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的记忆(之三)扑火在林海

民生   2024-10-23 06:00   辽宁  


跨越时空的记忆(之三)

原创:秋阳

诵读:李维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这首歌耳熟能详,在大兴安岭时曲不离口,离开大兴安岭后,也常常哼唱几句。

上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在大兴安岭当兵13载,从不到20岁的小青年,到30多岁的男子汉,度过了一生中最为精华的时段,也留下了许多美好、有趣、难忘的记忆。


扑火在林海


美丽富饶的大兴安岭,东接连绵千里的小兴安岭,西依呼伦贝尔大草原,南达肥沃富饶的松嫩平原,北与俄罗斯隔河相望。山峦叠嶂,林海茫茫,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被誉为“鸡冠上的绿宝石”。

然而,这块绿宝石常常饱受火灾的蹂躏,每年都要发生几十起,甚至上百起森林火灾,少则损失几百亩,多者过火上万公顷。我在林区十几年,就参加了三次打火战斗。



1970年6月中旬,大兴安岭结束了漫长的冬季,树木长出鹅黄色的嫩叶,山峦披上了新绿。距加格达奇500多公里之外的原始林区突发火灾,上级命令我部抽调1000人参加灭火。接到命令后,师里一方面组织部队开进,一方面由师长带领作战、机要、通讯等有关参谋组成了前线指挥部。接到命令后,我们一行9人乘军用直升机火速开赴火场。

这是我第一次乘坐直升飞机。登机坪上,一架草绿色的军用飞机发出巨大的轰鸣声,硕大的螺旋桨不紧不慢的旋转着,我们低着头,拉紧帽檐,鱼贯而入。刚刚坐稳,飞机就起飞了。一个小时后,我们飞到了火场上空。

透过舷窗向外望去,浓烟滚滚,看不到尽头,似乎整片森林都在燃烧,在空中盘旋十多分钟后,才在一条小河边找到一块过火空地降落下来。

此前,部队已分数批空投到火场,先行展开灭火战斗。我们随即与火场指挥员取得了联系,听取汇报,并向师基指报告了火场情况。

就在我们研究灭火方案时,河的对岸,人吼马叫,一片嘈杂。只见十几个骑马的人,拼命抽打胯下的坐骑,马发疯似的从山上冲进河里,须臾,一名骑警在我们面前翻身下马。

原来,这是一只12人组成的森警小分队,巡逻时被大火包围在山上,看到我们在此降落后,拼命冲出险境,一些马被烧伤,人的头发眉毛都烧焦了。来人是带队的指导员,向我们报告了情况。



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参加森林灭火,也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大火。白天,远处浓烟滚滚,近处火光冲天。晚上,站在高处四下眺望,目光所及一片火海。从地面的残枝落叶,到二三十米高的树冠之上,风卷火舌,火助风威,十几米之外,人被烤的睁不开眼,透不过气,无法靠前。

战士们非常英勇,他们没有任何防护装备,拿着铁锹或自制的扫把,没日没夜地和火魔进行着殊死的斗争。白天打防火道、打火线,夜晚集中兵力打火头,就这样,人进火退,火大人退,不仅异常辛苦,而且十分危险。我们指挥部也及时跟进,靠前指挥。除值班人员外,困了就和衣而卧,倒下就睡。



到了第三天,火场断粮了!我们一方面紧急请求空投粮食和食品,另一方面迅速开辟空投场地。意外的是,飞机竟将这些物资错投到相距几十公里外的另一个火场,这500多人只能勒紧腰带,每人每餐只能喝到十几个米粒,外加少许脱水菜熬成的稀饭。两天后,部队才补充到大米、饼干、烧饼、咸菜等食品。饼干都摔成了碎块,只能和着水当糊糊吃。

一些烟民也断了顿,幸好师首长乘直升机来火场考察,并将随行人员、机组人员的香烟悉数“没收”,每班发两支香烟。烟民们排着队,几个人合抽一支,一个人只能吸一口……

三天后,部队中很多人都患上了夜盲症,我也没能幸免。白天还好说,看得清沟沟坎坎,大树灌木。夜晚,只能看见火光,其它的全看不见。经常有人走着走着就撞到了树上、岩石上,脸也被树枝刮成一道道血口子,苦不堪言。



