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杨槐,笔名:关外溏。1957年生于本溪湖,回族。1975年于十五中完成学业后,为桓仁县知青。1978年考入沈阳师范学院政教系,毕业后任本溪师专政史系助教、讲师。从1990年起至2017年,先后担任本溪市社会主义学校秘书长;中共本溪市委统战部办公室副主任、基层处副处长;本溪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副局级调研员。主要社会兼职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本溪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本溪市第三、四、五届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中国统战理论研究会基层统战工作理论本溪研究基地研究员、辽宁省统战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在本溪地域文化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有:著作《本溪医药历史文化》(副主编),获本溪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政府奖一等奖;著作《本溪宗教史话》(为策划者之一和道教篇与伊斯兰教篇主笔);文学评论《本溪戏剧60年评说》,获本溪市首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另有多篇反映本溪地域文化的散文、报告文学等作品在省内外发表。
本溪籍
回民支队英烈金进
原创:杨槐
河北省衡水市阜城县纪庄村烈士陵园。
这里长眠着马本斋领导的冀中回民支队的88位抗日英烈。
26岁的政治部组织科干事金进,以及14岁的抗日剧社小队员丁天真,是来自于辽宁省本溪市的回族战士。
在市委统战部工作时,我与金进的侄子金春田结下忘年之交,他是黄埔军校第23期的学员,本溪市黄埔同学会会长。我调任到市民委后,恰与金老的办公室同在一个楼层,愈加方便了彼此间的联系和交往。
因为共同喜爱地域文化,又都是回回民族,闲聊的话题自然离不开彼此都曾关注的历史事件及人物,我所了解并景仰的本溪籍回民支队英烈金进便是其中之一。
被迫辍学
金进
金进,原名叫金文斌,1916年生于本溪湖一个闻名遐迩的中医世家。
祖父金恩荣是专诊红伤的“金大先生”,父亲金玉玺也是治疗损伤的“正骨大师”。
金文斌自幼好学,长得帅气,家乡县立师中毕业后,顺利考进奉天(今辽宁)省第二工科高中。
“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驱逐在校师生,屠杀敢于反抗之人,15岁的金文斌义愤填膺,被迫返乡。父亲为辍学的儿子安排了秉承祖业的前程,桀骜不驯的金文斌却另有“走自己的路”的想法。
1932年,目睹日本殖民统治下水深火热的家乡,金文斌恨透了东洋鬼子的横行霸道。利用到老街坊武大伯开设的文玉石印局帮工之机,他偷偷印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传单,会同挚友连夜张贴在本溪湖火车站和湖山楼大舞台一带。
抗日传单
日伪统治极严的本溪湖,人群最集中的地方突然冒出了抗日宣传品,日本人细思极恐,如临大敌,慌忙出动军警展开了全城大搜捕。
迫于形势紧张,又有生命危险,亲人们强令金文斌不得走出家门。
血气方刚的金文斌,仿佛也警醒了许多:“如果自己有事,那得连累家人”,于是坚定了异乡抗日的念头。
他请求父母资助,要到关内投奔抗日的队伍,并强烈表白不当亡国奴的志向。
1934年,在说服父亲同意的情况下,他同外祖父一起去了北平,为了不牵连家庭而易名“金进”。
在北平,他先在回民文化学校当教员。翌年与既是同乡又有表亲的丁铁石结伴南下,经天津到上海寻求救国救民的路径。
金进托人给家里捎来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信中有“待至冬阳到,即便回家去”,意即东洋人倒了,我再返还本溪湖,表达了不将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誓不罢休的壮志豪情。
此时,日军正加紧全面侵华的步伐。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全国各阶层民众抗日爱国的浪潮汹涌澎湃。
