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9年中救起13人,参与救援落水者118名;从游泳“菜鸟”到水上救生比武冠军,从单打独斗到创新推出“水上救援最小作战单元”,他,打造了专业的水上救援团队。
他叫楼仁斌,是浙江省义乌市公安局江东派出所副所长,被称为义乌江畔勇敢的“生命托举者”“生命守护者”。近年来,楼仁斌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1次,获评2024“最美基层民警”、全国政法系统年度“平安之星”、全省模范人民警察、全省“最美警察”、全省防溺水宣传大使等多项荣誉。
淬炼技能,危急时刻“豁得出去”
在2012年之前,楼仁斌这个游泳方面的“门外汉”,对水上救援这类专业技能一无所知。2015年7月1日,是他第一次下水救人。楼仁斌回忆,当时因缺乏经验、装备落后等问题,让他的整个救援过程略显狼狈。但也是这次偶然的水中救人让他明白,只有更专业才能更安全,只有平常“多出汗”才能在关键时刻“少流血”,只有持之以恒地打磨淬炼,才能在危急时刻“豁得出去”。
随后,楼仁斌开始向专业人士请教,为自己制定了高强度的训练计划,系统性地开展体能锻炼、游泳训练,去掌握速降、攀爬等多项技能。为此, 他几乎把所有空余时间都投入训练当中。无论刮风下雨、冬日严寒,从未停歇。如今,楼仁斌已达到专业游泳运动员水准,还获得了2017年度浙江省公安机关水上救生比武冠军。
也正因为这样近乎苛刻的训练,让楼仁斌在实战救援中,一次次扮演着“关键角色”,也一次次突破自己的“第一次”。2016年9月6日,他第一次从桥上速降至江面救人;2017年5月12日,他第一次未携带任何救生设备,将人从水中带回岸边;2020年1月28日,他第一次挑战钻入冰水救人,平安归来。
“只要人在我的视线范围内,我就有信心把他拉回来!”如今的楼仁斌,无论在心态还是能力上相较于9年前都有了质的提升。然而,水上救生面临的危险性难以预见,一旦下水,就是和“死神”交手。
他说,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救援,当属2018年7月5日那次。那天,义乌西江桥防洪堤因暴雨塌方,三名巡河工作人员驾驶橡皮艇查看缺口时遭遇堤坝大面积塌方,连人带船被塌方的石块砸翻,一人被困江中,两人被困在塌方形成的凹陷处,其中一人伤势严重,情况十分危急。
一边是随时可能再次塌方的堤坝,一边是汹涌湍急的水流,楼仁斌赶到现场后,来不及脱警服就扣上绳索准备营救。“可能还要塌方,你们下去太危险了,让我来!”下去前,楼仁斌反复叮嘱岸上战友。在众人协助下,楼仁斌一次又一次降下,将两名被困人员成功带到岸上。
而此时,楼仁斌体力已经达到极限,但河水仍在不断上涨,救援不得延误。第三名被困人员因腿部受伤一直在流血,已经没有办法站立,救援更加困难。回忆当时的情形,楼仁斌说,自己当时只有一个念头,“拼了,只要还有一口气,就一定要把人救上岸!”
在信念的支撑下,楼仁斌果断用两条腰带把自己和受困人员绑在一起,让受伤男子用手搂住他的脖子。就这样,楼仁斌徒手抓着救援绳,背着男子沿着垂直的岸堤一步步艰难地往上爬,因脖子被男子双臂死死挂住,他连呼吸都十分困难……
回想起这一幕,楼仁斌说,当时自己的体力已经透支,“如果遇到二次塌方,江中都是塌方落下的尖利石块,我们两个被捆绑在一起的人一旦摔入水中,生还的可能性很小。”虽然堤坝缺口离岸上就短短两三米,但彼时,他踏出的每一步,都无比艰难、惊心动魄,但这每一步,却充满着力量,是对生命的托举和希望。
就是这次,楼仁斌身着警服,满身划痕和污泥的样子被周围群众拍下。这张照片也让更多群众认识了他,为他点赞!
