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界精英】“智”筑预防警务 ——科技尖兵沈刚的提质增“智”之路

文摘   2025-01-13 15:10   北京  

他是一名派出所所长,以“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智慧,践行人民公安为人民的服务宗旨;他是一名警界科技尖兵,扎根基层,用科技创新赋能派出所实战。

他的创新很“小”很简单,只为解决基层民警办公办案的琐事难题;他的创新很“大”很复杂, 乃至为一座城的百姓提供更大的便利。

他就是安徽省马鞍山市公安局花山分局塘西派出所所长沈刚。在第五个中国人民警察节来临之际,中央宣传部、公安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忠诚的印记”——2024“最美基层民警”先进事迹,沈刚光荣入选。从警20 多年来,他始终坚守在基层公安工作的最前沿,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2 次、个人三等功3 次;2020 年获评公安部全警实战大练兵“标兵个人”;曾站上“全国公安机关改革创新大赛”最高领奖台, 并作为全国公安代表受邀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从“不务正业”到科技尖兵

通过“警情场景化分析平台”研判警情


“激情来源于热爱!”沈刚是个特别爱钻研的人。

走进塘西派出所综合指挥室,大屏幕上不时跳动的数据,即时展示着辖区警情变化。哪类案件突出, 哪个时间段案件高发,哪个社区矛盾纠纷比较多…… 类似种种信息都可以通过屏幕一览无余,这里被称为塘西派出所的“最强大脑”。

“最强大脑”的核心之一是沈刚带着所里青年民警们历时半年自主研发的“警情场景化分析平台”。该平台可对日、月、年等不同期间警情同步监测,

多维度自动梳理数据,反映辖区警情趋势。“以前需要人工花费30 分钟统计的数据,现在不到4 分钟就能自动分析好,效率很高,精准度也提高了。” 沈刚说。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因此必须要不断创新, 创新永无止境,否则就跟不上形势任务发展变化的需要。”沈刚说,“我的小科技,最开始的时候, 大多数群众都不理解,甚至说我‘不务正业’。”

这段经历还得从2014 年说起。沈刚被市公安局委派到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进行图侦学习。正是这次学习的机会,让沈刚第一次感受到科技的力量,打开了他的警务科技创新之门。“视频侦查可不仅仅是看看监控那么简单,要学的太多了,有时候盯着视频监控几天几夜不合眼!”沈刚说道。

就是因为整天盯着视频看,让很多群众,甚至战友对他的工作都不太理解。“不去走访摸排,成天盯着监控,能破案吗?”质疑的声音从未间断, 打消这些质疑始于一次案件的侦破。

2015 年5 月,马鞍山市发生多起猥亵案件。经研判,作案嫌疑人很可能为同一人,但线索寥寥, 很难锁定嫌疑人的隐藏地点。拿到仅有的部分视频资料后,沈刚仔细地对嫌疑人的行踪轨迹、体貌特征等信息进行比对,他通过研判画出嫌疑人可能的隐藏区域。经过几天的蹲守,嫌疑人被沈刚逮个正着。如果说这一次是运气好,但是接下来靠着科学技术, 沈刚接二连三破获多起案件。

2014 年,沈刚提出的一条关于办案系统改进的科技创新建议,让他受邀加入马鞍山市公安局科技创新团队。“作为一名基层民警,我觉得除了基础业务能力外,要找到自己的特长,大胆尝试、探索。” 短短3 年内,沈刚利用业余时间把运用视频侦查破案的经验进行总结,结合派出所工作实际,先后摸索出“视频侦查中的犯罪心理分析”“车卫士侦查预案”等多个工作法,立足这些“工作法”侦破案件623 起,帮助群众追缴电动自行车、手机等赃物190 余件,为群众挽回损失53 万余元。此外,沈刚立足实战推动科技创新,不断总结工作经验,独自开发出的微课程“布控五步法”和“ps 比对法”在全省推广。

2018 年,沈刚积极参与到 “云智办案通”“法智通移动办案助手”的开发与应用推广中,提出各项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100 余条,实现了案件事前监督、法律条款智能引用、数据自动提取等功能, 真正做到为基层民警减负,累计节约研发经费1000 余万元,目前已在全国100 余个地市级公安机关推广应用。




从“单兵作战”到团队协作

沈刚与市局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开展科技创新探讨


沈刚的科技创新项目大多始于派出所,用于派出所。

2022 年9 月,沈刚被调任塘西派出所担任所长。此前,他已经是马鞍山市公安部门科技创新团队的一员。如何加强大数据应用,通过“智慧大脑”把派出所民警从繁杂、低效的基层警务工作中解放出来?对派出所工作中民警的忙碌辛劳深有体会的沈刚,开始探索科技信息化与基层警务工作的深度融合。

接警台到二楼综合指挥室,需要走60 多步、一分多钟,这样不利于指令传达与信息共享。于是, 他将全所信息化设备集中统一管理,建立融合情报指挥、侦查研判、案卷管理、装备管理等功能的一体化综合指挥室。他说,“离群众近一点,工作就快一步!”

