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波,地处长三角,站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 饱览三江之畔、坐拥东海之滨,自有一派壮志与豪情。近年来,作为护航发展的主力军,宁波公安一直牢牢把握时代脉搏,持续纵深推进新时代公安改革, 坚持顶层设计、同步推进、科技赋能、多元联动“四曲联韵”,奏响改革实践新乐章,始终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
近日,宁波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围绕宁波公安深入实施“三大警务”,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作了重点发布,介绍了宁波公安深入实践数字化改革、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等举措,从群众感受入手,用数字赋能增效,持之以恒打造更优的政务服务,助力宁波营商环境评价连续5 年居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阵,道路交通事故亡人数下降51.3%、游泳嬉水溺亡人数下降84.8%。宁波公安在全省首创“11087”安商护企新模式,获评全国首批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群众安全感始终保持在97.5% 以上。
开展水上清查行动(图/ 门煜)
改革引领发展,创新决胜未来。自2023 年11 月全国公安厅局长座谈会正式提出“建立完善‘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要求以来, 宁波市公安机关进一步深化专业研究、集成专业手段、强化专业攻坚、提高专业能力,有效催生了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
2024 年以来,宁波市公安局打破信息化应用建设的传统思维,突破重复开发的固有难题,充分发挥大数据赋能实战潜力,成功研发出“零代码”应用构建技术,提升公安机关在科技信息化领域的新质战斗力,实现了该领域从“外部输血”到“自我造血”的转变。
能画流程图、做PPT,就能当“程序员”。“形象地说,‘零代码’应用构建技术就像一辆汽车,业务流程、数据相当于汽车的两个‘驱动轮’,应用和数据看板相当于两个‘从动轮’,数据表单是连接‘驱动轮’和‘从动轮’的‘传动轴’。”宁波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局副局长邬亮介绍道,“我们通过引入数据可视化技术、接口技术、标准化技术…… 对数据进行层层规范、层层封装和标准化生产,把复杂晦涩的软件开发技术转化为‘搭积木’,让民警容易上手。”邬亮坦言,传统公安信息化应用开发存在建设周期长、开销成本大、有安全风险等问题, 开发出的一些应用与基层实战有差距,试错成本较高,特别是要切实解决“应用构建能力掌握在谁的手里”这一根本性难题。
在宁波市近期举行的重大活动安保中,依托“零代码”应用构建技术,宁波市公安局仅用一周时间就完成了6 个大屏应用及配套业务系统搭建,一屏就能总览全区域的一举一动,及时对安保疏漏环节实现闭环管理,有效支撑重大活动安保圆满完成。目前, 宁波市已有100 多位民警依托“零代码”应用构建技术, 开发出派出所决策辅助平台、数字督察驾驶舱、IT 兴趣活动报名系统等100 多款应用,直接赋能实战,受到多方好评。
近年来,宁波公安充分认识传统公安工作与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融合互通高效、双向拉动提升的辩证统一关系,锚定发展和安全两个目标,紧盯“质的提升”和“量的增长”两个方向,进一步全面深化公安改革。
宁波公安突出改革创新,在专业上出硬招、在机制上出实招、在大数据上出新招,以建立完善“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为抓手,以“情指行” 一体化运行机制为牵引,打通部门层级壁垒,强化环节要素衔接,优化警务管理体制,赋能一线警务实战,不断提升警务运行效能和整体战斗力。
民警出警更有底气。“公安大脑”通过“警务通” 实时为民警个体提供全警助力,结合视频流、信息流、数据流等形成的分析研判信息,分秒传送到处警现场, 让“赤手空拳的一个人战斗”转变为“全量武装的精准打击”。
案件办理更高效智能。宁波公安向科技要警力、用数据强战力,做优数据赋能、科技赋能、技术赋能三大工程,研发侦查实战模型,搭建数据建模平台,向全警“一站式”提供开放数据共享、专项数据查询、外部服务调用、问题数据处理、系统权限变更、应用日志查询等,最大限度服务一线、赋能实战。
服务群众更贴心到位。“15 分钟办事圈”“随时随地办”“只跑一窗口”……宁波公安通过高效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赋能服务群众,不断减环节、压时限、简材料、优流程,通过让数据多“跑腿”,打造出一系列满足现实需求、服务群众的品牌。