1935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刚落脚陕北,便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中国宣言》和《抗日救国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商抗日救国大计。
金进与其他来自东北沦陷区的青年们,亲身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满怀对日本侵略者的刻骨仇恨,对南京腐败政府的失望愤懑,对白山黑水同胞特别是那衰老爹娘的无限思念,吟唱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开启奔赴革命圣地之旅。
受训延安
延安
延安,原本为黄土高坡一个贫瘠、封闭而破败的小镇。
北宋范仲淹驻守此地,曾留有“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燕去无留意”的诗句。
但在80多年前,却成为无数爱国青年心驰神往的地方。
知识青年奔赴延安
作家何其芳这样描绘:“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过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学习,歌唱,过着紧张的快活的日子。然后一群一群地,穿着军服,燃烧着热情,走散到各个方向去。”
1937年,为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中共中央将陕北瓦窑堡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校址迁到延安,改名为“抗日军政大学”。毛泽东任教育委员会主席,林彪为校长,学员主要是从部队抽调的干部,也招收一些外来知识青年。
已到延安的金进遂成为抗大学员,通过学习政治、军事、历史、民运和统战等主要课程,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系统教育。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以及“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毛泽东题词,成为抗日军政大学的教育方针和校风。
抗大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战局相结合、党和军队建设相结合”的灵活办学方式,“边生产边学习,边战斗边学习”,成为该校最为显著的办学特色。
延安抗大纪念馆里就有一幅画:正在行军的学员,每人背包后有块写着字的小黑板,队伍边移动边学习,既完成了军事任务,又学会了文化知识。正所谓“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
抗大一期至三期的学制是半年,四期为8个月。
毛泽东在给抗大三期学员讲课中指出:“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心的一环。”教育知识青年的原则是: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克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有纪律性、组织性,反对组织上的无政府与自由主义;深入下层,反对轻视实际工作经验;接近工农,为其服务,反对看不起工农的意识。
金进很可能参加了三期或者四期的学习,并于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年学习结束后,即被分配到正在河北各地与日寇进行游击战争的冀中回民支队,担任政治部组织科干事。
浴血抗战
1939年,在日寇对我冀中根据地疯狂扫荡中,马本斋回民支队与八路军主力纵队,以及贺龙、关向应率领的120师协同作战。
金近参加了在河间与沧州之间毙敌30余人的沙河桥袭击战,劫了军火汽车,端了杜林据点。
1940年2月,回民支队奉冀中军区命令开赴河北深县深南地区,金进和他的战友们先后在南花盆、张骞寺、康庄、榆科、魏家桥等地连续作战30余次,攻克据点2处,毙伤俘日伪军500余人,缴获大批枪支、弹药和物资,打开了对敌斗争的局面。
电影《回民支队》剧照
8月20日,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华北发起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
回民支队在深南积极活动,破公路,砍电杆,夜袭深泽城,拖住了2000多敌人,有力地支援了兄弟部队。
11月初,在石家庄深泽县回民支队与日军展开激烈鏖战。
