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纪行之三 大昭寺 · 另一种人生

民生   2024-10-19 06:03   辽宁  

作者简介

Peter Lee(彼得李),本名李斌,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英文系,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相信人道酬信,富于感性和同情,易于感知大千世界和人间冷暖。曾因工作需要随同出访20多个国家,翻译《中国本溪》、《中国本溪投资指南》等对外宣传系列丛书,为“本溪城市形象”英语配音,翻译电视剧《蓝眼睛·黑眼睛》。著有散文集、诗歌集、随笔集三卷——《等一朵花开》。业余时间热衷于英语教学,从小学传统语文认字得到启示,中国孩子学习英语要学习音标,通过字母组合、开闭音节读音规则完善了“自然拼读法”。


Peter Lee(彼得李)


西藏纪行之三

大昭寺 · 另一种人生


原创:Peter Lee


来到拉萨,具有1360年历史的大昭寺是不可不去的地方。人说来到拉萨不去大昭寺,就等于没有真正来过拉萨。



步入八廓街,大昭寺门前的广场已然热闹非凡。有人虔诚磕头长拜,有人随地而坐休憩。几位身着绛红色长袍的僧侣缓缓从寺院走出,他们面容平和,步履悠然,不急不躁,为神圣的大昭寺平添了几许神秘、庄严的气氛。



在这里随处可见信徒手持转经筒,边走边转,边转边念。在他们看来,转经等于诵经,每转动一次经筒就如同诵读了一遍经文。而且无论是手摇转经筒,还是“转山转水转佛塔”、磕长头,皆属于诵经修行之举。信徒们通过转经活动,与神灵、上苍对话交流,向佛祖表达虔诚敬意,积累功德,期许在生死轮回中获得更好的果报,或趋吉辟邪,或改变个人及家人的命运,或来生投胎至一个好人家。



八廓街有一条围绕大昭寺的转经道,是藏传佛教信徒的“朝圣路”。这条路人流如潮,摩肩接踵,却没有喧嚣聒噪。藏民信众按顺时针方向绕着大昭寺从容阔步,人群中每个人都是那么虔诚,那么专注,无惊无喜,心静如水,沉浸在自己信仰的世界里,仿佛外界的一切都与他们无关。


长长转经路,信徒来此是转经朝拜,是为了圆梦,圆一个来生的梦。而我来到这里却只为了寻找一种特殊的感觉,获得人生一次难得的转经体验。我步履随心,尽量让自己的节奏与信徒的脚步合拍,试图走进他们的内心,以虔诚之心去感知这份超越言语的信仰力量。我随波逐流,融入转经朝拜的人流,尝试着像他们一样,心无杂念,让思绪随着脚步的移动而沉静下来。那一刻,我仿佛与信徒一样,感觉到自己内心的悸动,那是对生命本质和生命意义的深刻领悟,是对前世对今生的终极探索,是对神明对宇宙的敬畏之心。



我在大昭寺随着转经的人潮也不知转了多少圈,走了多少个来回,或许平时喜欢走路已成为我每天必不可少的习惯,或许拉萨3650米的海拔还不足以让我感到疲惫缺氧,或许受到信徒强大精神力量的感召,我仿佛受到了某种激励和鼓舞,没有感觉到缺氧和呼吸困难,就像在家里以行走的方式保持身心无恙,竟然不知疲倦。行走的过程中,心境也随之变化,感觉自己也仿佛走在修行的路上。其实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我们每个人都走在各自“朝圣”的路上。在这个熙熙攘攘的世界,每个人都或多或少被功名利禄所牵绊,我仿佛竭力效仿这些有信仰的人,看轻看淡人世间的荣辱得失,也像他们那样试着让自己的内心变得足够强大。



大昭寺让人感觉时光慢慢静止,似乎被缓缓拉长,空间变得模糊,恍若经年隔世,不知今夕何夕,不知身在何方,我心无牵挂,仿佛置身于遥远宁静的另一天际,忘却世间所有的不快和烦恼。