派出所传统警情分析的“导出、制表、阅读、分析”四步人工操作,十分依赖民警的主观能动性, 应用转化率不高。沈刚便带领所里的青年民警研发出“警情场景化分析平台”,由数据模型代替人工分析,结合可视化技术将模型结果数据转化为图表, 提高了警情分析能力,改变了派出所传统警情分析依靠人工操作的状况。目前,该平台已被马鞍山、阜阳、合肥等地派出所应用。该项目于2023 年被评为安徽省公安厅四季度领跑者项目,荣获马鞍山市公安局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叮铃铃,叮铃铃……2023 年6 月14 日,塘西派出所接到了一起报警电话,辖区一家生鲜超市里发生纠纷。11 天后,这家生鲜超市又有人电话报警, 还是纠纷。不久,派出所又接到两三个不同的纠纷报警电话,地点都是生鲜超市。7 月初,沈刚通过“警情场景化分析平台”发现了这一不易察觉的重复警情。经过了解,门面房的二房东因经营不善,想与开生鲜超市的租客提前解约,二人产生了经济纠纷, 双方因达不成共识矛盾逐渐加深。于是,沈刚联系了社区、司法所人员,一起上门为双方做调解工作。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半个月内,沈刚先后组织双方进行了8 次调解,最终让双方达成和解。

“一个人强不叫强,一群人强才叫强。”2023 年,“沈刚科技创新工作室”挂牌成立,让科技创新的魅力在基层派出所内“浓”了起来、动力“强”了起来。如今,沈刚带着一批青年民警, 立足“打牢基层基础、优化创新效能、整合创新资源、贴合实战需求、完成数字化转型”5 大目标开展实战研发工作, 涌现出一批小而精、贴地气、符合基层派出所需求的信息化应用,多项创新成果被省、市推广应用。

在沈刚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基层派出所民警积极投身科技兴警浪潮,塘西派出所荣获“集体三等功”“基层先进党支部”“马鞍山市公安局示范练兵角”“马鞍山市公安局示范科技创新工作室”等荣誉。2024 年,塘西派出所被推荐参与“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评选。与此同时,该所传统侵财案件同比下降21%,电信诈骗案件同比下降23%,辖区发案数同比下降30%,社会治安环境不断改善,派出所主防效能明显提升。

正是这种“敢干、想干、能干”和“干好、干实、干成”的作风,让沈刚站上“全国公安机关改革创新大赛”最高领奖台,并被纳入公安部科技信息化专家后备人才,作为全国公安代表受邀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从“家长里短”到飞身救人

沈刚在夜巡时,与辖区居民交流


派出所,是公安机关里最接地气的单位。很多人可能会说,派出所有啥事啊,吵嘴打架,半个社区大妈的活。确实,从化解矛盾到丢狗找猫,能想到的小事都能从派出所找到。“我们认为的小事, 可能就是群众的大事。”质朴的话语就是沈刚对于派出所林林总总琐事的态度。

2024 年9 月18 日10 时许,派出所迎来了两位年逾古稀的“老熟人”。本是冤家的两位老人,这一天却笑着相约一起来到所里,各自给沈刚送上一面锦旗。原来,两位老人三年前为找个老来伴,便领了结婚证。但由于性格不合,日子过得是鸡飞狗跳, 时间久了矛盾更是进一步升级。2024 年6 月,老两口吵架时,老先生气得拿起了家中的菜刀,老太太惊慌失措下报了警。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可这家务事不断不行,真闹出人命可不得了。冤家宜解不宜结,沈刚隔三岔五都要上门给两位老人做调解工作,电话更是打了无数次。起初,老太太有点钻牛角尖,一度将调解纠纷的沈刚都给埋怨上了,还说要去投诉沈刚。可架不住沈刚“耐磨”,经过3 个多月的连续上门做工作,时时嘘寒问暖,陪老人拉家常、话过往,他与两位老人渐渐热络起来,两位老人终于愿意听沈刚的劝说,解开心结,重归于好。为感激沈刚,他们相约在中秋节后上班的第一天, 各自定制了一面锦旗,一起来到派出所送给他。

