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科学指引、实践特质与推进路径

文摘   2024-10-31 21:31   江苏  
点击“江苏社会科学”,关注我们


王永贵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心主任

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首席专家




徐凯翔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内容提要

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必须坚持战略上的科学指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为江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理论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明确新时代江苏转型升级重点任务,擘画“强富美高”新江苏宏伟蓝图,指明江苏高质量发展重点方向,提出江苏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要求,为江苏现代化建设提供根本方向,其中蕴含着宏伟蓝图的目标指引、走在前做示范的路径指引和为全国发展探路的方法指引。江苏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指引,使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彰显“中国特色和江苏特质”的辩证统一、“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协调统一、“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有机统一、“共建发展与共享富裕”的高度统一等实践特质。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点上,江苏要开拓进取,从创新驱动、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绿色低碳、双向开放、文明提升、深化改革等维度扎实推进现代化建设,着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省域范例。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强富美高”、江苏新实践、全面深化改革





江苏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占据重要位置,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深切关怀、殷切期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擘画了“强富美高”新江苏宏伟蓝图,赋予江苏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使命,为江苏奋进新征程、创造新伟业提供了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江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以清醒的答卷意识、强烈的责任担当、顽强的拼搏精神和扎实的工作作风,推动以“强富美高”为鲜明特征的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丰富实践特质。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时刻,正确理解与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科学指引、实践特质和推进路径,是持续推进江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命题。



一、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科学指引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提供了根本理论指引。放眼全局谋一域,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现代化工作的重要讲话体现着鲜明的现代化取向,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特别是其中蕴含的宏伟蓝图的目标指引、走在前做示范的路径指引和为全国发展探路的方法指引,成为江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蓝图。

1. 思想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蕴含着重大政治考量和鲜明战略指向,“中国特色”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根本特质,“本质要求”在最高层面回答了如何推进江苏现代化建设的问题,“重大原则”与“六大关系”为推进江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方法指引,成为江苏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的关键指导。

一是系统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内涵和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是其根本性质的具体呈现,其中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国情基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立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逻辑,走和平发展道路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国胸襟。“这五方面特色对应的是团结奋斗、共同富裕、全面发展、永续发展、和平发展”,彰显了现代化建设的鲜亮底色。二是科学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实践路径。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揭示了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力量和前进方向;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明确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具体要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担当。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核心,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战略目标、时代价值和世界贡献,为江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引。三是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和方法遵循。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这五项原则从领导核心、发展道路、根本立场、基本动力和精神状态等方面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方法指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重大关系,这六个关系涉及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方法、规律等宏观问题,深刻揭示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方法,为江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方法论遵循。

2. 方向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现代化工作的指航定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发展每到关键时期、每逢重要节点,习近平总书记都亲自把脉点穴、指航定向,指出江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领域。总书记的指航定向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宏伟蓝图在江苏的具体化,成为江苏走在前做示范的行动指南。

一是明确了新时代江苏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江苏经济发展处于全国前列,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传统增长方式难以继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升级以及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更具紧迫性。在这一关键阶段,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江苏“要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抓住化解产能过剩矛盾这一工作重点”。这一指示切中江苏发展关键,极具针对性前瞻性,为江苏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

二是擘画“强富美高”新江苏宏伟蓝图。在全面谋划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苏考察,从全局高度、战略层面要求江苏紧紧围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光荣使命,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并明确了推动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文化建设、民生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五个迈上新台阶”的具体要求,既为江苏现代化建设擘画了“强富美高”宏伟蓝图,又对重点领域精准把脉点穴,为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涵盖战略策略、思路方法、目标路径的系统指引。

三是指明江苏高质量发展重点方向。党的十九大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强调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地方考察来到江苏徐州,他深入企业、农村、革命纪念馆进行考察,强调转向高质量发展是必须迈过的坎,每个产业、每个企业都要朝着这个方向坚定往前走。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对江苏如何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指出了重点方向和实践路径,释放出紧扣新时代要求推动改革发展的信号,彰显出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的情怀,为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四是赋予江苏三大光荣使命。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际,“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即将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刻,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苏南通、扬州等地调研,指出生态环境投入是关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入,要求江苏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江苏着力“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指明了江苏在国家现代化大局中担当作为的努力方向,要求江苏要把省域现代化建设好,更要以表率之强、示范之优、前列之进为国家现代化贡献一域之力。

