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湖的故事

民生   2024-10-28 06:00   辽宁  


大石湖的故事

谢大伟


在本溪满族自治县的东部有两个著名的旅游景区:大石湖风景区和老边沟风景区。这里原属于原兰河峪乡(或者叫公社)的新城子村和南营坊村,之后合乡并镇,这两个地方划到现在的东营坊乡了。

说起名气来,大石湖要大得多,它的五湖奇观在东北也很有名气,尤其据传有龙的存在,这更是方圆百里的百姓所景仰的。而老边沟不过是一个后开发的旅游景区,成名较晚。但是很多的人不了解为什么叫老边沟,其实老边沟的历史也不短,老边沟原来叫“边沟崴子”,因为它东部的一溜大山是明朝时期的“边墙”(长城)通过之处,那么这“边沟”就是边墙、边界之沟,据今已经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老边沟距离大石湖约三公里,现在是同一个开发商开发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撂下老边沟,咱们以后再谈,今天咱就专门聊聊大石湖的故事。


大石湖


我第一次走进大石湖那是1977年的事了,那年我27岁,是与大石湖的陈姓姑娘也就是我的未婚妻订婚的时候,虽然是一个公社的,但是是不同的大队,之前只是听说过大石湖,但没看过大石湖是什么样子。当时的人传统,未婚妻怕人说闲话,在我们决定去大石湖看湖时,硬是拉着她15岁的小侄子作陪一起去看的。

大石湖村原来是新城子大队的一个生产队,约三、四十户人家,主要居住在沟里现在景区大门附近的地方,当地人叫那里为“湖底”,以大户王姓居多,其它散姓的不多。而我丈人家则住在沟外叫“长沟子”的地方,原来是孤家,近年大石湖旅游开发,“湖底”的住户动迁都搬出了,在沟外现在村落的地方建了房子,原来“湖底”这个村落没了。


现在的大石湖村,人家都搬到沟外的平地了,“湖底”那个村落已经不存在了。


大石湖旧貌


大石湖那个地方当地人叫它“湖脖子”,因为它很像被掐住的脖子,所谓的“五湖”就在这里,过了“湖脖子”上面就是平坦的山沟了,如果没有“湖脖子”这一段,这里就如同普通山沟一样,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当地人称上面为“湖上”。

我们来看湖时,五个湖与现在基本一样,原来就是这模样的,一条无遮无拦的小土路就是在现在的地方,里面的悬崖,看着挺吓人的,小路山脚处,一座龙王庙在那矗立,有半间房子那么大,里面空空如也,没有任何东西。

都说二湖有神灵,看着绿澄澄的深不见底,我捡了一块小石头丢了进去,立刻被未婚妻制止,意思不要冒犯神灵。湖底到湖脖子一段路不算太好走,要反复跨越小河,我当时记住有一块“大馒头石”,据说它还有一段传奇的故事,现在这块石头还在。


长沟子


长沟子(长虫沟)


丈人家原来是在上世纪20年代从山东逃荒过来的,爷丈、奶奶领两儿两女挑着“挑筐”来的,先到兰河峪稍呆一段时间,后来移居到了大石湖,在大石湖沟外的“长沟子”落脚,住下。为什么这里叫“长沟子”?因为这里的蛇(也叫“长虫”)非常多,它多到什么程度,说我的大爷丈人那一天见到蛇就打死,说后来死蛇捡了半抬筐!最后直到将蛇打败了。


当年黑瞎子扣酱缸的碾盘还在


黑瞎子串门


在这里住着,发生过“黑瞎子来串门”的故事。东北人叫黑熊为“黑瞎子”(音hěxǐazi),有点庄河口音。这里离山近,黑熊经常下来闹腾,当时的庄户人家也没有什么围墙,夹的杖子,黑熊一下就能扒开。这天晚上一只黑熊就进了院子,先是推倒了蜂桶,掏里面的蜜吃,又喝光了大酱缸的大酱,临末了又将大酱缸扣在了碾盘上,然后扬长而去。第二天早上人们起来后,发现是被黑熊祸祸了,当人们从碾盘上搬下酱缸时,发现里面还有三块大石头呢!你说这黑熊是不是挺能淘气的。


王清喜时年86岁,前年去世。


二湖有龙


当地人传说“二湖”深不可测,有说是通海的,有说是通鸭绿江的,说有人曾用好几个“拨楞锤”的麻绳,系上石头试探二湖的深度,说不见底。而更有人亲眼见过里面的龙,这个人就是大石湖名叫王清喜的人,王清喜是这一带的名人,见得多识得广,当过队长,知道许多的民间故事,许多人慕名采访过他,采访中他说亲眼见过龙,脑袋长得像马脑袋一样,而且有名有姓的说出好几个人都一起看到了。

有人提议让我去采访他,从他那里能知道许多的故事,我说要是别人我可能不熟,要说王清喜嘛,我对他是再了解不过了,他就是我的大姐夫亲连襟,这还用找吗?他这人能说会道不假,可他往往说的很夸张,还经常会添枝加叶,我太了解他了。



