐形冠军的兴起伴随着整个城镇的发展历史。这些企业往往有一种强烈的家族荣誉感,格外关注当地居民的稳定和信赖度,而不是财务指标意义的快速增长。这类企业的“本地优先”发展思维,跟“效率优先”有非常大的不同。“破坏性加速”现象,容易破坏当地社区的平衡。

同样,对于任何一家企业而言,合规需要都是第一准则。只打高抛球,不打擦边球,所有的行动都需要亮在明处。

1.《大出海》是一部基于田野调查的中国出海纪实与产业分析力作,作者深入全球100多家一线工厂调研,访谈200余位海外亲历者,对出海或准备出海企业所对应的众多行业进行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故事、数据、细节以及作者对全球化拓展的深刻洞察。

2.《大出海》以宏大的视野阐述了中国制造出海的浩荡景象。直面关税壁垒、文化鸿沟、供应链荒野,构建“三个空间”(地理空间、认知空间、价值链空间)、“两种能力”(组织大变革、供应链属地化),找到“真出海”的密钥。这本书高屋建瓴,供给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意见。在中国制造大出海的主题上,给企业、政策制定者、投资人、创业者、商学院等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价值。

3.作者林雪萍作为全球产业观察者,致力于用全球视角看待中国产业的全局变化,对于各个国家的产业变迁与创新体系有着深刻的研究,对中国产业的发展趋势有着长期跟随流动的视角。每年实地调研数十家企业和工厂,与中国企业家有着深度的接触。调研功底扎实深厚,笔触细腻生动。

4.魏建国(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吴晓波(财经作家)作序,多位经济学者、首席经济学家、财经媒体人、企业家联袂荐。

中国制造以所有的自觉和速度向全球流布。这是一次完全陌生、多少有点仓促的、大规模的出海。

东南亚、欧洲、非洲、墨西哥,到处都能听到中国企业落地生长的故事,有不少人正在抵达的路上,更多的人还在打探、关注、调研。就连一些原先认为垂直狭窄的出海自媒体,随便发一些经验和感慨,甚至都谈不上有足够的数据量和分析工具,都能获得大量的关注和反馈。出海的难度和它的热度一样,都需要驳谬辩诬,要在基于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接收大量信息,再以基础的供应链分析,从破碎的信息中,获得中国制造本次出海的完整图景,以及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共同麻烦和应对之道。

关税壁垒被使用得越来越广泛和频繁,一道无形的墙想修就修,这也导致中国制造不断跑动接球。然而关税从来不是提升本国工业能力的灵药,这次中国制造的全球出征的关注点,并非美国的回岸制造,而是需要在海外重建供应链能力的优势,它是中国制造竞争力在海外的全面复原。

作者林雪萍,20多年专注研究全球产业创新与供应链的资深专家,这一次,他带着田野调查的严谨,听取了100多家全球工厂、200多位海外亲历者的倾诉和分析,来自一线鲜活的反馈让我们重新思考:出海的战略从哪儿开始设定;中国式高效率放在海外有效吗;投资是放诸四海皆受欢迎的吗;选择什么人做海外业务负责人;相比资金风险,文化鸿沟和认知短板这两个大出海上大的拦路虎要凶悍得多……

一切深入调研和思考都来自一个根本目的:中国企业如何相对安全地“真出海”,毕竟为全球准备的产能有自己旺盛的溢出需求。

感同身受、高屋建瓴、冷静思虑,供给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意见。这本书在中国制造大出海的主题上,给企业、政策制定者、投资人、创业者、商学院等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价值。

荐序一
荐序二
前言

一章 中国企业大出海
一节 移动的中国制造
第二节 完整的样本
第三节 “真出海”就是全球化

第二章 地理空间:再次连接
一节 多种选择
第二节 多点布局的时代
第三节 一个国家对一个省份的“奔袭”

第三章 认知空间:对抗或者共生的源头
一节 异地成长的烦恼
第二节 正向防御机制
第三节 文化消融的生存法则

第四章 价值链空间:改变价值生成的公式
一节 价值获取
第二节 成本重塑
第三节 利益重新缠绕

第五章 组织大变革
一节 外派管理者的身份
第二节 全球化的人力资源
第三节 组织的柔性

第六章 供应链属地化
一节 迁移的速度
第二节 全球节奏的控制
第三节 节点化的组合

第七章 系统性崛起
一节 超越企业
第二节 成为全球化企业

后记
林雪萍
作为全球产业观察者,致力于用全球视角看待中国产业的全局变化。对于各个国家的产业变迁与创新体系,有着深刻的研究。对中国产业的发展趋势,有着长期跟随流动的视角。每年实地调研数十家企业和工厂,与中国企业家有着深度的接触。著有《供应链攻防战》《逆转周期》《质量简史》《工业软件简史》《灰度创新:无边界制造》《五菱之光:一部造车史》等图书。荣获2023年中信出版社“年度作者”,《供应链攻防战》入选2024年得到“年度书单”Top15,《灰度创新:无边界制造》入选2021年江苏省全民阅读活动领导小组向社会荐的12本好书。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对话》和《焦点访谈》等节目。曾作为工业界代表,参加“中德‘10+10’高级别经济学家圆桌会议”。担任北京联讯动力咨询公司总经理,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质量发展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天津大学兼职教授。

