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纳斯,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尔泰山中段,地处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国接壤地带,是国家5A级景区。这里,一年四季风景如画,受到世界各地旅游人士的青睐。
风景迷人,人情暖心。自20世纪60年代始,一代代的戍边民警常年驻守在这里,他们就是新疆阿勒泰边境管理支队喀纳斯边境派出所的民警。随着阿勒泰地区文旅产业蓬勃发展,喀纳斯边境派出所主动深耕“旅游警务”,将游客的事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景中警·贴心人”的故事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因工作成绩突出,该所先后获评自治区级“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全国公安机关成绩突出集体、全国青年文明号,荣立集体三等功5次。
近年来,喀纳斯边境派出所立足“主防”职能定位,积极探索加快提升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的实践路径,不断深化警务机制改革,夯实基层基础,激发群防组织活力,持续确保边境辖区安全稳定。
“警官,请问去白哈巴是在这里办理边境通行证吗?”2024年11月10日,来自四川成都的游客何某带着无人机在换乘中心办证点询问道。
“是的,您也可以在‘喀纳斯旅游警务服务一码通’上预约办理!”民警孟祥民一边回答,一边耐心地向游客讲解着注意事项,“在白哈巴区域是不允许飞无人机的,请您遵守边境管理区的管理规定。”
白哈巴景区位于中国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的边境线上,因此不允许使用无人机。喀纳斯景区 和 禾木景区内 允许使用无人机,但需要提前在景区警务站报备。
喀纳斯景区在管控上呈现区域跨度大、游客数量多、人员流动性强、管理服务要求高等特点,喀纳斯边境派出所作为保障边境景区旅游安全的中坚力量,其原有单纯人力警务难以满足大旅游时代服务和新时期安全维稳的需求,积极探索实施网上警务势在必行。2022年,“喀纳斯旅游警务服务一码通”小程序应运而生。
该小程序包含头条信息、警务公开、旅游警务地图、边境管理区通行证预约办理、低慢小飞行器网络审批、失物招领、防范宣传、开门评警8个模块,旨在为广大游客及群众提供更为便捷的警务服务, 这也是公安机关接受群众监督、收集群众意见建议的一项阳光举措。该举措进一步强化了旅游警务工作机制支撑,有效提升了警务工作质效,辖区游客群众在线上就能进行警务咨询、业务办理、证件预约, 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2024 年7 月19 日19 时左右,游客康女士与父亲因乘船问题发生口角后独自离开民宿,其家人找了一个多小时未果,且发现康女士手机关机,担心其会出事,遂报警求助。
民警了解情况后,立即联合辖区经营户和保安在辖区进行寻找,并把照片发到微信群里。由于游客较多,经过一个多小时仍未找到。
“把照片上传至无感知后台,指挥室对周边监控进行查看。”副所长于刘美在对讲机里安排部署道。在人力和科技的配合下,民警最终在换乘中心美食广场的一处角落找到了康女士。
“喀纳斯景区日接待游客最高超4.8 万人次, 游客走散、物品遗失等情况频发,管理服务难度较大。现在采取‘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 联合当地群众、景区工作人员共同解决游客困难, 问题解决率得到了很大提升,警务工作效率也有了很大改变。”喀纳斯边境管理大队教导员陶晨介绍道。
近年来,喀纳斯边境派出所紧扣实战需求, 持续建立完善“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 积极推进“室统领队”警务改革,强化“一队一室” 建设,充分发挥“综合引领、数据支撑”的情指行一体化警务效能,实现警力配置优化、执法执勤规范、工作方式智能、警务保障有力、队伍素质过硬的目标, 全方位提升科技管边控边能力水平。
2024 年,喀纳斯边境派出所办理及报备边境通行证11 万余张,劝阻不适宜进入边境管理区人员60 余人,开展治安巡逻2600 余次,检查辖区重点场所、部位700 余次,完成应急救援及大型活动安保任务20 余次,有效消除了边境管控隐患。
救助受伤游客
喀纳斯边境派出所始终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深耕“旅游警务”的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致力打造“景中警·贴心人”旅游警务品牌, 实现“警民关系零距离、警务受理零懈怠、执法质量零误差、服务结果零投诉”的工作目标,全力保障游客安全和边境辖区稳定。