敌机扫射下的回民支队血战四个昼夜,两度攻入城内,把日寇逼到弹尽粮绝的境地。完成任务并撤出阵地后,日军把阵亡的回民支队战士遗体葬于东门外,并竖起木板——“回民支队战死者之墓”,表达了对于对手英勇战斗精神的敬畏。
在深南的一年里,马本斋的军事指挥水平显著提升,金进所在的回民支队也由原来人员少、装备差、成分复杂的地方武装,成长为能征善战的抗日劲旅。
回民支队所展现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英雄风采,受到八路军前方总部的通令嘉奖。
冀中军区第三次政治工作会议,向回民支队授予了一面锦旗,上书:“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打不烂、拖不垮的铁军”。
毛泽东则亲笔题词“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为回民支队授旗
1942年。
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冈村宁次,调集3个师团和2个旅团的日军,并从华北各地抽调“皇协军”“治安军”“警察部队”共计5万余人,在空军配合下,出动坦克、汽车800多辆,以及汽艇和装甲车等,对冀中军民发动了空前残酷的“五一大扫荡”。
当时,仅有1700余人的回民支队,奉命吸引敌军,掩护冀中党政军机关和主力突围。
马本斋
马本斋命令支队一、二大队攻打泊镇,三大队攻打交河。两场战斗打得很好,分路扫荡的日伪军闻风而至,成功转移了敌人的视线,整个回民支队旋即处在冈村宁次“铁壁合围”的中心。
从容跳出合围已不可能。
正面开战稍有疏忽,就有全军覆没之险。
马本斋和各队长、指战员群策群力,判断敌人会从南、西、北三面张开口袋,渐次向东推进。在“拉网”式的梳篦中,敌我遭遇的可能性极大,决一死战的突围在所难免。
最后决定在敌人合围前,全队尽可能延长隐蔽时间,规避与敌前锋部队遭遇,寻其薄弱环节出击。只有如此,部队才会减少伤亡,突围才有可能成功。
于是,马本斋率部开赴地图上标示有上万亩丛林的千顷洼隐蔽。但到了目的地却发现,原来的大片丛林已被敌人砍伐,剩余的荆丛棘树根本隐蔽不了1700多人的部队。
此时天将破晓。时间已不允许部队再次转移,司令部命令部队迅速进入高纪庄。
高纪庄,是高庄与纪庄两个村的合称。两村的四周遍布一些沙丘和土寨,有利于回民支队作战。当即,马国忠率领一大队、政治部开进纪庄,金进作为政治部组织科干事跟随马大队长;马本斋率二、三大队及特务连和剧社入驻高庄,指挥所也设在此处。各大队与直属队兵不卸甲,随时做好战斗准备。
6月2日晨,日军估计回民支队早已东撤,遂兵分几路自西向东急进,天亮前主力已逾过高纪庄20余里。
由于日军后卫搜索分队来到我隐蔽的战士眼前,在即将被发现的紧急关头,战斗在金进所在的一大队首先打响。
战士们奋身而起,接连刺杀了13个日本兵,逃敌明抢求救,以致运动中的日军掉头反扑,顿时纪庄一带枪炮声大作。
马本斋当机立断率部突围,拟向西撕开口子。
但敌方多股后卫搜索队分别占据村西沙岗,用机枪和迫击炮封锁住突围队伍,高纪庄到处都是震耳欲聋的扫射和爆炸。从南边漫河据点向东推进的敌军,也奔向纪庄加入封锁行列。
一大队三中队副队长马守增与三小队队长崔俊臣带领战士,冒着枪林弹雨绕到敌军阵地沟沿,用手榴弹摧毁了日军最大的火力点。其余两个中队和政治部的干部、战士,在马国忠率领下趁势冲入敌阵展开肉搏。
身负武功的金进,不畏强敌,冲锋在前,不幸被子弹击中,一道鲜红的血液喷射而出,熹光中他踉跄了一下,倾倒如山的瞬间,地面被碧血淋红……
一大队奋力杀出一条血路突出重围,马国忠留下政治部的人照顾重伤员,反身带领部队又折了回去,解救包围圈中的马司令员及二、三大队战友。
日军在距纪庄50米、100、150米处,设置了3道密集火力网,切断了回民支队向西突围之路。
高庄方向,回民支队第一次突围失败后,三大队五中队长马庆功率部控制了高家坟等制高点。
马本斋遂组织了第二次突围。
全体指战员奋力向西南猛冲,就连剧社小队员丁天真也拣起刺刀与敌死拼。一大队长马国忠等冲进封锁线,吸引了南侧日军火力,掩护司令员和二、三大队突围。
激战中,一阵天助飓风席卷而至,马本斋携二、三大队趁着蔽日狂沙冲出了重围,马国忠却血染沙场。
这场恶仗,回民支队称为“纪高庄突围”,而阜城县地方上则习惯叫做“千顷洼战斗”。
经清点,此次突围战斗共歼灭日军320余人,伪军100余人。
回民支队也遭受了建立以来最为惨重的损失,总计减员360余人,有88位抗日英雄为国捐躯,最大的30岁、最小的比丁天真还小,年仅13岁。
埋骨纪庄
血战千顷洼后,纪庄村长王梦北站在这片尸横遍野的土地上,掩面痛哭。
他找来乡亲,将回民支队的英雄抬到村西空地上。
当看到部队伤亡名单和情况报告时,马本斋司令员泪流满面地感叹:“伤亡真多呀,真难啊!”