也许我东张西望、一切都感到好奇又陌生的样子,让人一看就是个外地游客,一个银发飘飘、皮肤呈高原古铜色的藏族老者,操着不太标准的普通话,面带微笑好心告诫我:“这里海拔高,走快了会喘不上气的,要慢慢地走。”



我感激这个慈祥老者的关爱。对我这样一个易于感知人间冷暖的人来说,早已过了知天命之年,孤身一人跨越4500公里,来到高海拔高缺氧的青藏高原,出门在外,确实有诸多不便。初来乍到,一切都很陌生。此时忽然有一个人关心自己,心中便会涌起一种莫名的感动。正在我想和这个老者继续攀谈,想多聊一些藏族的风土人情,不料这个老者手握转经筒,嘴唇蠕动喃喃着六字真言,很快消失在转经的人流中。


我转了最后一圈回到起点,坐在寺院门前的长凳上休息,静静地看着来来往往的信徒,他们的转经筒永无止息,他们的脚步匆匆不停。我离信徒咫尺之遥,却如同大洋彼岸,独自徜徉在信仰的大门外。



大昭寺是万民朝拜的圣地,享有“圣地”之誉,则是与大昭寺中的一座佛像有关。这座佛像便是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网红导游拉萨松哥介绍说,佛祖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他唯独开过光的只有三尊佛像,分别是八岁、十二岁和二十五岁。后来,由于战乱等原因,二十五岁佛像石沉大海;八岁佛像供奉于拉萨的小昭寺,在上个世纪60年代也遭到破坏;只有文成公主带进西藏的12岁佛像被完整地保留下来,这也是释迦牟尼在世时三尊被加持装藏过的佛像之一。在佛教徒心中,见到此尊佛像如见到释迦牟尼本人,见即解脱,具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


因此,大昭寺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西藏藏传佛教的中心,是世界各地信徒不远万里来此朝拜的终点,也是他们获得加持力继续走向未来朝圣路的起点。



藏民信徒的修行是极其艰苦的,每天天还没亮,无论严寒酷暑,无论阴晴雨雪,藏民信徒没有任何约定,如内地百姓的晨练,总是亘古不变地出现在大昭寺广场。虔诚的藏民双手合十,举过头顶,熟练沉稳地划着优美的弧线,然后五体投地磕着长头,一遍又一遍,单调地重复着相同的动作,向心中的神灵祈祷,向神圣的大昭寺膜拜。他们相信,每多磕一个头,离佛祖就更近一步,修行就更臻于圆满。据说一个信徒一辈子至少要磕拜十万次长头。



信徒的磕拜是永不停息、永无止境的。那种动人心魄的精神感召,那份纯粹虔敬的顶礼膜拜,那种一直匍匐向前的现实景观,给人一种强烈的直面而来的冲击感,触动人的灵魂,令人震撼,让人动容。“世界屋脊”世界上独一无二,这种对信仰极致追求的壮观景象,如同世界屋脊一样,在世界上也绝无仅有,仅在古老中国大地的西南边陲可见,堪称青藏高原天地之间一道最壮观的风景线。



在信仰缺失、迷茫困惑的年代,人人都是身心疲惫,负重前行。很难想象这大千世界,在中国大西南这片神秘的土地上,高海拔高缺氧,在不适宜人类居住的恶劣环境下,还会有这样的一个群体,饱经风霜雨雪,承受千辛万苦,以这样的一种方式来呈现自己的信仰,演绎着一种与众不同、与世不同的别样人生。


我无意评价这些信徒的行为是否为愚昧或明智之举,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焉知我不乐?信仰没有理由,无需逻辑,更不需要解释。我尊重这些藏民的信仰,我也赞赏佛教积德行善的理念,但我更赞赏他们的精神。那是一种至真至纯、至诚至信、坚韧不拔的精神。如果我们的民族都有了这种精神,世界上还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的呢?