创新机制、提升效能,让救援更快更强更专业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江东派出所辖区沿义乌江而设,水域达17 公里,还有黎明、南山、山口等大小不一的山塘水库,全年涉水警情多,占义乌城区涉水警情的90%。
自2015年第一次救人后,楼仁斌就一直在思考,如何从机制、队伍、装备入手,打造一支水上专业救援团队。在楼仁斌的倡议下,义乌市公安局先后制定《溺水警情处置规范》等,15支水上救生专业队伍覆盖全市水域,580余名公安处警人员和镇街救援力量均得到多轮次专业化培训。现在,17公里长的义乌江沿岸护栏,每隔50米就安有救生圈和专业救生绳,河道警长定期沿河检查,确保设备完善好用。
为了让更多一线警力掌握操作简单的水上救援技能,弥补处警人员游泳水平不高的问题,楼仁斌以工匠般的实验精神开发实战工具、钻研实战技巧。“网上有很多所谓‘教科书式’的水上救援方法,具体实不实用、可不可行只有在实战中检验过才能得知。”
2024年10月中旬,楼仁斌新发明的救生腰带首次在实战模拟训练中亮相。这款荧光绿的救生腰带一共由三根“支带”组成——救援时,施救者腰间绑一根,剩下两根分别系在溺水者的腋下和膝盖。楼仁斌说,腰带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解决救援中的两大难题——如何下得去、如何上得来。
“腰带系上后,救援者需要脚踩岸堤,保持与水面平行,然后抓住溺水者腰带上的两个把手,把对方固定住,再由岸上的队员发力,就能把两个人拉上岸。”
2023年起,楼仁斌还在全省首推派出所水上救生最小作战单元建设,即两人一摩托车,摩托车改装后方便携带绳索及水上救生设备,遇到涉水警情时,两人可快速到达开展救援。
“即使不会游泳,他们也能依靠装备安全下水救人。”楼仁斌说,勇气固然可贵可敬,但他更渴望看见兄弟们平安归来。
2024年8月28日凌晨,江东派出所PTU队员王俊文和战友高效配合,通过抛绳、索降、牵引一系列动作,及时将一名醉酒落水人员救上岸。王俊文也是首批参加培训并获得证书的学员之一,在义乌公安的各个派出所,楼仁斌的“徒弟”们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机动处置模式运行以来,已先后救起20余名落水人员。
江东派出所管辖人口约35万,是金华警情最多的派出所之一。面对“战线长、人员杂、警情多” 的辖区特点,楼仁斌充分发挥低空警务优势,赋能防溺水民生工程,他分管的派出所巡防中队与巡特警“鸮航”无人机工作室紧密联动,推行“步巡+ 视频巡+无人机巡”的防溺水“三巡”机制,对辖区18座桥面及重点水域开展可视化巡查劝导。
哪边能下水,桥面有什么特点,楼仁斌对辖区水域情况了如指掌,积极参与完成了义乌市“水域哨兵”应用场景的开发建设。该应用集全水域感知、全天候预警、全程化可视等功能于一体,实现危险水域24小时动态监控、4分钟内可到场处置,取得了良好效果。在“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的加持下,近三年来,江东派出所辖区溺亡人数为零;2023年,义乌全市溺亡人数同比下降62.5%。
“一人一档”,从“救身”向“救心”升级转变
以楼仁斌名字命名的水上救生工作室,坐落于义乌市警察主题公园。工作室里放置着一系列水上救援专业装备:水上机器人、无人机、水下探测仪、不同长度和粗细的救援绳索……这些都是多次助力楼仁斌实战救人的“宝贝”。
水上救生工作室的“邻居”是“冯老师心理工作室”,这间心理工作室的负责人是江东派出所社区民警冯潮贵。作为高级心理咨询师,冯潮贵是辖区出了名的心理讲师。
这两个工作室强强联合,针对落水人员建立“一人一档”心理疏导和定期回访机制,让“救身”向“救心”升级转变。
对每一个被救起的人来说,经历过生死,或许才更明白生命的可贵。而新的获救者,也成为“善循环”里的感恩者。
29岁的王昊天(化名)是2018 年因塌方被困义乌江中的获救者。时隔六年,惊险的一幕幕仿佛仍在眼前。王昊天一直有些愧疚,他说自己是三人中受伤最重的那个,也是最胖的一个,当楼仁斌背起他往岸边的石壁攀爬时,因石头松动,脚下一滑,二人又被狠狠砸进了凹陷处。然而,楼仁斌强忍剧痛,反而劝慰他放轻松一些,两个人调整好后继续往上爬。“我能感觉到楼大哥背着我很吃力,但他没有一句抱怨,咬紧牙关背着我向生而行。”
李明(化名)是重庆人,2017年的他因一时想不开跳进了江里,是楼仁斌跳下水和战友们一起将他救上了岸。
“一跳下去,我就后悔了!”李明说,在水中的自己无比绝望,当有人靠近他,为他套上救生圈的那一刻,仿佛在黑暗中见到了一束光亮。“那天是晚上,虽然没能看清救我的警官样貌,但这么多年过去,我一直很感激他。”李明说,从那天起,自己如获新生,乐观面对生活,如今已经回老家娶妻生子,开启了全新人生。
现在,王昊天和李明都加入了当地的社区平安志愿者队伍,“如果有人遭遇生命的至暗时刻,我们也会挺身而出。”
原文刊登于《中国警察》杂志 2024年第11期
图片来源:义乌市公安局
新媒体编辑:张晓雪
责任编辑:张安妮
审 核:张 曙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主管
权威公安业务指导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