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百万留学难找工作,中产父母后悔送娃出国了吗?

文化   2024-12-23 21:00   北京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 | 静思

前两天,我和一位久未见面的朋友聊天,得知她从美国留学毕业的儿子回国半年后,终于拿到了国内一家媒体公司的offer。两年前,朋友花了近百万送儿子出国留学读硕士,一年半毕业,儿子学成归来,找了一份月薪八千(税前)的工作——在北京。

朋友倒是没有和我怨声载道去计算留学的性价比,反而是带着一些庆幸——儿子毕业就回国了,没有用OPT (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美国发给国际生的一种专业实习签证,留学生在毕业后可以用此签证在美国实习,文科类专业有效期一年、STEM专业有效期三年)多“赖在”美国一年。否则可以料想一年后文科专业的儿子在美国大概率还是找不到工作,还要多浪费一年的开销。

《如果奔跑是我的人生》剧照

这两年,留学潮较之疫情那两年有所回暖,尽管美国依然是中国留学生的首选目的地,但今年中国留美人数被印度超越,成为美国的第二大国际生源国。2023/2024学年,中国大陆赴美留学生共有277,398人,同比下降4.2%。

“降温”的原因也很现实:在当下的就业市场里,留学性价比持续走低,留学生的红利看上去正在减退。

那些留学欧美的学生,毕业后想留在国外、或者在海外找到一份工作实在太难了。在留学圈里到处都是“投了成百上千份简历然后依然找不到工作”的“悲剧”故事。

家里一位远房亲戚的孩子就在美国读硕士,学的还是数据分析这种相对好就业的专业。花了3个月的时间找工作,最初的打算是转行做软件开发,海投了600多份软件工程师岗位,却连面试机会都没有。意识到“转码”不易后,他决定回归自己的老本行,尝试数据分析相关职位。然而,结果同样令人沮丧——依然没有面试机会。名头大一点的公司,数据分析岗位录取率不亚于藤校录取比,激烈程度经常让求职者崩溃。

《未生》剧照

另外一位朋友在美国读完本科和研究生,前后六年求学时间,算是资深留学生了。本科就读于美国西部某Top 30大学,专业是商科,成绩优秀,读书期间还有两段公司名头不大但和专业相关的实习经历。以优秀成绩毕业后,顺利进入美国东部某藤校的工学院继续深造。

求职季开始后,他两个月投了120多家公司的简历,结果除了五个零星的面试外(还都没有下文),其他全部石沉大海。眼看在美国的求职压力越来越大,两个月后他决定将目光转向香港。但最后发现美本美硕背景的求职者在香港大多只能找到金融中后台的工作,而他的实习经历与金融行业又不对口。好像每条路都走向了“死路”。

实事求是地说,美国今年的就业市场不算冷。根据美国劳工局(U.S. Bureau of Labor)截止到今年6月的统计数据显示:6月份,美国非农就业岗位增加20.6万,高于预期;美国25-54岁核心劳动年龄人群的参与率为83.7%,创22年来新高。

而备受中国留学生青睐的互联网科技公司也总算中止了持续近两年的裁员。Meta,谷歌,亚马逊等公司都重新放出了招聘岗位、重启了PERM(可以理解为获得绿卡的第一步)。通常一家公司可以办PERM,说明近期内不会有大规模裁员的计划。这些都是对求职者的利好。

《玫瑰的故事》剧照

但即使有这些“利好”,在美国缩紧的签证政策下,就业市场对留学生“不友好”也是真的。

2017年,特朗普1.0时代,特朗普就曾签署行政令“Buy American, Hire American”(买美国货,雇美国人),旨在保护美国本土劳动力市场,对H1B签证(留学生的工作签证)申请者实施更严格的审核标准,导致H1B拒签率大幅上升,从奥马巴时代的2015年,H1B拒签率仅为6%;2018年,H1B拒签率直接上升到16%,2019年更是创历史新高,拒签率为24%。

这次特朗普重新走马上任,已经释放出对留学生就业不友好的诸多信号。比如,特朗普在此前的“Project 2025计划”中明确表示将要提高H1B的工资门槛(这意味着用人单位的人力成本会变高,因而很多美国的公司会不愿意招国际生),希望吸引“最顶尖的人才”。大部分留学生找工作依然面临着“地狱模式”。

既然他乡不留客,那回故乡情况会好一些么?一个众所周知的现实:这些年海归的含金量在国内就业市场正在遭遇贬值。

《小夫妻》剧照

根据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发布的《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2023)》数据显示:海归留学生中,46.32%的个体税前年薪在20万-29万元,26.84%的个体税前年薪为10万-19万元,30万元及以上的占到17.15%,9.70%的个体税前年薪在10万元以下。

