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是这样的:今年以来,中印出于各自需要,希望缓和关系,在双方外交高层多次会面、有效地表明态度之后,最终落在这次金砖峰会的契机上。
为了打开两国关系局面,需要首脑会晤,而前提条件,是印方四年多来单方面坚持的:“恢复2020年4月前的状况(即班公湖5月反击之前)”,要求“天南河谷和典角曲上游不先脱离不谈关系正常化”。
为此,两国至少从8月底或再往前的7月的中印边境事务磋商和协调工作机制会议(WMCC)以来,紧锣密鼓加快了谈判进程,并最终各自作出了让步,满足了对方可以接受的条件,赶在金砖之前,达成了协议,解决了正常化的“绊脚石”——唯一名义上的障碍。
于是,官方就有了昨天和今天关于金砖会晤的一系列报道,两国自此走向回暖。之后,将继续就边境军事降级问题谈判,以及其他领域恢复正常化进行谈判(例如恢复印度香客朝圣)。
这个撤离和巡逻的协议,可不只是其本身,更不是应急的,而是整个中印关系缓和的前置绊脚石。协议签了,就挪走了石头,两国关系整体就变了。
我方的让步,对于关注这一块的读者来说,真的属于常识:大平口哨所等必须撤离,印军才可能“恢复巡逻”。乳头关哨所等必须撤离,印军才能“完整巡逻”。冰莲山哨所位于印度主张巡逻点(PP)边缘。我方天文点到河尾滩的天空公路,经过这一区域的东边河谷。
对于典角曲上游,我方挪开,印军才可能所谓“恢复巡逻到恰尔丁山口”。
很多解读,说印方投降了的。你问他Depsang在哪里、Demchok在哪里,他可能都压根不知道,还直接用“德普桑”“碟木绰克”,而中方根本不用这个地名表述这个区域。他就更不可能知道天南河谷和典角曲上游的“恢复巡逻”四个字意味着什么。
对于我国来说,外交部多次表态“边境问题只是中印关系的一部分”,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代价,换取两国关系的有所改善,避免印度走向全面对抗,是一个对我国有利的选择。但不是无底线地满足印度的任何要求。而这么多年来,终于能达成协议,是因为作为阻碍方的印方,基于它的外交需要,也让步了。
“让步”肯定是对等的,只不过印方如何让我方满意,这个可能不适合展开,中印都保持了沉默。其实持续关注的人大体也能猜到一些。
国家认为印度这个让步值的,那就值了。
两国本来也不可能就“从未划定的边界”无止境、不计成本地对峙紧绷下去,耗费大量资源和资金。既然不涉及主权,又不想打仗,那么就是寻求如何重建“信任”,恢复边界的一个安宁,一个双方都能照顾到的方案。只不过印度出于其他战略考虑,才拖了那么多年。
关于下一步两国的谈判和缓和的具体表现,还有待跟踪观察。
至于具体的协议方案,只要将来执行,印度人肯定会通过“打卡照”之类展现出来,并被“爆料”。
更多关于每日最专业的南亚动态新闻编译请点击↓
更多关于南亚新闻深度分析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