社会治理更精细完善。宁波暑期溺水亡人事故实现“七连降”、2024 上半年全国同类城市“交通健康指数” 名列第一……近年来,宁波公安紧盯治安防控、社会治理、执法管理监督、基层基础建设各环节全过程,推动科技创新与公安工作深度融合,积极打造适应现代警务运行的战斗力。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在宁波市公安局,“警务中台”超大电子显示屏上,代表城市安全“晴雨表”的各类警情、案事件数据以及趋势、动态、预警等多维信息一图展示, 清晰明了。
在港航分局,“海域智治”平台上宁波“东大门” 的沿线海域航运情况一目了然,轻点“船只”标点, 船员信息、过往记录、货载报备等内容随时可供查看。
在交通警察局,“1 + 4 + N”科技信息化新体系上,实时可见城市的“血脉”川流不息,可高清查看拥堵点,也可通过无人机“隔空”开展交通事故处理工作。
“我们坚持科技创新,以服务实战为导向,整合共享、赋能基层,破除警种部门壁垒,为基层民警提供扁平化、精细化数据服务,推动科技创新在社会治理、打击违法犯罪、服务人民群众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宁波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期,宁波全市5 万余名机动车车主的手机陆续收到出行提醒:“因轨道施工,涉及道路固定时段半幅封闭。”这是宁波公安通过对施工路段海量过车数据深度分析后,最终精准推送的提示信息。
近年来,宁波公安主动构建科技信息化交管新体系,深挖数据实战价值,实时监测规律性、趋势性价值指标,变经验决策为数字决策。在指挥大厅,宁波市公安局交警局科技处处长胡慧正在展示车辆精准引导模型。在他身后是宁波公安交警的“鹰眼”指挥决策平台,蓝色大屏上包括商圈人流、桥面气温、涵洞积水等关联数据在内的交通管理全维度要素一览无余, 道路均速、延时、警情等全要素实时一屏展示。
如今,数字化管理,让交通管理变事后被动应对为提前主动预防成为可能,更让交通参与者从不能违到不想违。宁波公安交警通过对违法数据进行标签化归类,精准判定交通参与者及行业企业的交通安全管理情况,依托中队警务网格开展入企、入社、入村精准宣教,把违法行为消除在发生之前。据统计,目前宁波全市参与宣教人数已超过17 万名,人员违法新增率下降57%。
推进公安工作现代化,必须更好地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更好地统筹公安战斗力和多元共治力。近年来,宁波市公安机关积极探索智慧警务建设的新路子,把无限“智”力作为破解治理难题的“金钥匙”,努力提升公安数字化改革的“智”治厚度。
在强化政府部门多元联治方面,宁波公安会同教育、政法等部门开展“护校安园”专项工作,有效保护全市校园安全。针对农村赌博治理等社会热点问题, 进一步完善党政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国家7 部委在宁波召开农村赌博治理现场会。
针对生态环境保护治理难点,2024 年2 月,宁波公安在宁波奉化区建成浙江省首家海洋生态警务联勤工作站,并由点及面,在8 个有海岸线的区(县、市)打造各具特色、主题鲜明的联勤工作站20 个。
生态警务是公安机关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探索实践。近年来,宁波公安积极构筑集宣传、打击、治理于一体的生态警务工作模式,与资源规划、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部门联合建立市级生态行刑共治中心;加快完善“1 + X”联勤工作站运行模式,打造生态守护共同体,在全市共建立生态义警队伍14 支、设立生态警长127 人,并依托无人机、物联网等技术,在重点区域布点生态要素感知设备,打造全域感知立体防控网, 以“警察蓝”守护“生态绿”,做好绿水青山的坚定守护者。
在推进公安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方面,宁波公安以数字赋能、智慧运营也给广大群众带来了更精准、更高效、更便捷的体验。如开具“无犯罪记录证明”,通过AI 机器人值守,群众可实时在网上申请并通过核查反馈, 办结时间从5 个工作日提速到1 个工作日。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2024 年以来, 宁波公安在服务群众方面从未停歇——在乡镇(街道) 便民服务中心及村(社区)实现延伸点入驻率达80% 以上, 在全市建造2184 个政务服务帮代办点,建成183 个“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专门针对各种“疑难杂症”进行受理办理,有效破解办事群众无处咨询、无处解决的烦恼。
“宁波公安推行公安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主要目的就是在高标准做好基本政务服务的基础上,聚焦企业和群众的需求期盼,提供更多精准化、个性化的衍生服务。”宁波市公安局行政审批处处长应彦芬介绍道,“通过多元联动,我们已推进公安领域‘信用修复一件事’、货车通行证等高频事项全程网办。目前,96% 的公安政务服务事项可在网上办理。通过强化AI 技术应用,已实现13 个高频民生事项智能速办。”
原文刊登于《中国警察》杂志 2024年第12期
图片来源:宁波市公安局
新媒体编辑:张晓雪
责任编辑:张安妮
审 核:张 曙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主管
权威公安业务指导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