大石湖求雨


求雨


但是周围的百姓却对大石湖有龙深信不疑,每到大旱的年头,方圆百里的村民会组织队伍来这里“求雨”,包括临近的凤城、宽甸等县的百姓。求雨的人要光着上身,赤着脚,头戴树枝编的柳条圈,敲着鼓,吹着喇叭,抬着小轿,到大石湖来求雨。沿途经过的村庄,村民看到了用盆往人群中泼水,表示支持,或许也能沾沾光。求雨的人不能躲闪,表示心诚。也有人传说有人使坏泼泔水,结果挨了一场大雹子。

说求雨的人先要拜龙王庙的龙王,献上供品,全体跪拜。然后向二湖跪拜,用树枝伸到湖水中,等着龙王显灵,说是哪怕爬上来一个虫子也就是显灵了,求雨者小心收藏好,用来时带来的小轿抬着神灵往回返,经常会听到说还没有到家呢,家里那边就下雨了。求雨者会带来活公鸡,要扔在二湖中,那是给龙王吃的。

其实那些扔到湖里的公鸡,等求雨的人走后,几乎都被大石湖的爷们们捞回家炖吃了,包括我的姐夫和大舅哥,我就看见过飘在二湖水面上的公鸡。


龙王庙大钟


大石湖龙王庙建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龙王庙已经无人打理了,龙王庙中有一口大钟就被人惦记上了,是附近的“大甸子”的村民,他们来人将庙上的大钟抬走,大石湖的村民就质问为什么要抬走?大甸子的人说“有事的时候要用”。俗话说“能吃过头饭,不说过头话”,真是一语成谶,时隔不久,大甸子村就挨了一场大火,说那大风卷着火苗隔着几家房子都能烧着,说那一条街十多户人家都被烧光了。这时候大石湖的人就有话说了,“这回他们是真的有事了!”


冰封的大石湖


揹湖 摔湖


生产队时候,大石湖生产队每年都要在湖上种一些山地,这一段的路不能走车,来往只能靠步行,光种地侍弄地还好说,秋天的收获那就要靠人揹肩扛了。几公里的路就够消耗体力了,但是“湖脖子”那段就是人空手走都非常难走,还要揹一百多斤的粮食走,你想想那难度有多大!普通的老爷们吃点苦也就理所当然了,可是像我未婚妻那样二十来岁的姑娘们也要跟着干的。当地人叫这为“揹湖”。

大石湖的冬天是要结冰的,就是全部是封冻的,生产队要在湖上砍伐木材,大柴,矿连条等都要从大石湖的冰面陡崖上运出来,大家都能看到,大石湖的阶梯落差有多么的大,捞上几百斤的木头要从冰坎上下去,那有多危险,一般炕沿高的冰坎可以跑着下去,如果超过一人高的冰坎就不敢跑了,要扎紧捞子放木头下去,然后人绕到底下归拢木头再接着捞下一个冰坎,这个在大石湖被称作“摔湖”,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工作,我未婚妻说她们小姑娘也是一样跟着干的。


白东海区长遇难


1947年4月19日,本溪县蓝河峪区区长白东海在南营坊村拐磨子沟遭国民党保安团偷袭,在突围战斗中壮烈牺牲。
1946年10月下旬,国民党大举进攻解放区,人民军队主力在新开岭战役中全歼国民党号称“千里驹”的二十五师,国民党于11月急令其“王牌军”新六军向根据地进行报复扫荡,县委机关及部队决定暂时撤出县境,同时决定留下一部分有作战经验的干部,坚持“枪不离人,人不离县,就地坚持游击战争。”白东海留下后,重新划分了活动区域,重新调整配备了干都,采取“东西两面分别活动”的斗争策略。蓝河峪、外三堡(指东营坊一带)当时划为一区,刘叙明为区委书记,白东海为区长,跟随县委书记汪之力在东部山区坚持斗争。
1947年4月19日,白东海与区委书记刘叙明带领干部及警卫人员一行7人进入蓝河峪南营坊村侦察敌情,晚上隐蔽在拐磨子沟一户孤家农舍里。第二天,他们派两人化装去给县委书记汪之力送信,不料被偷袭山区的国民党新六军十师四十团工兵营发现,敌人从搜出的信件中掌握了他们的情况。遂以一个加强连的兵力包围了白东海、刘叙明的住处。顿时迫击炮、机关枪、冲锋枪声响成一片。白东海临危不惧,命令通讯员唐广武把文件包扔到灶坑里烧掉,让其他人保护刘叙明立即突围。为引开敌人,掩护战友,白东海首先冲了出去,把敌人的火力吸引过来,因身中数弹,倒在血泊之中。他用生命掩护战友们突破了重围。