随着涌动不息的人潮,我走进千年佛地大昭寺。经殿桑烟袅袅,弥漫着佛教寺院特有的香火气息。万盏酥油灯长明不息,照亮了朝圣者的灵魂,指引着信徒漫漫的朝圣之路。我漫步回廊,游览各个宫殿,欣赏色彩斑斓、栩栩如生的壁画,聆听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在这座屹立于高原之上古老的寺庙,我用心触摸历史的回声,感受岁月的沉淀。



千百年来,大昭寺香火旺盛,每天前来朝拜的信众成群结队,络绎不绝。来此朝拜的信徒,除了来自西藏本地的藏民,还有来自 2000公里以外的四川、青海和甘肃的民众。为了实现朝拜大昭寺的崇高愿望,圆自己亲眼目睹一次释迦牟尼开光佛像的梦想,他们从遥远的家乡出发,要耗费半年到一年半的时间奔赴拉萨。他们昼夜兼程,风雨无惧,与孤苦为友,与星月同行,以最虔诚的心,翻越雪山戈壁。他们双手合十,每一步都充满着敬畏,用身体和灵魂丈量世界屋脊广阔的土地,在千山万水之间完成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使命。

藏民的朝圣之路漫长而寂寞,然而精诚所至,万里亦非遥途,只因信仰已然化作他们骨子里的血液。为筹集盘缠,他们不惜变卖积攒的家产,倾尽所有。路途迢遥,征程艰难,这些信徒仿若古代壮士,怀揣“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决然,抱着必死的决心出发。他们无畏漫长的距离,不惧凄迷的前路,一步一叩首,匍匐前行,那坚定决绝的身影成为西藏大地最为震撼人心的风景。虽有人因身体虚弱半途而废,未能抵达拉萨,但隔年他们定会再度出发。身体与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皆因那份执着至深的信仰。


我乃一世间俗人,信奉的是存在于穹顶之下的自然法则,以及万事万物之间的天理和人情。观览大昭寺我并没有明确的方向,无意仔细研究寺院的每一处细节,就像一条神圣的河流,信徒沐浴其中接受佛祖的洗礼,我却置身事外,如一过客,在岸边走马观花,浮光掠影。


尽管如此,大昭寺的所见所闻依然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被高原大地上的另一种人生所感动。走在回程的路上,信徒虔诚的磕长头,梵音不绝的诵经声,长转不停的转经筒,以及长明不熄的酥油灯……那些场景,如同大昭寺袅袅缭绕的香火,萦绕在我的脑海,不绝如缕,挥之不去。



在信徒的眼里,历尽千辛万苦,今生的所做所为,都是为来世而修。那一圈圈的“转山转水转佛塔”,如同生命的轮回,承载着信徒美好的祈愿,给他们心中点燃了一盏长明不熄的酥油灯。他们相信,积累善业,努力修行,有朝一日一定能脱离今生之苦,实现永生之乐。我心里默默地为这些信徒祈祷,愿他们抵达信仰的彼岸,涅槃重生,心中的莲花绽放出幸福美满的芬芳。


声明

1、印象本溪遵守互联网有关法规制度,履行相关义务,作品均为腾讯官方审核通过后发布。

2、正式发布的原创作品遵循署名作者文责自负的原则,印象本溪不持任何观点和立场。

3、对于涉及政治敏感、地域歧视、攻击谩骂等易使本平台被违规处理的文后留言,印象本溪不会进行精选。

4、作品在使用来自网络的图文素材时,感谢原作者的辛勤付出。如有侵权,欢迎原作者第一时间告知,本平台将及时予以删除。

5、印象本溪是本溪百姓的情怀平台,只关注本溪的人文历史等方面话题,无商业用途。



编辑:一寸丹心


印象本溪

谈老百姓感兴趣的家乡话题

感谢您的阅读、转发和关注!

印象本溪
印象本溪专注本溪人文历史、自然风景;和本溪相关的儿时情怀、旧时记忆,致力于原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