仅隔3天,马本斋返回纪庄,与村民和回民支队的将士们,含泪将英雄遗体就地集中掩埋,并举行了古朴的穆斯林葬礼。
队伍转入鲁西北期间,马司令员还多次嘱咐部下:“回冀中,别忘了高纪庄!”
也就是从这时起,王梦北、王志杰父子两代人一直为回民支队的烈士守灵。
经王志杰和兄弟王志忠多方核实,整理出《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高纪庄突围作战亲历记》,记载了回民支队突围作战的详细过程,并附录了部分烈士名单,其中便赫然有“组织科干事:金进”,以及“抗日剧社队员:丁天真(女,14岁)”。
1962年,当地政府建成“纪庄革命烈士陵园”,陵园占地15亩,筑烈士墓86座(有两人葬于一穴的)。
1984年,为纪念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千倾洼反扫荡42周年,共青团阜城县委员会募捐5千元,于烈士陵园纪念亭前建立一座7米高的纪念碑,题词为“烈士捐躯地,英魂育人乡”。
2012年,已过半百的王志杰、王志忠兄弟找到《燕赵都市报》,希望有生之年,能为这些无名烈士寻找亲人。
王志杰说:“我觉得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亲人长眠于此,他们可能也正在艰难寻找,那种心情我们感同身受”。
的确,相隔千里的辽宁本溪,寻找烈士金进埋骨之处,早已成为金家的一块心病。
自金文斌离家后,亲人们的牵挂从未断绝。
1945年,带领金进走上革命道路的丁铁石受党委派回到本溪,给金家带来英雄牺牲的消息,但不清楚埋骨何处。
1953年,国家民政部给金家颁发了烈士证书。
光阴冉冉,金进的父亲和兄弟相继逝世,英雄的埋骨之地还是一片茫然。
2013年,金进四弟之子金春伟终于在“燕赵都市网”看到《阜城纪庄烈士陵园回民支队烈士们的亲人,你们在哪?》的报道,以及烈士陵园名录里金进的名字。
本溪市民政局立即与河北联系,促成英雄的亲属前往阜城祭拜先烈。
很快,金进的侄子、外甥和外甥女一行5人,赶到衡水阜城回民支队烈士长眠之地,在纪念碑和烈士墓前追思、祭奠亲人,并向70多年来默默守护陵墓的王家父子表达了深深谢意。
烈士墓,88位抗战英雄长眠于此。
金进的侄子,还在墓园小心翼翼地取了一锹土包裹起来:“我爷爷直到临死前还在不断寻找伯父陵墓的下落,今天我们把伯父墓前的土带回去埋到他老人家的坟前,告诉他伯父的墓找到了,而且这些年一直被照顾得很好,爷爷他老人家一定可以安息了。”
当地媒体在《烈士亲属从辽宁赶到衡水市阜城纪庄祭奠亲人》中报道:“金进烈士,又名金文斌,辽宁本溪人,在抗大学习时投身革命,参加马本斋回民支队,成为组织科一名干事。金进烈士虽然是名书生,但他不仅组织工作做得好,打起仗也十分英勇,先后随队参加过多次战斗,每次都冲锋在前,最终牺牲在阜城纪庄”。
2024年,是本溪籍回民支队英烈金进诞辰108周年。
从辽宁本溪到陕北延安,从爱国青年到共产主义战士,金进把自己一腔青春热血洒在了抗日战场,本溪人民将永远怀念他。
声明
1、印象本溪遵守互联网有关法规制度,履行相关义务,作品均为腾讯官方审核通过后发布。
2、正式发布的原创作品遵循署名作者文责自负的原则,印象本溪不持任何观点和立场。
3、对于涉及政治敏感、地域歧视、攻击谩骂等易使本平台被违规处理的文后留言,印象本溪不会进行精选。
4、作品在使用来自网络的图文素材时,感谢原作者的辛勤付出。如有侵权,欢迎原作者第一时间告知,本平台将及时予以删除。
5、印象本溪是本溪百姓的情怀平台,只关注本溪的人文历史等方面话题,无商业用途。
编辑:一寸丹心
感谢您的阅读、转发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