五是提出江苏走在前做示范重大要求。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明确要求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要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农业现代化、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上走在前。“四个走在前”涵盖了推动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战略基点、必然要求、最终目的,为江苏创造现代化建设新成就指明了方向。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入苏州、南京等地考察,赋予江苏“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实现新提升”的“四个新”的重大任务,是江苏干在当下的“任务书”和谋在长远的“路线图”。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4+1”重大任务,“要使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这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为江苏现代化建设划出重点、标定目标。

3. 实践擘画:习近平总书记为江苏谋划的新目标新路径新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重大要求蕴含着深刻的内在逻辑。将习近平总书记历次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贯通起来会发现,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的战略考量蕴含着宏伟蓝图的目标指引、走在前做示范的路径指引和为全国发展探路的方法指引。

一是标定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奋斗目标。“强富美高”中国式现代化在省域层面的探索,反映了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与本质要求。“强富美高”的“强”,彰显了江苏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现代产业竞争力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功能强”。江苏拥有产业基础坚实、科教资源丰富、营商环境优良、市场规模巨大等优势,具有现代化开放和创新先发先行的优势。“强富美高”的“富”,彰显了江苏的物质生活富足、精神生活富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江苏是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区域发展最均衡的地区之一,具有率先实现全面共同富裕的鲜明特征。“强富美高”的“美”,彰显了江苏自然生态之美、绿色生产之美、人居环境之美交相辉映。江苏不断形成经济平稳增长、环境持续向好的良性互动局面,展现了率先建设可持续性现代化的特点。“强富美高”的“高”,彰显了江苏的高水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高效能社会治理。吴韵汉风、水韵书香是江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禀赋,使江苏有条件建成人文繁盛、治理高效的首善之区,为现代化探索提供软实力支撑。

二是指明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战略路径。从“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三项重点任务”到“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文化建设、民生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的“五个迈上新台阶”具体要求,从坚守实体经济、推动创新发展等六个方面的重大工作,到“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使命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一以贯之、一脉相承,主要包括:推进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强链补链延链,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推进农业现代化;更大力度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探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扎实促进共同富裕,保障改善民生和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更加自觉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江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战略突破口和路径。

三是明晰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科学方法。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总钥匙”。无论是全面从严治党、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拥有“四个自信”的接班人,还是太湖治理、培育新农人、研究人文经济学等重大要求,都为推进江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方法论层面的系统集成。首先是坚持目标指引、循序渐进。从“可以去勾画的目标”到“强富美高”宏伟蓝图,从“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到“走在前做示范”,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的重大定位和总体要求,前后贯通、层层递进,成为清晰的战略目标引领着江苏的现代化发展。其次是坚持问题导向,久久为功。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推进江苏现代化建设必须突出问题导向,不断解决时代新课题。针对产业中低端、生态环境压力大与太湖水污染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有针对性提出要求、给出方法,要求江苏把“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强省之要”。再次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最后是坚持敢于创新、狠抓落实。“抓落实”历来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工作要求和大力倡导的工作方法,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敢于创新,开动脑筋谋划新思路,放开手脚推出新举措。



二、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实践特质

进入新时代以来,江苏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立足自身优势和省域特色,精准刻画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现实样貌,使其彰显“中国特色和江苏特质”的辩证统一、“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协调统一、“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有机统一、“共建发展与共享富裕”的高度统一等实践特质。

1. “中国特色和江苏特质”的辩证统一

“强富美高”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中国特色和江苏特点擘画的宏伟蓝图。进入新时代以来,江苏在省域实践探索中生动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实现了“中国特色和江苏特质”的辩证统一。