老地图标明白东海区长牺牲的地点,是在南营坊大甸子的拐磨子沟,埋葬的地点在大石湖太子河边靠小石湖一侧的路边,他生前曾住的地方是大石湖长沟子一户陈姓人家。听我丈人家里的人说,当年白东海就住在他家,住了好几天,那天要走,我的爷爷丈人就留他不让走,他坚持走了,后来就出事了。从这里到拐磨子沟约1公里,就是刚出去不久就遇难了。后来被埋在太子河边,本地人称那里“老白家坟”,后来被迁到县城这里的革命烈士陵园了。


大石湖五七干校


1968年11月3日,“五七战校”迁至偏远的山区蓝河峪公社大石湖沟里,并改名为“五七干校”。在大石湖建校期间,不仅劳动强度高、生活条件差,而且正值清理阶级队伍的深挖阶级敌人阶段,使广大干部承受着沉重的精神压力。

当时“五七战校”全体干部是打着红旗,背着行李,步行爬过八盘岭走到兰河峪的,在当时的新城子大队和小石湖生产队分成两队住宿的,生产队为他们蒸的“窝窝头”,和用斧子砍的冻白菜熬的汤,也不管是牛棚还是马圈,逮着地方就吃,甚至在大道上。后来才到了湖上。



大石湖是个“死胡同”,没有大路通往那里,都是原始森林。干校建在这里,一切从零开始,据说当年刚到这里没有住处,只能挖“地窨子”住,“地窨子”又潮又凉,其艰苦程度可比当年的“抗联”。干部们每天除了必要的学习,还有繁重的劳动,建宿舍,修道路,开垦土地种菜等等。




硬是修建了一条从小石湖沟翻越马家岭至湖上的简易汽车路,其中马家岭段是盘山道,此路的修成改善了干校的生活质量。

干校初期的食堂,锅灶都在露天,天气非常冷的时候,为了保温,锅盖上压了七八条麻袋,锅里面窝头还很难熟!

在干校的这些成员包括原本溪县县委书记赵在田,最早的“县革委会”主任宋瑞平等以下干部。1971年的时候,干校的大部分干部已经出去工作了,只剩下不到百人,这些人基本上都是重点人物。1971年从大石湖干校分出一批人到东营坊的角家沟另立校址,一年后这些人又回到了大石湖,还有一批人被分到南甸的“老南甸”,也是一年后又回到了大石湖。

1972年,大石湖五七干校迁址到了小市达官寨沟里,在那里住了十年。


大石湖湖上搜山


1975年5月,本溪市明山区红山岭公社财神庙大队第八生产队,发生了一起邓氏三兄弟一次灭门两户、共计杀死14人的惊天血案。这个案子在这里就不说了,在网上可以搜到全部内容。

在这年的冬季,有一天公社来了通知,“三邓”可能流窜的兰河峪地区,要举行大规模搜捕行动。我们柳堡大队民兵连挑选了部分比较精干的民兵,乘两辆解放牌卡车,直奔大石湖方向,到了小石湖沟下车,然后步行越过东侧的小岭,到了大石湖的“湖上”地区,这里的沟很长,有几公里远,首先到了“大石湖五七干校”,这里是本溪县安置的文革时期“有问题的老干部”的地方,在这里稍事休息。


这次行动的路线图,绿色线段是行动路线。


然后沿着沟膛子一直走到分水岭,分水岭海拔1000米左右,在分水岭集中后,分兵沿着两边的山坡向下搜索,约定谁先发现目标,就对空连开三枪,然后大家向枪响的地方合围。那年的雪很大,许多地方插裆深,还好,主要是向下走,还不十分困难。大石湖的山真是很大,百八十的人进到里面几乎看不出有人在,就是来个几百人,也有地方搜不到!当然结果是什么也没有搜到,因为人家“三邓”根本就没来本溪县。

写在后面:大石湖的故事,有作者本人的经历,也有众位亲属亲口的讲述,敢保证所有信息的真实性,有些故事可能许多人听说过,但是大多的故事你可能不知道,那么本篇文章就算为你补充些知识点吧。


欢迎关注作者的头条号

(见图片右下水印“头条@鸿雁b”)



声明

1、印象本溪遵守互联网有关法规制度,履行相关义务,作品均为腾讯官方审核通过后发布。

2、正式发布的原创作品遵循署名作者文责自负的原则,印象本溪不持任何观点和立场。

3、对于涉及政治敏感、地域歧视、攻击谩骂等易使本平台被违规处理的文后留言,印象本溪不会进行精选。

4、作品在使用来自网络的图文素材时,感谢原作者的辛勤付出。如有侵权,欢迎原作者第一时间告知,本平台将及时予以删除。

5、印象本溪是本溪百姓的情怀平台,只关注本溪的人文历史等方面话题,无商业用途。


编辑:一寸丹心


印象本溪

谈老百姓感兴趣的家乡话题

感谢您的阅读、转发和关注!

印象本溪
印象本溪专注本溪人文历史、自然风景;和本溪相关的儿时情怀、旧时记忆,致力于原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