余永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学术顾问
《大出海》在广泛、翔实的田野调查基础上,生动描述了中国企业出海的种种艰辛、失败和成功,并对企业出海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梳理和概括。

贾康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导
《大出海》是一部聚焦企业出海而打造全球化企业的作品。对于出海企业和管理人员来说,这是一本比较系统和全面的入门读物。

翟东升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
《大出海》以宏大的视野阐述了中国制造出海的浩荡景象。作者以扎实的调研功底和广泛的企业人脉,覆盖了众多的国别,并力求找出中国制造出海的共性与规律。

施展 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教授
出海是当下中国企业面对地缘冲突的然考虑。林雪萍兄在供应链及企业出海方面的研究用力颇深,《大出海》是一本值得荐的著作。

马旭飞 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管理学教授,《出海战略:中国企业的新蓝海》作者
《大出海》深入分析了全球化2.0时代中国制造的迁移轨迹,从“三个空间”及“两种能力”的维度,探讨了企业如何才能实现真正的“真出海”,终成为全球化企业。

李迅雷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
《大出海》的大特色是作者深入国内外100多家工厂,通过大量访谈的形式,对出海或准备出海企业所对应的众多行业进行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

丁安华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常务理事,招商银行原首席经济学家
《大出海》追随中国企业出海的足迹,探究了企业“走出去”的时代背景、商业动因、区域布局、能力建设和组织变革等重要话题,描绘了中国制造出海的全景图。

付鹏 东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大出海》让我们一窥中国制造企业如何在全球舞台上拓展版图,捕捉国际竞争的脉动,对于经济全球化动力和阻力胶着,但动力仍然胜过阻力的当下来说,不失为一本好的参考。

秦朔 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朋友圈发起人
《大出海》描述了这样一个浩荡的时刻,通过细致地捕捉那些航行者专注的行动与眼神,描绘出一幅全新的大航海的群体画像。大样本的记录,让观者为之动容。

罗振宇 得到App创始人
中国产业出海的故事、细节和场景,所在多有,并不稀奇,但《大出海》提供了一个宏大的逻辑架构,让那些星星点点的传说在其中各就其位。

贾少谦 海信集团董事长
《大出海》一书中大量的故事、数据、细节以及作者自身对全球化拓展的深刻洞察,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乃至普通读者都有很好的启发价值。

尹同跃 奇瑞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大出海》不仅有全球化视角的前瞻洞察、各行各业的实践案例,还提出了应对方法论和具体策略的建议,对有希望高质量“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姚佐平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
《大出海》为中国企业向海图强,展现了一幅大航海图。面对不同文化、法律、产业规范、用户要求等,提供真知灼见、方法和智慧。

肖松 西门子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区董事长
《大出海》中一个个鲜活的中国企业出海案例,交织着中国速度和中国智慧与世界的对话。这些凝结着作者心血的洞察和启示,将为探索前行的中国制造企业提供扬帆远行的航海图。

张铁昊 GE 医疗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大出海》为致力于实现全球化发展的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视角。作者对于全球化企业出海模式的深刻解读,值得每一位企业家和管理者品读。

THE END


今日阅读推荐


永恒只是传说,危机终会再来——《危机经济学》诺奖得主埃德蒙·费尔普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26点建言伯南克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对“大萧条”的研究让危机没被“浪费”被放大的欲望:一条牛仔裤与全球消费经济信心的博弈:现代中央银行50年人类是怎么变富的?马斯克:逆境塑造了我,我的痛苦阈值变得非常高!2023年诺奖得主戈尔丁:男女收入不平等为何持续存在?辜朝明:日本的真教训,中国的真问题诺奖得主埃德蒙对谈林毅夫:当前经济发展与创新意义周小川:关于中国“债务陷阱”的问题,不可小视中国科技安全面临五大难题,如何破局?刘鹤说的这个“病”,究竟怎么治?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何收入差距愈演愈烈?这个时代如何更好地创新?刘元春:中国成为高收入国家,还有三大挑战如何在不确定的时代,拥有确定性的未来黄奇帆:从上任之初的遭遇战说起新自由主义之殇:智利经验对全球化时代的启示中国中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助推力和稳定器货币的本质:繁荣、危机和资本新论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谈:美国创新对当下中国的启示应对美西方打压,我们该如何加快新兴技术识别与培育? 丨SpaceX 星舰第六次试飞成功,国内商业航天前景如何?《在悖论中前进》:真正卓越的领导者无不是悖论主义者行为经济学为市场的辩辞人的经济学:理解“有人情味的社交世界”和“不带人情色彩的经济世界”




楞个想
一个关于读书资源与思想的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