“经济强”指向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口规模不同,……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作为人口大省、经济大省的江苏走“经济强”之路,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国经济现代化规律的深刻把握。发达社会生产力是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大国现代化的经济基础必须建立在“强”这一质的规定性上,将“经济强”置于“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首位,要求江苏必须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动经济现代化率先取得突破,形成区域和国家现代化的硬核支撑。“百姓富”通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较好的江苏走“百姓富”之路,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走出一条大国共同富裕之路的战略谋划。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国现代化必然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进而决定了现代化省域的共同追求。江苏在国家现代化省域实践上先行探路,在推动“百姓富”上率先取得进展,让“百姓富”成为省域实践的现实样态。“环境美”诠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追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开发强度高、生态资源约束紧的江苏走环境向好向美之路,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超越西式现代化“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的前瞻布局。江苏推进“环境美”是一个包含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广义范畴,本质上是以美丽江苏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社会文明程度高”体现“两个文明”高水平协调。“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经济发展水平领先、科教人文底蕴深厚的江苏实现社会文明程度的高水平,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与我国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文明的深邃思考。江苏具备吴韵汉风、崇文尊教的深厚人文底蕴,社会治理基础良好,有条件成为“社会文明程度高”的省域标杆。

2. “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协调统一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对照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要求,系统规划江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案,实现了“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协调统一。

一是运用战略性思维,科学标定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发展目标。江苏着眼我国现代化“两步走”战略安排,从自身发展基础和需求出发,系统科学地作出战略部署,完善“定3年、谋8年、展望13年”的战略目标,绘制江苏现代化建设的“任务书”和“施工图”。2025年,科技创新、强链补链延链、农业现代化、现代文明建设、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走在“第一方阵”;2030年,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制造强省、开放强省、网络强省、文化强省、农业强省、交通强省、体育强省、美丽江苏、健康江苏等基本建成,在各项事业上走在前、做示范;2035年,江苏将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二是形塑协同性思维,系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赶超式现代化模式,时间高度压缩必然要求现代化建设在多领域并联式发展。江苏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各项子系统工程间的互促优化,协同推进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建设、文化建设、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等重点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实现“整体大于部分总和”的效果。三是强化结构性思维,抓住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中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建设要抓住各方面、各领域的“牛鼻子”。进入新时代以来,江苏现代化建设从“聚力创新、聚焦富民”到“五个着力”“七个着力”“六个高质量发展任务”“九个方面重点工作”,再到“十大牵引性重点工作”,始终注重抓住关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江苏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发挥经济大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

3. “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有机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良好的条件和能力,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有机统一。

第一,稳住经济发展“速度”。江苏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其运行的内在稳定性和韧性不断增强:其一是经济总量持续增长。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逐步改善,江苏的经济增长速度稳定。2023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128222.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8%。其二是经济活力有效释放。江苏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充沛,2023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96551.3亿元,占GDP比重为75.3%。同时,新动能加速释放,金融、物流、信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势头强劲。第二,重视经济发展“质量”,从“扩张总量”向“优化结构”转变。以高质量发展引领经济结构优化,江苏坚定走自主创新道路,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更新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和设备,从整体上提升制造业技术创新水平。以制造强省建设支撑经济结构优化,江苏制造业规模占全国13.7%,占全球4%。进入新时代以来,江苏始终把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强省之要,推进“一中心一基地”建设,聚焦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制造业由大向强的转变。以绿色发展倒逼经济结构优化,江苏开展“263”和“四个一批”专项行动,破解“重化围江”难题,合理调整产业布局。第三,实现经济发展“质变”,从“速度领跑”向“质量领先”转型。江苏不断推动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其一是全面推进传统产业升级焕新。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端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为引领,加快向产业链中高端攀升,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服务业内在结构不断优化。其二是引领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从“聚力创新”到“创新引领”再到建设“科技强省”,江苏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释放澎湃的新质生产力。其三是数字经济成为关键增量。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江苏着眼数字赋能强链补链延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集成电路、软件服务、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加速崛起,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4. “共建发展与共享富裕”的高度统一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深刻阐明了共同富裕的重要地位。江苏不断丰富共同富裕的思路举措,以扎实举措和过硬成果推动“共建发展与共享富裕”的高度统一。

