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未曾远去

民生   文化   2024-10-25 06:01   辽宁  

作者简介

 任占萍,曾用名任萍。1967年生人,简单生活,自由写作。


英雄未曾远去

原创:任占萍


1862年7月,大清同治皇帝登基的第二年,也就是同治元年,在辽东本溪草河城地区那个叫薛家沟的地方,老薛家的三个外孙于姓三兄弟,为外祖父薛仁同、外祖母关姜氏立了一块碑。石碑是出自赛马上好的红石,当年如何安排车马从几十里外将碑料运回来,无论如何要比起他们的先祖薛礼薛仁贵率大军九次征东要简单容易多了。



位于本溪县草河城的薛礼城门口


红叶满山的时候,与朋友来到位于本溪县草河城黑峪水库的薛礼城观赏枫叶。在薛礼城姿态威武的城门口,遇到了当地的几个村民,手指薛礼城门左侧不过百米的一户农家,说这家的祖坟前墓碑还在,是一百七十多年前立的碑。我们怀着好奇和对历史的尊重来到这户姓祝的人家,推开铁栏杆大门,十几只肥硕的绵羊在圈里谨慎打量着几个陌生的访客。祝家老父亲和儿子得知我们的来意后,老头爽快地答应领我们上山去看看。



考古学家梁志龙老师在与薛家后人祝大叔辨认碑文。


著名考古学家梁志龙老师在薛家祖坟现场考察。


八十六岁的祝老爷子,背微驼,身子骨硬朗。由于经常上山放羊和田地劳作,走起山路来如履平地。不大功夫就来到了离家不远的薛家祖坟茔地。在杂草和荆棘中,有横排四个坟丘。其中一个坟茔已被盗墓者破坏,现呈平凹状。在这个被毁的坟茔前面立着一块白色墓碑,首身一体,碑头方形,两角抹斜,碑身高约1.5米,宽约0.7米,碑身厚度0.3米左右。碑文楷书阴刻,碑头上“永垂不朽”四个大字清晰可见。两侧文字较小,中间稍大。竖行刻有“清故外祖父母薛仁同 关姜氏之墓”。左侧上方刻着“同治元年七月十五日”,右侧是“原籍山东登州府海阳县¨¨四社後站¨凤凰城北晏¨”等字,有的字已模糊难以辨认;左下方是立碑的三个后人名字,因年久风吹雨淋日晒,隐约可见并排三个“外孙于增财、于增福、于增宝”的字样。横排这四个坟茔应该是薛家哥四个,不难理解和想象,立石碑的这户薛家的外孙想必是功成名就或事业通达,才有心力能力为祖辈立碑,而不幸的是这也成为日后此墓被盗的主要因素。另外那三个坟丘因无石碑而无贼惦记得以保留完整。



距薛礼城门口一百余米的老祝家和祝老爷子。


祝老爷子的母亲姓薛,此处是他姥姥家的家族墓地。


祝大叔在薛家沟生活了一辈子,常年放羊,这里的沟沟坎坎都走遍。他说在他家院子后面的山上有高丽人住过的房身遗址。我们愈加好奇和兴奋了。于是,祝大叔做向导,我们跟随其后。走过祝家后院的菜地来到山坡前,没想到山不高路却陡滑,极其难走。祝大叔显然轻车熟路,没走几步就遥遥领先。著名考古专家梁志龙老师亦步亦趋小心紧跟,我化身猿猴四肢并用,没走几步就踟蹰不前,纠结着是否打电话呼救助我前行。祝老爷子和梁老师已经不见踪影,前无救兵后无来人,我只好大喊:“梁老师您拍照啊,我上不去了”。


梁志龙老师是国内考古界的知名专家,也是高句丽文化考察和古墓鉴定的权威,他参与了好多大型古墓和各朝代遗址的发掘工作。我坐在距离薛礼城门不过百米的祝家大门外那个石墩子上,歇息着静候佳音,期望他带回证实是高丽遗址的喜讯。


薛礼城景区远处那座山岗上,就是明辽东烽火台的遗址所在。


山岗上落叶均匀覆盖的地方,呈下凹状,这是烽火台顶部。


梁老师下得山来,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特有的电影配音演员的音腔讲说考古,有点像易中天侃侃而谈纵论三国。他说此处不是高丽人住过的房身,是明代的一座烽火台。经过他的考察,被祝大叔和当地村民认为是高丽房身的这个地方,其实是明代修筑的烽火台。它是辽东长城的组成部分,距今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这座烽火台,坐落在一条南北走向的山岗的南端,土石混筑,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高出山岗地表一米多,顶部有一个凹坑,原是点燃烽火的地方。在山岗的北侧,有三处凹平的遗址。有的外围筑有低矮的石墙。据梁老师说:这是守台士卒居住的房舍遗址。在山岗的西侧,是一道护坡石墙。这个石墙的外侧有一条人工修筑的马道,呈之字形旋转顺坡而下,抵达山麓。