看上去光鲜。但现实中,我们听到“留学花费百万、工作月薪几千”的故事很多。去年,《三联生活周刊》公众号发过《“海归废物”:花百万留学,他们月薪5000》的文章,里面提到了那些回国就业被困在不理想薪酬中的海归们的疲惫与痛苦。

另一组数据也许更能反应真实现状。《2023海外留学人才就业发展报告》的数据显示:留学生们对自己首份工作的期望月薪情况,占比最多的是5k-10k(占比42.93%),其次为10k-15k(占比26.48%)以及15k-20k(占比 10.20%)

近七成海归把自己首份工作的期望薪资定在每月15000元以内,这是留学生们在就业市场经历过“腥风血雨”后的诚实态度。正因为归国的留学生在国内就业也不易,所以越来越多的留学生也来挤考公这条队伍。

《她的日与夜》剧照

曾经,留学生考公有一定的优势。国外学制灵活,如英联邦体系本科3年、硕士1年,留学生能更早投入考公项目,具备时间优势。考取国内985院校难度大,海外Top100的学校申请容易一些,因此海外文凭更具竞争力。此外,留学生考公务员途径广泛,除了公务员和事业编考试,还有选调生和人才引进等政策,部分地区对QS Top200院校毕业生免笔试,面试即可上岸。像商务部、证监会等一些涉外岗位本身就更青睐有国际视野的留学生。

所以,我们能看到这两年在录用的公务员名单中,有越来越多学历背景来自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等顶尖世界名校的留学生。哈佛博士入职街道办、斯坦福博士报考乡镇公务员的新闻也被网友们津津乐道。

但前不久,北京、山东、重庆等多个省市公布了“定向选调不招留学生”的政策,这让留学生群体在竞争激烈的公务员考录道路上更显不易,可谓雪上加霜。大环境似乎在释放出一个信号:留学生的文凭考公不太灵了。

网上有人总结,仅从国内考公、事业编的工作机会看,985本科+TOP100留学硕士>普通本科+43所国内硕士>留学本科+留学硕士。那些花费数百万在国外读本硕的人,在考公上反而是有一些身份审核、专业难对口、报考岗位限制上的劣势。

《安娜》剧照

家长花重金给孩子镀金,金身塑成后,漂回国,发现这个金身不仅没有在就业市场闪闪发亮、反而还有可能有些格格不入而失去一些机会。

许多父母送孩子留学,是出于减轻孩子在体制内卷的压力,也希望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未来能够找一份不错的工作。但在目前国外难留、国内留学文凭贬值的现实下,一些原本打算让孩子去留学的家长,不得不开始谨慎考虑:与其让孩子出国留学“镀金”,不如在国内考取985或211高校的硕士,从普本“跃迁”到名校,为未来的“铁饭碗”铺平道路。与其舍近求远、花费高昂去留学,不如选择成本更低、路径更清晰的国内深造。

即便有出国需求,部分家长认为去香港留学已足够。相比之下,欧美留学不仅费用高昂、就业留居难度大,回国后的竞争优势也不明显,甚至还存在安全隐患。权衡之下,性价比已不再那么诱人。

当然,即使在留学生光环不如往昔的今天,出国留学——尤其是就读于热门专业、好学校——依然对学生有诸多好处。首先,国际化视野和多元文化体验是留学的重要收获。国外教育注重批判性思维、跨学科学习,这种开放的环境有助于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适应能力。其次,尽管全球就业市场竞争激烈,但某些专业领域的国际经验仍然受到青睐,特别是科技、工程、金融等行业。拥有海外学习和实习经历,能为求职时增加竞争力。留学值得与否,不能仅凭几组数据去敲定。

《拜托了,身体里的她》剧照

只是,对多数普通中产家庭的父母来说,见世面、有国际化视野、锻炼独立性等这些留学的“副产品”固然重要,但“留学花费百万、工作月薪几千”量化后的性价比难免过于刺目。

在《爱、金钱和孩子》一书中,研究经济对育儿影响的两位教授作者写道:“许多父母的选择最初看起来是当地文化的一部分,最终还是归结于经济条件。”无论家长们曾经青睐何种教养方式,当教育碰撞到现实生活时,回报率是家长们无法视而不见的一本账。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桃桃 / 审核:同同

招聘|新媒体编辑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新媒体编辑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