一方面是坚持人民“创造主体”的地位,加快探索释放共同富裕主体活力。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力量源泉,必须紧紧依靠人民主体力量推进江苏现代化建设。江苏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发展现代教育和先进科学技术,充分发挥人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推进人的现代化与省域现代化融合互进;江苏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鼓励人民群众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为江苏现代化建设注入不竭动力。另一方面是坚持人民“受益主体”的地位,积极探索打造共同富裕江苏样板。江苏从“聚焦富民”到“人民生活高质量”再到“更加扎实有效推进共同富裕”,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取得新进展。一是完善共同富裕的推进机制,让人民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江苏不断完善与GDP同步增长的居民收入增长机制和社会分配机制,以规划制订、制度改革、政策优化为抓手,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形成全域一体、全面提升的均衡图景。二是放大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度红利,稳步助推农民增收。江苏以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施为契机,改变传统乡村外源性发展的动力结构,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2023年,江苏城乡收入比为2.07∶1,是全国最低的省份之一。三是统筹谋划省域一体化格局,探索共同富裕的差异化路径。江苏充分尊重地区发展存在差异的事实,在完善省域统筹机制的同时,推进共同富裕特色化和差别化,加快形成苏南引领、苏中崛起、苏北赶超的现代化省域发展格局。四是坚持“富口袋”和“富脑袋”的统一,不断构筑思想文化高地。江苏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城乡全覆盖,促使人民在高质量、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中构筑精神家园。



三、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推进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时刻,江苏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将其落实到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并积极融入、支撑、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科学谋划“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路径,加速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场景和新形态。

1. 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建设江苏现代化产业体系

科技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牛鼻子”。江苏要围绕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要求,系统谋划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坚持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以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为重点,以现代化农业为根基,系统推动江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一是加快布局新赛道,落实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战略,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研究出台更具突破性的政策,强化关键前沿技术和未来产业的有力布局,构建未来产业发展体系。二是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培育,构建以实验室为核心、以技术创新中心为骨干、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支撑的创新平台体系,推动创新能级有效提升,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创突破。三是梳理短板,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开发自主品牌高档新产品,带动“我有人优”型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开发替代性新产品,带动“我无人有”型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鼓励企业充分利用产业新技术开发颠覆性新产品,加快前沿领域的“换道超车”。四是积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着眼于形成强大的创新矩阵引力场,加快推进“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10+X”未来产业体系,依托“链主”企业、细分龙头、创新联合体辐射带动,打造创新企业集群,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2. 以协调发展为标识,优化江苏现代化区域格局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江苏要按照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区域发展实现均衡等要求,不断走出一条区域联动发展、特色发展和均衡发展之路。一是以重大战略为牵引。紧紧围绕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区域市场、绿色发展、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的一体化,为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势赋能。同时要加强同其他地区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的对接。二是要牢牢把握“因地制宜”的重大要求。立足全省各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打破低梯度地区的“位置锁定”,实现行政区经济向功能区经济的转变,在更高层次上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三是要坚持陆海统筹。充分激发陆地活力、释放海洋潜力,并从陆域海域的融合中获得新动能,努力把沿海地区打造成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经济带。四是要更好发挥经济大省对区域乃至全国发展的辐射带动力。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联动推进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主动对接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更好发挥江苏的枢纽作用、支撑作用和示范引领作用。

3.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彰显江苏现代化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民生“七个更”目标,亲自谋划部署实现人民幸福生活、推进共同富裕的战略路径。江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基本现代化目标仍有差距,因而要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让人民切实感受到共同富裕的实际成效。一是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充分发挥政府与社会的合力作用,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率先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二是要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持续缩小城乡居民和地区收入差距,放大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度红利,稳步助推农民增收。三是要推进功能区建设,重塑经济地理。调整行政区划拓展都市区(圈)中心城市空间。“坚持人地适配,鼓励资源向优势地区和优势行业集聚,促进区域承载力趋向均衡,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四是要持续扩大优质服务供给。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强化“一老一幼”服务工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持续扩大优质服务供给,让人民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五是进一步深化多领域、全方位对口支援协作合作,持续巩固东西协作成果,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全国大局中体现江苏担当。