薛礼城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代总与考古学家梁志龙老师畅谈明辽东烽火台遗址背后的历史。


这个被误传多年的所谓“高丽遗址”,原来是一处明代辽东长城的烽火台啊。问祝大叔这山叫什么名字?他脱口而出叫“高丽墩台”。在民间经常有个错误认知,喜欢把古代遗址往高丽人上联想。想想也不奇怪,薛礼薛仁贵九次征东,都是与高丽人打仗。东北有太多高丽人生活的痕迹了。梁志龙老师说:薛礼城门外的这处辽东明长城遗址保留得较好,比省内其他几处被发现的辽东明长城遗址要好得多,很有保护、修缮和开发价值。得到著名考古专家如此高的肯定,当地村民都兴奋和激动起来。


史上有“五里一墩,十里一台”之说。歌曲《精忠报国》中唱到:“狼烟起,江山北望。龙旗卷,马长嘶,剑气如霜。”烽火台上用狼的粪便点燃的狼烟,多大的风也扑不灭。在信息极其不便的古代,烽火台的烟火起到传递信号的重要作用。据史料记载:明代时每个烽火台一般驻守五名士卒,半年轮换一次。有家眷的可一起带来。长期驻守烽火台是一件苦差事,谁都不愿意来。不过,辽东山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也为这些士卒和陪同他们驻守的家属增添了生活的乐趣。山野菜、蘑菇、木耳、核桃和山鸡、野兔等,多少弥补调剂了这枯燥单调的驻守要塞的日子。



听梁志龙老师讲:明代辽东档案曾记载一件事,杀死一名鞑子,可获取丰厚奖资。鞑子,指的是蒙古人。后来,把女真人也叫鞑子。有个汉人上山采药,走迷糊了。来烽火台问路,顺便讨口水喝。守台的五名士卒利欲熏心,合谋把他杀了。然后将一套鞑子的衣服套在这个人的身上,抬着尸体去领赏。谎称数名鞑子攻打烽火台,杀死了一个,其他的跑掉了。事情很快败露,五名士卒全部死罪。


明代建的辽东长城,主要抵御女真人。丛山峻岭之上一米多高的混石土台,足以抵挡女真人的马蹄无法踏过来。而烽火台是明长城的附属设施,也是明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薛礼城景区附近发现的这处烽火台所在的山岗,长约70米,沿着山岗西侧修筑了一段石头垒砌的矮墙,长约50米,高约10——50厘米。这段矮墙除了起护坡作用外,局部也被守台兵士居住的房舍利用为西侧的石墙。


辽东明代烽火台在本溪薛礼城景区附近被发现不同寻常,对于此处原叫薛家沟,是薛礼及部下的后人曾在此居住多年又提供了新的佐证。这里位于本溪县“三草”(草河口、草河城、草河掌)地区,毗邻凤城、赛马、四棵树、下马塘、思山岭等地,这些地方的老百姓对薛礼征东的故事耳熟能详。一千多年前,薛礼薛仁贵数次率唐朝大军从辽东走过。他的后人们为了更好地生存发展,也从山西、山东、河南、河北而不断迁徙,在华夏之地,在地球的两端都留下了无数子孙。薛家沟薛家祖坟那块同治元年的墓碑,比“辽东本溪湖”题字的时间还早了七年。




明辽东烽火台遗址就在薛礼城景区附近


千年的石头会说话,无论薛家祖坟的清代石碑,还是薛礼城附近发现的明代烽火台,都在向后人传递着一个并不久远的信息:薛礼薛仁贵曾经打马走过。他的后人在辽东繁衍生息多年。


英雄生前名,薛家身后事,后人常讲常新。他,未曾远去!


薛礼城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代小龙总经理走访薛家后人


(此文得到梁志龙老师的指教,在此表示感谢。)



声明

1、印象本溪遵守互联网有关法规制度,履行相关义务,作品均为腾讯官方审核通过后发布。

2、正式发布的原创作品遵循署名作者文责自负的原则,印象本溪不持任何观点和立场。

3、对于涉及政治敏感、地域歧视、攻击谩骂等易使本平台被违规处理的文后留言,印象本溪不会进行精选。

4、作品在使用来自网络的图文素材时,感谢原作者的辛勤付出。如有侵权,欢迎原作者第一时间告知,本平台将及时予以删除。

5、印象本溪是本溪百姓的情怀平台,只关注本溪的人文历史等方面话题,无商业用途。



编辑:一寸丹心


印象本溪

谈老百姓感兴趣的家乡话题

感谢您的阅读、转发和关注!

印象本溪
印象本溪专注本溪人文历史、自然风景;和本溪相关的儿时情怀、旧时记忆,致力于原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