2024 年10 月2 日,正在值班的民警吴国凯接到报警电话:游客张先生与马队员工阿某发生纠纷,需前往处理。
“我的玉镯摔碎了,你们要负责任!”民警赶到现场后看见当事人张先生正在生气地指着马队员工大声说道。
“这是你的个人行为,与我们无关!”马队员工阿某气愤地回怼道。
吴国凯见状,上前先让两名当事人消消火,然后将他们一同带回警务站纠纷调解室。经过民警一番劝说后,
当事双方情绪逐渐稳定。接着,民警邀请驻站王法官和景区调解员帮助调解。经过王法官的释法明理和景区调解员的耐心调解,最终确定了张先生损失的合理范围,马队员工表示愿意赔偿合理范围内的损失,张先生也自愿让步, 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
“以涉旅纠纷调处为重点,由派出所牵头,成立由村委会、外聘律师、职能部门、商户代表等多方组建的喀纳斯警民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协调法官入驻警务站。同时, 积极与布尔津县人民法院进行联动,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探索创建‘警法联动、高效解纷’工作机制,不断强化执法队伍建设,配套开展执法办案、模拟演示、平台录入、交流经验等活动,积极创新探索案件警情快处快办勤务模式,最大限度保障游客权益。”喀纳斯边境管理大队大队长哈纳提·朱玛别克介绍当前派出所的工作机制。
解答游客咨询
喀纳斯边境派出所依托“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高标准运行四个典型窗口,统一设置警务工作区、矛盾纠纷调解区、群众服务区,优化升级母婴室、更衣间,营造暖心便民港湾。同时,组建喀纳斯义警、保安、志愿者、救援队4 支队伍,全天候、全要素投身辖区治理工作,持续推行“上报即奖励”“百家商户、百点宣传、百点监督” 等工作机制,不断调动辖区群众为边境安全贡献力量的积极性。
游客在贾登峪门票站区间车上丢失一个白色小包;这是关于喀纳斯景区解除交通管制的通告;11 时左右丢失一个黑色帽子,麻烦帮忙找一下……在一个名为“1 楼站台” 的微信群里,不断地出现类似这样的消息。
2024 年11 月3 日19 时许,喀纳斯村警务室接到游客乔先生求助:有7 辆车准备从喀纳斯码头返回游客住处, 在经过一段坡度约40 度的路段时,因气温骤降地面结冰, 导致车辆无法顺利返回。接警后,王站长带领2 名辅警和2 名义警立即前往现场,同时联系了喀纳斯交警中队。到达现场后,民警立即对车辆和人员进行疏散。由于驾驶员对冰面驾驶缺乏经验,义警李跃明坐上私家车,现场进行协调和指挥,警车在前方拖拽,经过1 个多小时的努力,最终成功将被困的7 辆车拖拽至安全地带。“谢谢警官, 太感谢你们了!”几名游客激动地与民警握手表示感谢。
喀纳斯边境派出所联合辖区旅游公司、专业部门、群防力量建立了求助服务协同处理机制,有效辐射带动全域,同时积极推行各类警情先期、联动、合成“三处置”,矛盾纠纷现场、依法、明责“三调处”,便民服务主动、热情、暖心“三到位”机制,实现了基础牢、出事少、治安好、党和人民满意的工作目标。
据阿勒泰边境管理支队支队长杨爱国介绍,近年来, 阿勒泰边境管理支队深入推进责任区民警主动践行“第一任务工作法”,即民警在开展群众工作时,要深入宣传国家法律法规和利民惠民政策,精细化片区管理,多方联动,主动解决游客、群众现实困难,将“景中警·贴心人”旅游警务品牌根植于景区,实现“游客需求在哪里,警务工作就延伸到哪里”,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针对夏季旅游高峰期游客多、咨询多、求助多的实际,喀纳斯边境派出所坚持警旅融合发展,积极与喀纳斯景区文旅局沟通协调,抓实旅游公司主体责任,创新建立‘游客求助服务分流处置’机制,在三湾、换乘中心、码头等游客密集场所设置求助服务点,建立微信群,将丢失物品、旅游咨询、寻医问药等求助服务分流至各点位、各部门,做到了专人受理、分流处置、高效服务。”喀纳斯边境派出所教导员王佳介绍道。
2024 年以来,喀纳斯边境派出所接到救助类警情478 起,同比2023 年下降42%,面向500 余万名游客提供优质服务,帮助游客找回丢失物品400 余件,救助走失、被困游客27 人、化解矛盾纠纷69 起,挽回经济损失240 余万元,获赠锦旗60 面、感谢信51 封,游客满意度和体验感全面提升。
骏马自知前程远, 不待扬鞭自奋蹄。喀纳斯边境派出所将以创建全国“枫桥式公安派出所”为目标,突出主防警务运行,持续提升“旅游警务”品牌效应,彰显服务发展新担当,用平安“警色”擦亮景区“成色”, 守卫好祖国大好河山。
原文刊登于《中国警察》杂志 2024年第12期
图片来源:王友波
新媒体编辑:张晓雪
责任编辑:王雅庆
审 核:张 曙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主管
权威公安业务指导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