4. 以绿色低碳为底色,勾勒江苏现代化美丽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以“环境美”作为“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赋予江苏实现绿色发展、为全国发展探路的重大责任。江苏要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绘就美丽江苏新图景。一是要健全生态空间管控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聚焦“补短板、促提升、强支撑、提水平”,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做大生态保护“分母”,为环境“扩容”。二是积极转变发展方式。要加强绿色科技创新,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发展体系,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出台并严守“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为项目准入划框子、定规则,大力推广应用绿色低碳技术,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动产业“含绿量”和发展“含金量”实现高度统一。三是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落实好碳达峰、碳中和“1+1+N”政策,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精准协同实施环境治理,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四是积极推进长江大保护战略。精准治理污染,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坚决关停各类高污染企业,加快建设生态型岸线,严格落实长江禁捕,积极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5. 以双向开放为导向,拓展江苏开放型经济空间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江苏要以新质生产力推进新一轮高质量发展,聚焦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加快建设开放强省。一是强化制度保障。以深层次改革破除影响经济循环畅通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构建促进共同富裕的地方性法规规章政策体系和监测指标体系,将促进共同富裕纳入高质量开放发展考核体系,细化量化考核指标,使制度安排更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二是聚力外贸创新。要强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合作,有序引导省内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推进海外仓数字平台建设,继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持续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积极开展“请进来”工作,邀请跨国公司外籍高管及境外商协会参访江苏,形成在全省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三是推进稳链强链。实施外资补链延链强链行动,推动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巩固提升制造业外资优势,大力发展外资总部和功能性机构。四是深化制度型开放。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主动对标CPTPP和DEPA等,率先建设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加强与国际标准之间的互联互通,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

6. 以文明提升为牵引,厚植江苏现代化文明底蕴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江苏要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全面落实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要求,以文化强省建设为总揽,将“社会文明程度高”作为江苏的突出标志,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一是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灵魂工程来抓,注重精准传播、机制建设和载体建设,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和文明素养。同时,推动道德风尚高地建设,着眼于立精神支柱、树价值标杆、育时代新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五史”宣传教育,努力建设有温度的人文之地、有显示度的文明之地、有感受度的精神家园。二是要深入挖掘江苏地域文明。守护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在守正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相结合,努力创造更多熔古铸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三是要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出更多江苏文化艺术精品,并深入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进文化和科技、旅游、体育、农业等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打响“水韵江苏”文旅品牌,建好、用好对外话语创新协同平台,不断提升江苏文化显示度和影响力。

7. 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激发江苏现代化内生活力

从江苏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上迈上新台阶”,到“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先行先试的重大政治责任,为坚定推行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江苏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一是突出着力点,紧扣经济体制改革这一主轴。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实施科技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积极推进财税价格改革,稳步开展地方金融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和改革动能。二是关注前沿点,准确把握“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阶段性特征。坚定不移推动“四化”同步集成改革,推动重点改革联动突破、配套改革同向发力,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探索、示范带动,补齐结构性短板,破解制度性约束。三是找准支撑点,统筹推进重大改革事项。在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政府职能转变、国资国企、财税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提高改革效能,推动江苏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四是聚焦重难点,奋力突破改革深水区。围绕经济循环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卡点”“堵点”,纾解民生关切的“痛点”,以改革除积弊、闯新路,在改革中更好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让江苏成为高水平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窗口。

〔责任编辑:玉 水〕

(原文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24年第5期,下载原文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江苏社会科学


扫码关注
了解更多



江苏社会科学
本刊1990年创刊,江苏省社科联主管,设有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等栏目,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提名奖,为国家社科百强期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最新文章