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老屋和那棵老柳树
谢大伟
说到老家的老屋,眼前就会浮现那斑驳的墙壁,歪斜的烟囱,破旧的窗棂,下坠的房门,那条拴着的大黑狗,还有那不知活了多少岁的老柳树。
这些可能都是作家笔下经常可以看到的画面,可是在现实中你遇到过吗?乾坤扭转,岁月的更迭,老一辈人的脑海中可能还有一丝的存留,如今已经很难再现了。
然而在某一天,在某一条小山沟里,真就发现了一座这样的老屋,让我们走近它。
这是一座外表看着还可以的老房子,三十年前这样的房子在农村很常见,许多老一辈的人都住过。这样的房子现在在农村已经非常少见了。
但是当你走近它时,它的状况可不像在远处看到的那么乐观。
我以一个过来人的眼光先整体描述一下它的身世:这是一座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泥草房,木屋架,黄泥石头砌筑,上面铺草盖顶,这种建筑形式的泥草房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农村非常盛行,它取材容易,造价低廉,在当时落后的农村,是不得已的选择。
这种房子是梁柱檩椽结合的木屋架承重,山墙多是“软山”,山墙可分为硬山和软山,砖瓦结构的房屋都是“硬山到顶”的砖石砌筑。而黄泥墙的都是石头黄泥包着柱子砌筑的,山墙这部分,在墙砌到“插梁子”“平口”时,上面“山尖”部分就不砌石头了,改用黄泥“草把子”堆摞上去,它不承重,只起保温作用,这被称为“软山”。
这种墙为了保温,里外都必须抹黄泥,至少需要抹两遍,外墙二遍泥需要加拌干草轧成一寸长的段,防止泥墙开裂,这被称为“加羊角”。因为泥墙经常会被雨淋而冲掉黄泥,因此每隔两三年还要再抹一次黄泥。
这种屋顶是由梁柱承重,上面铺檩椽,勒上秫秸笆,再抹上黄泥叫“笆泥”,然后在上面铺草或秫秸遮雨。如果用的是苫草,可挺十五到二十年,用秫秸只能挺三、四年,所以过去农村苫房子是个大事。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出现了水泥瓦,许多的草房在上面又加盖了一层瓦,这样可以省略了草房频繁换草的麻烦。在草房上加瓦,被称为“草房盖被”。
这种房子的窗户,老式的都是那种“上下扇”的,上扇窗户向里面开,上面有一个小钩,挂住窗扇,下面的窗扇可以抽拉出来,利于通风。上扇窗户一般是木窗棂结构,有方格的,讲究的有花式的“盘肠”,然后在上面糊“窗户纸”,下面的窗扇一般的是竖着的三块玻璃。
为了利于采光,一般正房前面的窗户都是连续两个窗口并列,而背面的往往是单个的窗户口。
通常的三间房中间开门的门在中间,门的两侧各有一个单扇的窗户,被称为“马窗”,马窗可以增加亮度和利于通风。
后期的窗户都作了改进,那种上下扇的窗户普遍改为了左右开的玻璃窗。
这座房子明显做了大修,山墙和窗台墙都加固了砖砌的,上面加盖了瓦,窗户也改成玻璃窗,还有重要的烟囱也做了修改,如果不是这样的维护,这房子也很难挺到今天。
如果你进到屋子里面,都无从下脚,那塌落的纸棚、墙纸,述说着曾经的寒冷。
那似曾熟悉的土炕,曾经孕育、送走了几代的老老少少。
如果这就是“福”,那就没有今天什么事了。
而它身旁的大柳树却见证了这一切,这棵树可能存活了有一两百年了吧,它肯定是要比这座房子的年龄要大。
老树,应该是伴随村庄一起存在的,如果你走在旷野上,发现哪里有一片大树的存在,你不用怀疑,那一定是有村庄了。
让我们最后来看看这家现在的房子吧,没有疑问的是,这座新房的建成,就是最后搬出那个老房子的日子。这是时代的对比,也存留着时代的记忆,过去讲“忆苦思甜”是有道理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主人至今迟迟没有拆掉老房子,除了可以作为仓房用外,当然还必然包含那种对老物件的那份眷恋!
新农村的改造,除了很偏僻的地方,现在已经很难再见到这样的老房子了,如今回忆那些过去的以往,肯定不是还留恋过去的生活,但是孩提时代的那种天真无暇,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的境界,恐怕再也难现了!
欢迎关注作者的头条号
(见图片右下水印“头条@鸿雁b”)
声明
1、印象本溪遵守互联网有关法规制度,履行相关义务,作品均为腾讯官方审核通过后发布。
2、正式发布的原创作品遵循署名作者文责自负的原则,印象本溪不持任何观点和立场。
3、对于涉及政治敏感、地域歧视、攻击谩骂等易使本平台被违规处理的文后留言,印象本溪不会进行精选。
4、作品在使用来自网络的图文素材时,感谢原作者的辛勤付出。如有侵权,欢迎原作者第一时间告知,本平台将及时予以删除。
5、印象本溪是本溪百姓的情怀平台,只关注本溪的人文历史等方面话题,无商业用途。
编辑:一寸丹心
感谢您的阅读、转发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