辖区群众为沈刚送来感谢锦旗


关于这样的故事,在沈刚20 多年从警生涯中还有很多,走失的老人、负气的孩子、摔倒的群众…… 这些不起眼的小事贯穿于他的生活中,他乐在其中;群众遇到了危难,他更是不顾安危冲锋在前。

2024 年3 月,沈刚接到110 指令称,辖区一名16 岁少女爬上7 楼楼顶意欲自杀。沈刚和战友到达现场时,天空已经下起小雨,女孩在楼顶屋檐边摇摇欲坠,每一刻仿佛都处于生死的边缘。千钧一发之际,沈刚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顾不上湿滑的瓦片, 他毅然决定冒险从隔壁单元翻窗爬出,从7 楼仅见半米宽的狭隘屋檐艰难地向女孩身边挪动。他双手紧紧把住屋檐,每前进一步都小心翼翼地寻找落脚点,现场的战友都屏住呼吸。终于,他靠近到女孩身边,经过半个小时的安抚,成功将少女挽救。

事后,朋友后怕地说:“遇到这种事情一定要先考虑自己安危。”可他却说:“我是所长,这种事我必须先上。为了孩子的生命,冒点险,值!”

应用科技手段,主动发现问题,将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巧搭数据模型,做好重点预防,将预防打击犯罪做在前面;为派出所主防工作提质增“智”, 沈刚一直在不懈努力。




从“重拳出击”到破案能手

开展“预防校园欺凌”安全主题教育课


在中国古典传说里,惊雷可以镇宵小,面对犯罪分子,沈刚不再是那位如沐春风的暖心警察,而是一个嫉恶如仇、果敢勇为的真猛士,用雷霆之势扫清罪恶毒瘤。

快速高效打击违法犯罪,守护辖区百姓安宁, 是对“派出所主防”能力的检验。重拳出击打击罪犯是公安的职责,但为群众挽回损失才是沈刚最终的追求。担任所长后,为提高派出所勤务运行质效, 沈刚对塘西派出所开展了大刀阔斧的勤务机制改革, 完善“案件办理”“科技创新”“指挥调度”等功能区建设,着力提升打击违法犯罪工作质效。

“人民警察神速破案,百姓心中的太阳,照得民心暖洋洋!”这是辖区群众赵女士给沈刚送的鲜花留言。2023 年6 月,赵女士在某维权群里结识了一名自称“警察”的男子,该男子称免费帮忙维权的同时,教大家在某投资App 中赚钱。赵女士在完成转账后,该男子突然告知App 已关闭,所有钱均已亏完,在退还了赵女士1 万多元后,便失联,赵女士这才意识到被骗,遂报警。沈刚接手了该案件, 经过5 个多月的侦查,前后辗转多次前往外省,最终将该男子抓获,并追回赵女士所有损失。

“侦查破案后的追赃挽损是我的目标!”沈刚一直牢记着作为人民警察的职责,保护人民,惩治犯罪,守卫一方平安,坚持破案与追赃并重,始终把群众最关注的身边“小案”作为重中之重。多年来, 结合派出所工作实际,沈刚先后利用自己总结的工作法,“敲”出了多个适用于派出所的应用平台模型, 解决了许多基层民警办公破案的琐事难题。沈刚不断将数据建模应用到破案更广泛的范围:查涉赌流水账户繁琐复杂,那就建立大数据模型,筛选数据事半功倍;锁定嫌疑人难度大,那就多种数据通过模型碰撞,迅速锁定重点嫌疑人……

时间,从来不语,却见证了所有真心。

从警20 年,沈刚披星戴月脚步不停,研发大数据警务模型20 余个,侦破案件600 余起,利用科技信息化手段深挖线索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700 余人, 救助迷路走失群众100 余人,挽救危难群众30 余人。

沈刚把忠诚为民的初心守成恒心、匠心,与满身汽油的当事人抢夺过打火机,冒雨爬楼顶解救过轻生少女,夜以继日钻研过大数据建模,默默为“无证明城市”建设献力献智,为派出所工作提质增“智” 不遗余力。

可勇,可谋,可亲,可爱,便是人民警察—— 沈刚。


该文拟刊登于《中国警察》杂志  2025年第1期


相关链接
【警徽荣耀】邱建军:血染的风采
【警徽荣耀】胡祥雨:有温度的“胡叔叔”为爱寻找
【警徽荣耀】史礼海:用胸膛挡住刺向群众的尖刀

图片来源:马鞍山市公安局

新媒体编辑:张晓雪

责任编辑:徐  洁

审  核:张  曙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主管

权威公安业务指导期刊

中国警察杂志
全国公安系统权威业务指导期刊。记录公安改革进程,探索警务发展趋势,指导业务实践工作,展示警界创新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