经过几千军民连续十天的日夜奋战,肆虐数日的森林大火范围渐渐缩小,火势初步得到了控制。或许是我们不怕牺牲,勇战火魔的精神感动了上苍,第八天,火场上空乌云密布,下了一夜的中雨,山上的明火全被浇灭了!地面上的灰烬成了漆黑的泥巴。成片的树林化作无数棵黑色的柱子,光秃秃地立在山岗上,无声地啜泣着……疲惫不堪、衣衫褴褛的人们,在雨中欢呼雀跃,庆祝这迟来的“及时雨”。部队可以回撤了!

部队沿着确定的路线出发了。上午,由于兴奋和急于赶路的缘故,每小时能走5公里左右。到了下午,越走越难走,行进的速度越来越慢。期间,向导的猎犬不见了,他非要去找狗,怎么说都不行。

晚上7点左右,小巴月带着爱犬回来了,部队继续前进。


“塔头地”


8点左右走进了“塔头地”。远远看去,一簇簇,一团团一米多高的野草,布满在浅浅的水中,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这样的景色,在画家的笔下,在摄影师的镜头里,也许会充满诗情画意。但人走到里边,却成了寸步难行的泽国。

人一踩上去,原本亭亭玉立的草墩子,忽然陷到泥水里,人也随之陷了下去,一条腿刚吃力地拔出来,另一条腿又陷了下去,人一离开,草墩子又冒了出来,这样的场景反复上演。上至师首长,下至普通战士,浑身上下全被泥水浸湿了。500多人的部队,拄着棍子,艰难地跋涉在泥水之中。除吃饭外,部队连续行军,不敢休息,走路都能睡着啊!

我想,这和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情景大致相同,不同的是没有敌人的袭扰。经过30多个小时的连续行军,我们终于走出了塔头地,来到了甘河边。时值正午,暖暖的阳光照耀着大地,也温暖了这些疲惫不堪的人们。部队在河滩上休息,等候渡船,短短几分钟时间,人群中便鼾声大作,演绎着毫无音律的河边交响曲。

黄昏时分,部队渡过了甘河,夜里,我们便回到了师部。这十天的打火经历,给我留下了至今难忘的特殊记忆。




作者及朗读者简介

秋阳(左)李维(右)



作者边国满:网名秋阳,十几年的军旅生涯,三十多年的机关工作,公务员退休。爱好文学,愿以文会友;爱好歌唱诵读,愿以声会友;爱好乒兵球,愿以球会友;爱好旅游,愿与友共赏天下美景。


朗读者李维:辽宁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酷爱朗诵,参加本溪市朗诵大赛均获金奖,多次主持参加本溪市的大型晚会和文艺演出。辽宁省优秀歌手,全国第十三届群星杯辽宁声乐大赛金奖。多年来在全国朗诵平台发表的作品有5500多篇,其中不乏在全国颇有影响力的作品,有独特的朗诵艺术教学理念,受聘于多家教学机构教授朗诵,具有中华文化促进会社会艺术水平朗诵考级,考官资格证书资质,桃李满天下。现任本溪市全民阅读会副主席,中国朗诵联盟艺术策划,全国多家朗诵平台金牌主播。



声明

1、印象本溪遵守互联网有关法规制度,履行相关义务,作品均为腾讯官方审核通过后发布。

2、正式发布的原创作品遵循署名作者文责自负的原则,印象本溪不持任何观点和立场。

3、对于涉及政治敏感、地域歧视、攻击谩骂等易使本平台被违规处理的文后留言,印象本溪不会进行精选。

4、作品在使用来自网络的图文素材时,感谢原作者的辛勤付出。如有侵权,欢迎原作者第一时间告知,本平台将及时予以删除。

5、印象本溪是本溪百姓的情怀平台,只关注本溪的人文历史等方面话题,无商业用途。


编辑:一寸丹心


印象本溪

谈老百姓感兴趣的家乡话题

感谢您的阅读、转发和关注!


印象本溪
印象本溪专注本溪人文历史、自然风景;和本溪相关的儿时情怀、旧时记忆,致力于原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