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之后印度在藏南的蚕食】

文摘   2024-07-30 23:59   北京  

编者按:我没觉得公众号必须要每篇都得正儿八经的文章,尤其是我经常到了晚上九、十点钟才开始写。以下这个就是,写得比较随意,只是力图把大概脉络讲清楚,具体细节在单独篇里探讨。

本文用图都是自制仅示意边境实际情况,非官方,一切以我国官方口径为准。


1963年,在我军后撤之后,印军即陆续返回了战前的大部分藏南地区。我军自此一别就是六十多年。此后,两国在藏南的争斗再次回到了蚕食与反蚕食的形式上来。

正如上一篇所说,非法的麦克马洪线缺乏卫星定位技术和实地完全勘测的支持,与其理想的分水岭存在许多误差,对于切穿喜马拉雅山脉的六条河谷也没有准确的分界,造成大量模糊空间并不存在“唯一的、图定的麦克马洪线”。于是,控制权就成了王道。争夺更进一步地域的控制权,就成了印度的蚕食政策和前进战略。

大多数网友都有这么个印象,我国在中印边境长期奉行的是前轻后重部署,一线边防力量非常弱,仅能在战时起到迟滞敌军的作用;而印军大肆建设哨所和碉堡工事,在一线堆积军力。更别说双方机场(或前沿着陆场)数量的巨大差别。这是由于印度始终不是我国重视的战略方向,加上1962年的余威足以震慑印军。

但是,再多的余威也有消散的时候;再弱的敌人也有发展的时候。

在1971年肢解巴基斯坦和1975年吞并锡金的“巨大胜利”下,印军开始重新在中印边境采取积极态度。例如1976年后在西段设立巡逻点(比如加勒万河谷的PP14点位),越过我国划定的1959年实控线进入我国领土巡逻;现在西段实控争议面积最大、至今阻碍印军恢复“和平与安宁”的天南河谷(近千平方公里),就是这时候出现的。

八十年代,印军采取“攻势防御”,恢复前进政策,进一步加大了巡逻力度。并最终在1985年越过错那勒布沟的麦线,进入桑多洛河谷设点,进而全面占据了克节朗河南岸等约90平方公里土地,以及37平方公里的东章地区。更为致命的是,宣布“阿鲁纳恰尔邦”正式成立。鉴于我军在边境无法取得对印压倒性的军事优势(甚至相反),我们最终没有付诸军事行动。两国也在1993年、1996年缔结边界协定,从此恢复了关系。

我军控制了克节朗河北岸及桑多洛河部分约59平方公里,以及朗久以南约143平方公里

1988年后,我军开始试探性巡逻娘姆错、洞嘎弄巴和甲然弄巴等,这些也成为了至今仍在的交叉巡逻地区,捍卫了我国的实控主张。

1998年,印度核试验成功。继而疯狂加大了在藏南的甲曲俄等各个地点的蚕食巡逻。最终在1999年我国南联盟使馆被轰炸后的中美紧张时期,在东章地区酿成两军的82天对峙。班公湖也蚕食了黑山头。

此后,进入新世纪,不甘失败的印军多次试探东章瀑布和多果尔草场,并最终分别在2001年和2003年设立哨所和石头墙。之后,就是中印两国2003年和2005年互访下所营造的友好氛围,我国失去了夺回的机会。

甲曲俄的阿相比拉,2014年印军就悍然越界阻止我军修路,2016年,在卫图上能看到印军在都仁错康和阿相比拉越界修建了至少4处哨所。自此,我军的巡逻终点就处于印军哨所包围之下。2018年印军在阿相比拉还越界引起了对峙。

2018年起,印方启动“边境道路项目”,开始在达旺、东章、甲曲俄、扎日曲、梅楚卡、马尼岗、更仁、米培、丹布恩、查拉岗、察隅河谷等方向,成功修好了边境道路。继而在娘姆错的安扎河、甲然弄巴等前置了哨所,更加接近交叉巡逻地区。

印军从没停歇。去年打算ITBP增设一个旅级单位,47个边境哨所和12个临时营地。增设了边境情报站,与边境哨所并立,以提高情报收集整合能力。

展望未来,在台海可能引发美国所谓“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威胁下,中印边境必然是要做好最坏打算,即印军入侵的应对方案的。

严格来说,藏南实控线有一定的地理阻隔效应,考虑到六条主要通道以及印军的众寡布局差异,一般来说,1962年我军唯二正面作战的达旺方向和察隅河谷方向,也是唯二面对面对峙布局的方向,仍是印军入侵最大风险之地。这两个方向也有藏南唯二的两个“边境会谈会晤站”——棒山口和瓦查打麦。

本篇完。转载请注明。回头再补细节和地图,已经快12点了。

梦回糊涂
努力做“中印边境问题”公网最权威博主(@1002什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